81.特朗普自割“喉舌”?没钱还是良心发现?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2 16:36 4

摘要:2025年3月,特朗普政府以“精简政府开支”为名,突然关闭了包括美国之音(VOA)、自由欧洲电台、美国和平研究所等具有历史意义的美国政府资助媒体和机构,导致大量美国和外籍雇员被停职,引发国际舆论震动。这一行动看似是财政改革,实则折射出美国舆论战略的深层转型,其

2025年3月,特朗普政府以“精简政府开支”为名,突然关闭了包括美国之音(VOA)、自由欧洲电台、美国和平研究所等具有历史意义的美国政府资助媒体和机构,导致大量美国和外籍雇员被停职,引发国际舆论震动。这一行动看似是财政改革,实则折射出美国舆论战略的深层转型,其动因复杂且影响深远。

美国之音

1. 传统宣传机器的衰落

美国之音等机构曾是冷战时期美国对外输出价值观的核心工具,但近年来因传播方式陈旧、受众流失而影响力式微。例如,美国之音年度预算高达8.8亿美元,却难以匹配投入产出比,其广播模式在互联网时代显得低效且缺乏吸引力。特朗普政府认为这些机构“浪费纳税人钱财”,成为“冗余机构”,因而决定削减资金。

2. 政治立场冲突与内部清洗

特朗普曾多次公开指责美国之音“反特朗普”,认为其报道偏离美国利益导向,甚至批评他的移民政策和外交决策。例如,美国之音对特朗普政府的负面报道被视作“异己声音”,成为此次资金切断的重要导火索。此举不仅是财政考量,更包含清除内部批评者的政治意图。

3. 转向更高效的舆论战模式

特朗普政府倾向于用“低成本、高效率”的社交媒体替代传统媒体。通过算法操控和网红大V传播信息,既能规避政府直接干预的舆论风险,又能精准推送反华等叙事。例如,特朗普自创的Truth Social平台和与硅谷巨头的合作,成为新宣传体系的核心。

4.想以美国资助这样形式来左右全球舆论在新媒体上已经难以做到,甚至做的越多,人们更加背离。例如以抖音/tiktok、小红书这样的网络媒体,已经让美国人破防,已经不再笃信美国标榜的自由与公平性。

1. 舆论战策略的迭代

传统“政府-媒体-智库”链条被解构,转向“个人-平台-算法”模式。这种转变降低了成本,但加剧了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和虚假性。例如,涉华负面帖子在海外平台日均讨论量超10万次,传播效率远超传统媒体。

小红书

2. 国内政治分裂的延续

特朗普的行动进一步激化了美国政治极化。支持者认为这是淘汰“政治正确”机构的必要改革,而反对者则视其为压制言论自由的危险先例。美国之音的关闭可能削弱美国对外宣传的“软实力”,但保守派选民将其视为“清理深层政府”的胜利。

3. 媒体生态的重塑

联邦资助媒体的萎缩为私营媒体和社交媒体巨头腾出空间,但也加剧了信息茧房效应。例如,Meta、推特等平台被指控偏向特朗普阵营,利用算法助推特定政治议程。

1. 国际舆论战的升级

美国舆论战从“粗放式”转向“精准化”,通过网红和算法操控抹黑他国的案例增加。例如,一些原本专注文化领域的博主被包装成“政治专家”,以更具迷惑性的方式散布涉华谣言。

自由欧洲

2. 其他国家应对策略的调整

中国等国家已开始构建新型舆论防御体系,包括培养国际网红、研究算法传播规律等。这种博弈可能加剧国际信息战的隐蔽性和复杂性。

3. 美国软实力的质疑

传统机构的关闭暴露了美国宣传机器的内在矛盾:一方面标榜“新闻自由”,另一方面以政治手段干预媒体。这种双重标准可能削弱其国际公信力,促使更多国家寻求多元化的信息渠道。

此次事件可视为美国冷战遗产的一次清算。美国之音的命运映射了从“自由灯塔”到“政治工具”的异化,而社交媒体时代的舆论霸权争夺则凸显技术赋权的双刃剑效应。未来,美国可能继续在“低成本干预”与“价值观输出”之间摇摆,而全球信息秩序或将进入更动荡的“后真相时代”。

美国和平研究所

总之,特朗普政府的行动不仅是财政与政治博弈的结果,更是美国舆论霸权转型的标志性事件。其影响已超越一家机构的存废,成为观察当代国际政治与信息战争的重要窗口。

但是不得不说,特朗普自马斯克团队上手后,的确做事很有效率,这些转变,因应新时期的媒体手段发展,干了一件不错的事,毕竟,只要是个正常人,都感觉不再相信装上滤镜的传统媒体做派,tiktok小红书之类冲击也太大了,不知道那些昧着良心还在给美媒体输送卖国假信息的香蕉人,接下来去哪讨生活?

来源:赵孟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