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于睡眠问题,2022年就整过一次随机问卷,目标群体是年轻人。不出意料的是,有四分之三的人,都在被白天不醒、晚上不睡,夜里睡不了多久就要醒一次困扰着。于是,一些商家看到了商机,既然有人睡不着,那他们就来安排个助眠师。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你有多久没有睡到自然醒了?
关于睡眠问题,2022年就整过一次随机问卷,目标群体是年轻人。不出意料的是,有四分之三的人,都在被白天不醒、晚上不睡,夜里睡不了多久就要醒一次困扰着。于是,一些商家看到了商机,既然有人睡不着,那他们就来安排个助眠师。
线上哄人入睡,最长可选择5个小时的服务,而这一行很快就火了,一些收入比较高的,达到了月入3万的水准。可是,当一个行业发展起来之后,许多弊端油然而生,这就不禁让人好奇,线上哄睡究竟是电子良药,还是新型“擦边球”?
接下来,就让我们好好聊一聊这个话题。
市场因需求而诞生
早在2010年,线上哄睡的概念就出现了,即ASMR。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利用一些声音,让用户的耳朵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放松感觉。比方说有人喜欢听雨声入睡,那么助眠师可以架个锅,倒上油炸东西,因为油炸的声音,通过电子设备传过去,的确挺像下雨的。
这时候,另一头的用户,就似乎感觉到耳边真的听到了雨声一般,慢慢入睡了,因为原理就是这么简单。
再打个比方,为什么有“泡面番”的诞生呢?因为人在等候泡面的时间是无聊且焦急的,怎么面还没泡好?可是如果看了这个番剧,一集结束,面就泡好了,然后再看一集,面又吃完了。助眠师诞生也是同样的道理,而且不仅有音频,还有视频的形式。
睡不着的人,大多存在以下几种情况。有的是习惯了熬夜的,工作和其他因素影响,导致半夜不困;有的是错过了入睡时机的,比如晚上8点困了,突然被电话吵醒,聊到了很晚,太晚也会导致睡不着;有的干脆就是能睡着,半夜却时不时的醒来,不是有心事,就是做了噩梦。
想睡个好觉、想睡个安稳觉、想睡个到自然醒的觉,一度成了众多年轻人的奢求。而面对这么多人群需求,商家肯定就要动脑子了。尽管国外的助眠视频能在网上找到一些,但不同国家的人,习惯不同,语言也不一样,国外的做法不一定能把人催眠。
因此,新的市场诞生了,并随着长期的发展,进化出来了多重助眠方式。
比如常见的聊天。要求是声音好听,而且普通话要标准,待人温和亲切。聊的内容五花八门,但毕竟是为了睡着,很多客户会要求对方讲个故事。而讲故事是属于比较简单的,不论是童话故事,还是一些名著或小说的情节,带入感情色彩慢慢读就好了。
等到客户电话那头不传来回应,基本上就睡着了,助眠师此刻能挂掉电话。
当然,也有客户主动倾诉的。心里一堆压力,看着通讯录上的一串串名单,却没有一个能让自己无戒备启齿的,此刻的助眠师便是倾听者。不论是情绪上的抱怨,还是一直以来埋藏在心底的话,都能够说出口,因为对面是陌生人,声音很温柔。而温柔的声音,可以抚平许多的悲伤。
只不过,聊天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哄睡到底是心理咨询,助眠师真诚是不假的,但大多都是做兼职的,专业性不强,万一说出了不合适的诱导性发言,后果不堪设想。而且,这对于助眠师来说,工作也不好做,他们劝别人规律作息,自己却一直在熬夜。
于是,助眠的方式开始进化了,但弊端也随之暴露了出来。
月入3万的吸引力
专注听觉,正是进化后的一种形式。
前面提到过,有人对入睡的环境有要求,就像是喜欢听雨的声音,也有人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下听人讲故事,还有人喜欢听着一些特定的声音入睡。比如音乐、电视声、或者掏耳朵的声音。
举个例子,一名失眠的客户,下单了助眠服务,他的要求是对方能让自己感受掏耳朵和听乐器演奏。
掏耳朵倒是好办,客户把手机放耳朵旁边,助眠师只需要用掏耳勺或者头发丝,放在一个模拟耳洞的地方轻轻搅动,单手便可以完成。那么乐器演奏怎么办呢?其实也不难办,仨玻璃杯,加一把叉子就可以,从杯口敲到杯底,自己掌握节奏,实在不通音律,两只老虎和生日歌,或者小星星总能记住吧?
至于有些要求比较抽象的,也能够满足,比方说让助眠师大口大口啃东西,或者搁那撕胶带,靠着这些声音治愈自己的耳朵。只要保证发出的声音不大,掌握节奏感,不会让环境中传来其他杂音,就能让客户的听觉,陷入沉浸感中。
再后来,就进化到了大家比较熟悉的形式——直播。
因为,直播可以面对的群体更多。虽然做电话中助眠师,在全职的情况下,高一些的能够月收入3万块,效果好的还能得到额外的打赏。可是,和直播比起来,他们少了一项最赚钱的项目——带货。
的确,月入三万的吸引力很高,现实生活中,能达到这一水平的并不多。所以有些人对这一行业感兴趣,得到试用后便正式接单。可网络上的职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很容易和直播挂钩,因为助眠师卷了起来,单价开始走低了,很多人不得不开始寻找新的赚钱方式。
没有人脉,也没有本金,那该怎么办呢?门槛低的渠道,便是发展成直播。有多少人观看,只是一个方面,主要收益靠两方面,一种是带货,另一种是观众要求的助眠方式。但没有白给你助眠的,得先刷个礼物,这不就能达到变现了吗?
当然了,发展到这么个形式,并不是弊端。只要不是违法的,不违背道德的,随你怎么造、怎么赚钱,其他人没资格对你指手画脚。但问题是,直播难道不卷吗?肯定卷的更厉害,所以许多观众数量量惨淡的助眠师,想到了新法子:擦边球。
都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正规的方式哄人入睡,便是电子良药。可这些走邪门歪道的,往往会打出直戳人心窝子的牌,将“吸引力”拉满。要知道,助眠的业务,早就拓展到了多个视频平台,前面也说了他们的专业性大多不强,有些为了赚钱的,不惜走到法律的对立面。
那么,这些打擦边球的人,对线上哄睡有着怎样的影响呢?这一行业将来的前景,又到底如何呢?
难以摘除的标签
贴标签,是的,擦边球给助眠师贴上了标签。因为不仅有直播平台这么整,国外的一些电影元素,也开始玩这么一套了,只不过比擦边更能“擦”。
这种擦边球的助眠,大多是深夜档,主播穿的比较少,或者比较惹火,对着麦克风做一些夸张的动作,发出暗示意味极强的声音。种类挺烦多,但就是和“助眠”毫无关联。更有甚者,某些主播还走二次元COS路线玩擦边,观众要能在这种情况下睡着,那真就是直接超越了柳下惠。
就拿某音来说吧,2024年初到5月份,网警便盯准了这一块,走擦边的账号高达200多万个,这里面不少都是挂着“助眠”的牌子。有的人大号被封了,又开小号继续整。
大家可别小瞧了这些主播,能为了钱在线上搞擦边,就敢发展到线下,万一整出一条产业链来,警方的工作量就得额外增加一项。
所以,助眠师在这群动了歪心思的人眼里,被许多人自动贴上了标签,比狗皮膏药都难撕。因为不管初衷如何,当下是摆在明面上的,网络中消息的传播速度又那么快。而且,打击这一行业的擦边球,早在2018年就来了一次全国范围内的“清扫”。
至于发展前景,还得看这一行业的监管力度了和从业者的职业伦理了,但不把老鼠屎清干净,依然很难撕掉固定标签。而一刀切的做法,则非常不现实。
因为除了助眠之外,该行业还衍生了其他的市场。比如前面提到的聊天,有听别人讲故事的,也有给别人讲故事的。他们和心理医生不同,很多人对心理医生也有固有印象,觉得他们是“医生”,自己去咨询,不就成了病人了吗?而倾听者就不一样了。
睡不着只是一种难题,而难以入睡的根本原因,正是许多心理压力的堆积,这些衍生出来的市场,便是为了缓解压力。有工作上的、有感情上的、有家庭方面的,也有学业方面的,这些有压力的人,需要一个人陪陪自己聊天,治愈内心。
本来嘛,这些职业都是为了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虽然有些客户确实也存在歪心思,但作为一名从业者,切不可动摇了自己的内心。搞擦边球盈利的,一律都是涉嫌违法行为,现在网络这么发达,真想抓谁都逃不掉,为了赚这种钱,把自己送牢里去,真的值得吗?
抱着侥幸心理,在法律边缘玩擦边,必定会受到惩罚。助眠的职业是无罪的,更不应该被贴上“擦边”的标签,希望有朝一日,能变回原本的模样吧。
信源:《深圳新闻网》——《助眠直播:是软色情“擦边球”,还是“电子安眠药”?》
《广州日报》——《哄睡师:失眠者的线上“知心人”?》
《光明网》——《听人“聊天”月入三万?“倾听师”到底是干什么的?》
《红星新闻》——《新职业“哄睡师”:有人月入3万多,客户多为二三十岁职场人士》
《中国青年报》——《音视频助眠,是“智商税”还是确有其效》
来源:电影有深度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