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摄影,退休族需攻克的几大学习难关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2 21:09 4

摘要:按下快门只需要一秒,但这一秒背后藏着摄影人走过的千山万水。初学摄影时总觉得镜头里装得下山河湖海,拍久了才发现照片里全是基本功的倒影。摄影像煮茶,茶叶、水温、器皿都得讲究,缺了哪一味都泡不出回甘。

按下快门只需要一秒,但这一秒背后藏着摄影人走过的千山万水。初学摄影时总觉得镜头里装得下山河湖海,拍久了才发现照片里全是基本功的倒影。摄影像煮茶,茶叶、水温、器皿都得讲究,缺了哪一味都泡不出回甘。

刚摸相机时别急着追日出追银河,先把曝光三要素这壶“水”烧开。快门是水龙头开关时间,光圈是水杯开口大小,ISO是水里撒的茶叶浓度——三者平衡才能泡出好茶。杭州的老张刚玩摄影时,把自家阳台当实验室:早上拍水杯测不同快门下的水花凝结,中午拍绿萝看不同光圈的虚化层次,晚上关灯测试ISO噪点颗粒。三个月后他带着这份手写笔记参加摄影比赛,竟用最基础的参数组合拍出了荷塘雾气里的蜻蜓振翅。

别小看说明书这个“茶道指南”,北京胡同里的李姐用五年时间翻烂了三本不同品牌相机的说明书,现在蒙着眼都能调出多重曝光功能。她说:“相机不是智能机器人,得摸透它的脾气才能拍出灵性。”

三分法像茶席上的主客位,把茶壶放在交叉点才不抢风头;引导线是茶道里的竹制茶勺,带着视线滑向茶汤精华。重庆的咖啡店主小王最爱在吧台玩框架构图:透过玻璃杯拍客人侧脸,用咖啡拉花的弧线做视觉延伸。他说:“好构图不是数学题,是让人一看就想端起这杯咖啡的故事。”

遇到瓶颈时不妨换个茶碗——蹲下来拍孩子的视角,躺下来拍飞鸟的天空,甚至把手机绑在扫帚上俯拍菜市场的烟火气。广州的退休教师陈姨用十年时间专注拍菜市场光影,她说:“以前总嫌环境乱,现在发现鱼鳞的反光、芹菜的纹理都是天然构图框。”

摄影是用光的艺术,也是“用影”的哲学。凌晨四点的故宫角楼前,老法师们支起三脚架不是等天亮,而是等第一缕阳光把琉璃瓦的影子投在红墙上。成都的茶馆摄影师老赵有个绝活:用盖碗茶的热气当柔光罩,拍出茶客眉眼间的岁月皱褶。他说:“逆光拍白发像银丝,侧光拍皱纹是年轮。”

别怕阴影太黑,西安的城墙摄影师小周专门挑正午拍砖缝投影。他用ND滤镜压暗天空,让六百年的墙砖裂缝在强光下化作泼墨山水:“阴影不是缺陷,是历史的笔触。”

很多人以为直出是原汁原味,其实相机和手机都在悄悄加“滤镜”。RAW格式就像刚摘的茶青,保留了所有可能性。上海的修图师小林分享过秘诀:调色时先把饱和度降到零,只用明暗塑造立体感,就像茶道里先闻香再品茗。她给老照片修复时,总要在PS里新建二十个图层:“修图不是造假,是把当年漏进镜头的光找回来。”

手机党也别灰心,杭州的00后博主用醒图APP模仿胶片色调,把小区滑梯拍成宫崎骏场景。她说:“滤镜是糖,少加点提鲜,多加了齁嗓子。”

看过十万张好照片的眼睛,自然懂得什么是美。北京的画廊策展人王老师让学员每天临摹一张大师作品:第一天学布列松的瞬间,第二天临摹亚当斯的层次,半年后竟有人拍出了胡同里的《清明上河图》。他说:“临摹不是抄袭,是站在大师肩上看世界。”

别小看生活中的茶渣——地铁里交错的光影、菜场里摞起来的南瓜、老房子剥落的墙皮,都是视觉语言的生僻字。深圳的出租司机老刘,用行车记录仪拍下了三年里999个黄昏的后视镜,他说:“后视镜里的晚霞,比挡风玻璃前的更动人。”

全画幅像紫砂壶,APS-C是玻璃杯,各有各的滋味。南京的大学生小吴用二手微单+痰盂镜头,拍出了图书馆光影大赛冠军作品。他说:“重要的是咖啡豆,不是咖啡机。”

真正懂茶的人知道,茶席最后的茶宠摆件最见功力——三脚架要碳纤维的轻便,偏振镜要能消除玻璃反光,内存卡要备足三个轮流上阵。西藏的旅拍摄影师大刘,在珠峰大本营零下20℃环境里,靠暖宝宝给相机电池续命:“好配件能让你多抓住三个黄金瞬间。”

摄影这壶茶,有人喝出参数,有人品到光阴。哈尔滨的八十岁奶奶用手机记录窗台上的三十盆多肉,每天固定下午三点拍,她说:“哪有什么技巧,不过是和阳光约好了喝茶。”按下快门的每一声咔嚓,都是时光在显影。

来源:雕刻时光的大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