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有5G移动通信系统基站为固定有线部署,难以应对业务需求高动态变化的智能场景,亦难以通过动态靠近部署提升网络容量。传统的射频无线通信方式,由于容量不足、可靠性不够、存在可能的电磁干扰以及安全性低等问题,难以满足传输要求。
近日,由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张在琛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无线光通信+无人机载5G基站”系统在南京无线谷试验成功。
现有5G移动通信系统基站为固定有线部署,难以应对业务需求高动态变化的智能场景,亦难以通过动态靠近部署提升网络容量。传统的射频无线通信方式,由于容量不足、可靠性不够、存在可能的电磁干扰以及安全性低等问题,难以满足传输要求。
张在琛团队在国内外首次提出、研究并试验成功通过无线激光链路连接无人机载基站与核心网,提供5G高速业务。
该项研究工作突破了智能远距离目标识别、多模态融合感知捕获、高精度快速跟瞄、无人机载荷振动抑制、实时光强信号抖动检测恢复、大范围高效光能量耦合等关键核心技术,无线传输速率超过10 Gbps,误码率低于10e-9。
试验中,无线激光链路替代了有线的光纤,在无人机载5G基站和地面核心网间建立了高速稳定的无线数据传输链路,5G基站为地面用户提供高速5G业务,实现了用户间的实时视频传输。
该项试验的成功,验证了无线光通信技术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应用的可行性与技术优势,能够显著提升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效果和系统容量,对移动通信网络从二维向三维空间、从静态向动态部署拓展,实现6G“全频谱、全覆盖、全应用”发展愿景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研究及其相关技术成果,同时在低空经济、工业物联网、智能交通、应急通信等领域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本次实验突破再次彰显了东大在通信领域的科研实力。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前身为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其悠久厚重的历史可追溯至1923年的国立东南大学电机工程系。学院现有“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重点学科,均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先后培养出18位中国两院院士和10位发达国家院士。
如今,学院广纳国内外一流学者、知名教授以及学术骨干,形成了一支由高端人才领军、高水平人才聚集的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全院教职员工250余人,其中国家级人才97人次(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省部级人才77人次。他们扎根东大信息,叩响科研大门。(数据截至2024年6月)
2025年3月,央视聚焦紫金山实验室
同时,学院现有移动通信全国重点实验室、毫米波全国重点实验室、移动信息通信与安全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无线通信技术”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紫金山实验室(共建)等一批国家级、省部级平台,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近些年,依托优势学科和科研平台的支持,信息学院的科研工作者们在智能超表面无线通信等领域持续深耕,取得了一系列出色的研究成果,为国家移动通信产业的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央视报道 东南大学信息学院团队突入6G无人区
东南大学信息学院获2024年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东南大学-紫金山实验室-6G普适信道仿真器软件v3.0正式发布
东南大学信息学院“信息超材料”亮相新闻联播
……
当下,信息技术是世界科技前沿和大国竞争焦点。东南大学将继续打造一流的学科平台、卓越的师资队伍、优越的教学条件,营造良好的国际声誉,产出更加丰硕的科研成果,为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贡献东大智慧。
本文素材来源:东南大学官网/官微、东南大学本科招生、东大发布、东大信息
来源:甜甜圈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