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泽州盆地北端,太行山西南边缘,东与陵川县接壤,西与沁水县为邻,南与泽州县毗连,北与长治县、长子县相接,是晋城市的北大门,因其四面群山环绕、中部相对平坦而得名。家人们,今天就来唠唠晋城高平市这超有料的历史!
高平市
,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泽州盆地北端,太行山西南边缘,东与陵川县接壤,西与沁水县为邻,南与泽州县毗连,北与长治县、长子县相接,是晋城市的北大门,因其四面群山环绕、中部相对平坦而得名。家人们,今天就来唠唠晋城高平市这超有料的历史!
很久很久以前,在旧石器晚期,高平这片神奇的土地就有人类住下啦。到了夏商那会,它在冀州地盘里,春秋时归晋国管。晋烈公元年的时候,赵献子在这儿建了个城叫泫氏,这就是高平最早的称呼,是不是超酷!
战国前期它叫泫氏,后期又改叫长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魏、赵、韩把晋国给分了,一开始高平归韩国,后来又归赵国,著名的长平之战后就归秦国啦。
秦朝,秦赵长平之战结束,秦国在这儿设了高都县,归上党郡管。从西汉、东汉、三国、魏到两晋,它一直叫泫氏县,还是属于上党郡。北魏和平五年,泫氏县变身元氏县,魏永安二年,这儿又搞了大动作,设置建州,还有长平郡,下辖泫氏、高平两个县,“高平”这个名字就是从这儿开始有的,这可是高平历史的重要节点!
后来到了北齐,天保七年高平又改名平高县,不过北齐快结束的时候又改回高平县,还把泫氏县合并进来,把县城搬到了高平城,改归高都郡。北周时把长平、高都郡合并成高平郡,高平县就跟着归高平郡啦。
隋朝开皇三年,高平郡变成泽州,开皇十六年从高平分出陵川。大业三年,泽州又变回长平郡。唐朝武德元年,在长平设置盖州,管着高平等四个县,贞观元年盖州被撤,高平就归泽州管了。天宝元年泽州又变成高平郡,乾元元年又变回泽州,这名字变来变去的,是不是很有意思!
宋朝至道三年,高平归河东路泽州高平郡管,金朝刚开始归河东南路泽州,兴定二年又改归孟州。元朝刚开始归中书省平阳路,成宗大德九年因为地震,平阳路改成晋宁路。
明朝初期,高平归山西布政使司平阳府管,洪武九年又改归山西布政司冀南道泽州管。清朝一开始跟明朝差不多,把冀南道改成冀宁道,雍正六年,州改成府,高平就归山西省泽州府啦。
到了中华民国,刚开始废除府州,高平归山西省冀宁道,民国23年把道给裁了,高平县就直接归山西省管。民国32年,高平东南部划出去成了陵高县,其他地方还是高平县,1945年6月高平解放,10月陵高县就撤销了。
新中国成立后,高平归山西省长治专区管,1958年晋城、高平、陵川三个县合并成晋城县,1961年5月高平人民公社又变回高平县。1985年5月,晋东南地区没了,高平就归晋城市管,199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高平撤县设市,成了省辖县级市,由晋城市代管,一路发展到现在!
步入新时代,高平搭乘发展的高速列车,一路“狂飙”。在经济领域,它不再满足于传统产业的固有模式,以煤炭产业为根基,积极向多元产业转型。化工产业不断升级,精细化工产品走向全国市场;新兴的装备制造业也崭露头角,生产的智能机械设备助力各行业提质增效,带动了当地经济的蓬勃发展,财政收入逐年攀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
在文化建设方面,高平深挖历史文化富矿。长平之战遗址被精心保护与开发,成为国家级的文化遗址公园,吸引无数游客前来感受那段金戈铁马的历史风云。高平的上党梆子、剪纸、面塑等非遗项目,通过走进校园、社区,举办各类文化节,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重焕生机,成为城市独特的文化名片。
城市建设也日新月异,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现代化的住宅小区配套设施完善。交通网络愈发密集,高速公路、铁路穿境而过,让高平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人们出行更加便捷。生态环境建设同样不遗余力,曾经的采煤沉陷区变身生态公园,河流清澈,绿树成荫,空气质量持续向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高平正以昂扬的姿态,向着更加繁荣、美好的未来大步迈进,续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附:高平市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涵盖了古建、非遗等多个类别,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文化遗产介绍:
一,古建筑类
1.高平开化寺
:在高平市陈区镇,隐匿着一座闪耀历史光辉的古寺——开化寺。作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
踏入开化寺,寺内大殿堪称瑰宝。这里保存着国内独一无二的北宋时期佛教殿堂壁画,历经岁月的洗礼,依旧完整地呈现在世人眼前。壁画内容犹如一部宏大的北宋佛教文化史诗,极为丰富。既有佛祖的本生故事,以生动的画面展现释迦牟尼前世的种种善行与修行;也有描绘当时社会生活场景的片段,从市井街巷的热闹繁华,到百姓的衣食住行,每一处细节都刻画入微。
这些壁画的艺术价值极高,其绘画风格独特,线条流畅细腻,色彩虽历经千年却依旧鲜艳夺目。画师们以精湛的技艺,赋予了壁画中人物鲜活的神态和灵动的身姿,或慈悲祥和的佛像,或虔诚礼拜的信徒,无一不栩栩如生。对于研究北宋时期的佛教文化而言,它是一座珍贵的宝库,为我们深入了解当时佛教的传播、教义阐释以及宗教活动提供了直观的资料。在绘画艺术领域,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构图布局,为后世研究北宋绘画的发展脉络和艺术特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范本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2. 高平铁佛寺
:在高平市米山镇米西村,藏着一座别具一格的古寺——铁佛寺。它历经岁月沧桑,却依旧散发着独特魅力,作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踏入铁佛寺正殿,仿佛踏入了一座明代佛教艺术殿堂。这里完整保存着一组佛教彩塑群像,每一尊造像都堪称艺术杰作,是该地区明代佛教彩塑艺术的杰出范例。与常见彩塑不同,这些造像采用“以铁为骨,用铁造型”的独特工艺。大量铁丝铁线被巧妙运用,在支撑起造像坚实骨架的同时,塑造出流畅而富有动感的线条,赋予造像灵动的姿态。仔细端详,佛像衣袂飘飘,似有微风轻拂;菩萨低垂双眸,慈悲之态尽显,人物的神态、服饰褶皱等细节都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它们不仅是宗教艺术的结晶,更是明代雕塑技艺的生动体现,为研究当时的佛教文化、雕塑风格演变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探寻其中的奥秘。
3.高平游仙寺
:于青山环抱之间,高平市河西镇宰李村东北的牛山上,静静坐落着一座承载千年时光的古刹——游仙寺 。它始建于北宋淳化元年,也就是公元990年,悠悠岁月里,晨钟暮鼓,梵音袅袅。
踏入游仙寺,仿若步入了历史的回廊,寺内建筑古朴典雅,飞檐斗拱,青砖黛瓦,散发着浓厚的古韵。大雄宝殿庄严肃穆,斗拱结构繁复精妙,承载着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木质梁架历经风雨,仍坚实稳固,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
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院,游仙寺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是研究北宋佛教发展的活化石;其艺术价值更是令人瞩目,建筑风格融合了时代美学,木雕、砖雕精美绝伦,为艺术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样本 ;在科学价值方面,寺院建筑的布局、结构设计,体现了古人对力学、美学、建筑学的深刻理解,对现代建筑学研究意义非凡 。
4.二郎庙金代戏台
:穿越历史的重重帷幕,在高平市寺庄镇王报村,一座古老的戏台静静矗立,它就是二郎庙金代戏台。这座戏台可不简单,作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有着沉甸甸的历史分量。
追溯往昔,它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三年,即公元1183年,历经岁月洗礼,依旧稳稳扎根在这片土地上,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戏台,堪称戏曲文化领域的“活化石”。
当你站在它面前,不难想象,千年前,这里或许是热闹非凡,丝竹管弦之声不绝于耳,生旦净末丑轮番登场,为百姓们带来无尽欢乐。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中国古代戏曲文化发展的有力见证者。其独特的建筑结构、布局设计,为研究古代戏曲演出形式、舞台规制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是打开中国古代戏曲文化大门的一把珍贵钥匙,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个时代戏曲文化的繁荣景象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类
1. 高平面塑
:在高平的广袤土地上,高平面塑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地域文化中一抹亮眼的色彩。它还有个亲切的俗称,叫蒸花馍 ,是一种扎根于民间的古老民俗文化现象,承载着数不清的岁月故事。
高平面塑堪称指尖上的艺术,造型精美绝伦,每一个细节都倾注着创作者的巧思。不管是憨态可掬的动物,还是娇艳欲滴的花朵,都被塑造得栩栩如生 。它的形象独特鲜明,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有着众多品类,从节庆时的喜庆造型,到寿诞上的吉祥样式,不一而足。
在高平,它可不是藏在深闺的艺术品,而是频繁出现在各类民俗礼仪活动里,比如春节时寓意团圆幸福的团圆馍,婚礼上象征甜蜜美满的龙凤馍,都满含祝福。高平面塑的制作过程,往往是一家人围坐,长辈传授技艺,晚辈用心学习,质朴的情感在面团的揉搓间传递,承载着劳动群众对生活最本真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祈愿。
2. 高平绣活
:高平绣活,作为高平传统手工技艺的璀璨明珠,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刺绣工艺,其历史可追溯至遥远的过去,承载着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题材选取上,高平绣活极具生活气息,花卉娇艳、瓜果饱满、虫鱼灵动、蝴蝶翩跹,这些自然元素被巧妙融入绣品,化作一幅幅灵动鲜活的画面;还有从传统戏曲剧情场景中汲取灵感的绣作,人物神态、服饰、动作都栩栩如生,让人仿若能看到戏曲舞台上的精彩瞬间。
技法上,高平绣活分为丝线绣和布贴绣两大类型,针法丰富多样。平针绣线条流畅,勾勒出细腻的轮廓;打籽绣粒粒饱满,增添立体感;盘金绣更是用金线盘绕出华丽图案,彰显富贵大气。这些针法相互配合,使得绣品层次分明、质感丰富 。凭借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湛技艺,2008年,高平绣活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备受瞩目的文化瑰宝,让更多人领略到了它的独特魅力 。
来源:淡泊史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