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0年,北京海士德秋拍中,“元四大家”之一王蒙的真迹《青卞隐居图》公开拍卖,最终以201.6万元的价格成交。
画坛史上最离谱的事情出现了!
2010年,北京海士德秋拍中,“元四大家”之一王蒙的真迹《青卞隐居图》公开拍卖,最终以201.6万元的价格成交。
在此之前,也就相距一个月,香港佳士得秋拍中,一幅《仿王蒙青卞隐居图》拍出了2746.36万元。
谁敢想,仿作居然要比原作者真迹价格高出10倍之多。
2016年北京某次拍卖会上,一幅仿五代巨然所的作品《巨然晴峰图》,以5800万元起拍。
几轮竞拍,最后竟然成交价高达1亿零350万元人民币。
这么逆天的行为,只因一个原因——张大千。
太多人吃过张大千仿画的亏,在这方面,受害者一数一箩筐。
在张大千仿画的套路面前,号称鉴画一流的黄宾虹都败下阵来。
张大千曾向黄宾虹求借一幅石涛精品临摹学习,这可碰到黄宾虹的心头肉了。
论黄宾虹有多爱石涛的画,有次因借不到石涛的《黄山图》,黄宾虹日思夜想,半夜做梦梦见和石涛相会,醒来凭借梦境开始自我满足,绘制《黄山图》。
张大千要借他的宝贝孩子,还是真迹,他自然是舍不得的,就拒绝了。
张大千也没有纠缠,不愿借就不借咯。他自己回家模仿石涛,画了幅卷轴,然后去朋友家做客,不小心落在他家。
为何会不小心?因为那朋友也是黄宾虹的朋友,果然黄宾虹去那朋友家,看到了这幅画,说什么也要买下来。
张大千说好商量,黄先生的钱收不得,要么以画换画,用这幅画换他上次想借的那幅,黄宾虹爽快答应。
张大千计谋得逞后就溜了,留下后知后觉的黄宾虹,在原地气得跳脚。
同样落入张大千圈套的徐悲鸿,显然很难共情黄宾虹的遭遇。
他也被骗了,但他只是被骗了。
徐悲鸿称赞张大千是“五百年第一人”,他曾从别人手里用300大洋购入“石涛的山水画”,知道张大千对石涛颇有研究,就请他来鉴定赏画。
张大千一看,笑说这画我也能画,接着气定神闲地撕开了画角的“大风堂制”印章。
徐悲鸿大笑道,“这都能骗过我,您不如专做假画”,张大千从徐悲鸿手里以原价买回这幅仿画。
他说“良心不容后世骂名”,又送了一幅自己的画向他赔礼。
1968年,密歇根大学举办了一场石涛的画作展览,专门邀请了张大千前来指导,张大千到现场真的“指导”上了。
当然,只有“指”,没有“导”。
他到现场指着一幅又一幅的画说“这张是我画的”“这张也是我画的”“这张还是我画的”……
在场的美国专家,刚有模有样夸完石涛画作很有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听到张大千的话,脸上的笑容逐渐消失。
问他为什么要批量造假画,张大千也是胆儿够肥,说:“这些有钱人又不懂画,卖真画给他们浪费了!”
浪不浪费不知道,根据“赝品比真迹还值钱”的张大千定律,反正他们是赚翻了。
张大千家喻户晓,即便是对画坛不甚了解的人,也会知道张大千的名号。
有人把原因归结于他画技精湛,这点无可否认,但张大千如此受欢迎,绝不仅仅只是因为画技。
深入了解他,你会发现他这个人红是有一定道理的,他太有存在的必要了,他的存在不单代表着画坛的某一高峰。
张大千经常“倾家荡产式”帮助朋友,此类事迹已经众所周知了,我就不再赘述。
而且,可能有人会觉得,帮助朋友不能说明什么,充其量只能说他很重情义。
所以,我更多的想谈谈他对普通老百姓的态度。
有一年,张大千去香港出差,住在一家酒店,酒店特意安排了两个年轻人负责照顾他的起居。
那两人很想跟张大千讨笔墨,但又怕此等大师看不起他们这种打工阶层,临近张大千离开的时刻,他们终于鼓起勇气向他求画。
岂料,张大千一口答应,马上把自己手头的活放一边,开始铺纸墨画画,还自降姿态说:“吓到我了,你们怎么不早说,我还怕你们不喜欢我的画呢!”
在张大千作画期间,陆续有客人上前围观,其中有个老先生看了老半天,财大气粗地说,这些画多少钱,他全要了。
没想到张大千婉言拒绝说:
“这画早已有主了,我答应过要送给别人,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如果老先生实在想要,就和这画的主人私下商量吧。 ”
张大千的态度引起了老先生不满,他愤怒地叫嚣道:“难道我还不如他们么? ”
张大千突然正色道:“文人雅士、达官贵人是我的朋友,平民百姓也是我张大千的朋友。
没有这两位小兄弟的悉心照料,我哪有时间专心作画?这画是我特意给他们聊表谢意的。 ”
女儿张心庆回忆,父亲一生都很尊重人。
尤其对他身边的普通劳动者,无论是裱画的师傅、为他定做衣服的裁缝,还是家里的雇工。
他常教育孩子,“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是平等的。尊重他人,善待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善待自己。 ”
张大千已经逝世40多年,但他这段话的含金量弥久愈深。
现如今太多得到点权力,就把鸡毛当令箭的人,但此类事情往往被普通人当作是自我激励的强信号,觉得自己要更加努力,成为人上人,到时候自然会被人尊重。
其实不是的,本质问题没有被解决,反而变相助长了这种风气。
每个人只要存在于世,就有被尊重的资格,都是路过世间的过客,何来三六九等。
抗战爆发时期,机票很难抢,张大千好不容易抢到两张,就计划着先让夫人带着儿子离开。
然而就在收拾行李时,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拉着一个男孩跪在他家门口,哭着求张大千能不能把机票让给他们,老太太着急要去跟儿子,也是男孩的爸爸团聚。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日不离开被轰炸的地方,就要面对多一天的危险。
屋内是自己的妻儿,门外是素不相识的人,张大千二话不说将两张机票赠给了老太太,没收他们一分钱。
夫人很不悦,张大千却笑着宽慰他们:“我也知道我们很需要机票,可是这位老人比我们更急迫,她人生地疏,还带着孙子。
我们都是有父母儿女的人,如果我们的父母儿女也受困于此,我们心里得多着急啊?”
张大千说过:“一个人没有开阔的心胸,怎画得出雄伟壮丽的山河;
不喜爱动物飞禽,怎画得出奔腾的骏马,可爱的小鸟;
不热爱大自然,怎画得出参天的大树,美丽的花朵……”
心胸要容得下芸芸众生,尊重世间万物,热爱形形色色的人,画出来的东西才够触动人心。
张心廉回忆他的八叔,有一回张大千熬了个通宵作画,听到有四川来的老乡拜访,他立马就见了。
那人是个残疾人,没钱想来借钱,但态度很差,即便如此,张大千还是当即画了一张《松下老人》和一张《花草图》,笑脸盈盈递给他。
他拿到画也是转身就走,一句谢谢都没有,后来那人靠卖画的钱做生意发了财,旁人都替张大千感到不值。
张大千却没什么感觉,“施恩莫图报,予人莫追悔”。
《金刚经》里说:“若菩萨无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行善时不要在乎你的善给了谁,不要在意行善之后善如何回馈自己,不用到处炫耀,也不要觉得自己在做好事。
布施就是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清空、消除,既无荣耀,也无增加。
行在解处,解在行处,慢慢走慢慢布施,路的前方会告诉你答案的。
张大千上对父母、嫂子,下对子女的姿态也是无可挑剔的。
张大千的母亲病倒时,张大千听闻立即从北平赶回去,一到家就扑通跪下来,给母亲磕了两个响头。
之后又跑到厨房,打了盆热水,把母亲受伤的脚搁在自己腿上,一层层地掀开裹脚布,亲手为她洗脚、剪趾甲。
洗完一边喂母亲吃从北平带回来的糖果,一边给她讲故事,逗得老人家喜上眉梢。
当时这一幕都惊呆了在场的子女、侄孙,翻阅张大千后代的回忆文章,都不约而同提到了此事。
张大千是三嫂罗正明带大的,他小时候,罗正明常背着他,弯着腰干活,红薯太干吃了噎嗓子,她就嚼碎了喂给张大千吃。
这份恩情张大千始终记着,当晚年与家人分隔两地时,他还托朋友回去向三嫂问好,让朋友代他行三跪之礼。
朋友还没反应过来,张大千就拜倒在地,毕恭毕敬给朋友磕头。
那个朋友小他很多岁,吓得他连连惊呼:“老太爷,我不敢当啊”。
送朋友回去时,再三叮嘱:“一定要将你代我向三嫂磕头的照片带回来!”
而就像一种良性循环,三哥去世得早,张之先就代替祖父,孝敬祖母罗正明,他下班背着祖母去看新建成的重庆长江大桥、看电影。
晚年罗正明因股骨颈骨折卧床近一年,排不了便,张之先还直接伸手去扣,祖母半夜一有点动静,张之先就马上爬起来给她按摩。
得知三嫂有孙子在照顾,张大千又是送画又是送礼品,要求张之先必须收下。
当时张之先看到有个陌生的年轻人来家里,二话不说就跪下给祖母磕头,把他们吓得不轻。
有人曾问张心庆,父亲是不是给她留了很多遗产。
她不敢说她自始至终没有父亲一幅画,但“父亲给她留很多遗产”,这事她不否认。
张心庆小时候问张大千:“徐伯伯(徐悲鸿)的马画得好还是你画得好?”
张大千没有理她,她换了个问题:“齐伯伯(齐白石)的虾画得好还是你画得好?”
这时,张大千瞪了她一眼说:
“不能这么没礼貌,小小年纪,不能随便评论老一辈。
徐伯伯是专门画马的,当然比爸爸画得好,齐伯伯画虾也比爸爸画得好,我是向他们学习的。爸爸知道自己很笨,所以很勤奋。”
难以想象一代大师居然说自己笨,这件事对张心庆影响很大,每每她想去评价一个人,都会不由自主想起父亲这段话。
所以,她说:“虽然父亲没有给我留下什么遗产,但他留给我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财富,这才是真正让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遗产。 ”
侄子张心廉回忆说:
“八叔张大千的民族情结十分深厚。无论在哪里,他都说一口地道的内江话。
出国几十年,没有加入任何一个国家的国籍,始终是中国人,说中国话,吃中餐,穿传统的中式服装。”
这也有迹可循,1952年是张大千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但他却把身边最珍贵的古画《韩熙载夜宴图》、《潇湘图》、《万壑松风图》,及一批古代名画,以极低的价格半卖半送给了祖国。
当时,美国人出高价买,张大千没有答应。
他说:“这三幅古画是中国的珍宝,不能流入外国人手中,我不能做遗臭万年的事。
谁叫大陆是我的母亲、我的祖国,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这是我的选择。”
1983年4月2日,张大千在台北因心脏病发,医治无效病逝。
去世前他把许多古画、古玩都捐给了博物馆,就连他的住所“摩耶精舍”也捐了。
为什么新世纪还要大提特提张大千,是因为张大千身上的品质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他对待普通人的态度,他对父母的孝悌,对子女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对祖国的精神,这些比他高超的画技,更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也更容易学习到。
成为“画家张大千”,对我们来说门槛很高,但成为一个既有小爱也有大爱的“张大千”,我们可以做到,只要我们想做,就能做到。
我想,这就是当下还在歌颂张大千的最大意义。
下面是张大千作品欣赏:
来源:朱小畅说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