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击穿孟加拉纺织业:孟加拉人700元月薪也扛不住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2 21:04 3

摘要:二十米外的仓库里,三台中国制造的自动缝纫机正在调试,这些设备运转八小时的生产量,相当于三十名熟练工人十小时的工作成果。

二十米外的仓库里,三台中国制造的自动缝纫机正在调试,这些设备运转八小时的生产量,相当于三十名熟练工人十小时的工作成果。

工厂主哈桑盯着手机屏幕上的成本核算表,最终划掉了招聘计划。

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在2023年达到每万名工人470台,纺织业单位成本较五年前下降28%。

孟加拉采购商拉赫曼带着技术团队现场测试:将传统流水线需要四道工序的衬衫领口制作,交给两台设备联动操作,成品合格率从人工的82%提升至98%,耗时缩短三分之二。

中国纺织机械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出口至孟加拉的自动化设备同比增长41%。这些售价15-30万元的机器,在达卡工业区形成新的生产线迭代浪潮。

本地老牌纺织企业AB集团投入2000万元改造三条产线后,单位能耗下降35%,次品率从12%压缩至3%。

吉大港的服装加工区曾聚集超过五十万工人,如今三分之一的厂房安装了中国制造的智能吊挂系统。

月薪700元的背后,隐藏着设备老旧、管理粗放、供应链断裂等多重效率损耗。

一家代工ZARA的工厂测算显示,中国产智能裁剪机将布料利用率从78%提升至92%,仅此一项每年节省的成本就相当于支付200名工人全年工资。

生产主管在内部会议上的发言流传到业界:“我们现在拼的不是工人数量,是算法迭代速度。”

但拒绝技术升级的代价同样沉重:缅甸部分纺织厂因坚持手工生产,已被踢出全球品牌商的合格供应商名单。

这种微创新揭示破局路径:发展中国家不必完全复制中国的自动化模式。

中国设备厂商的海外销售总监在朋友圈写道:“我们卖的不是机器,是活下去的入场券。”

而在达卡的行业论坛上,本土企业家激烈争论:该不该用市场换技术,接受中国企业的技术入股方案?

2024年7月,孟加拉最大的纺织集团宣布投资1.2亿元建立本土机器人研发中心,其官网招聘信息显示,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的月薪达到4.5万元,相当于六十名普通纺织工人的工资总和。

这组数据折射出最现实的生存逻辑:当廉价劳动力不再是竞争力,人才争夺战已经在新战场打响。

来源:走进科技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