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四川省第三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校园舞台剧展演活动中,科学城一中原创舞台剧《挺起民族脊梁》从上千份作品中强势突围,斩获最佳剧本奖(同组别全省仅10项)及等级奖!这是继2023年首战告捷后的又一次丰收,今年在竞争更激烈、评审更严苛的背景下再续辉煌,彰显了学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校园舞台剧展演
双奖蝉联
脊梁永铸
在四川省第三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校园舞台剧展演活动中,科学城一中原创舞台剧《挺起民族脊梁》从上千份作品中强势突围,斩获最佳剧本奖(同组别全省仅10项)及等级奖!这是继2023年首战告捷后的又一次丰收,今年在竞争更激烈、评审更严苛的背景下再续辉煌,彰显了学校“两弹精神” 传承的深厚底蕴与创新活力。作为全省唯一连续两年斩获“双奖”的中学,科学城一中用实力诠释科技中学的文化担当,以青春热血书写民族精神的时代答卷!
高原之上,脊梁巍峨
当历史与青春在舞台相遇
科学城一中原创舞台剧《挺起民族脊梁》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物院)科研团队在青海金银滩的奋斗故事为原型,聚焦 “两弹一星” 元勋王淦昌与藏族州长夏茸尕布的真实事迹。剧中通过民族协作、科研攻坚、家国情怀三条主线,再现了科学家隐姓埋名、扎根高原的壮丽史诗,展现了汉藏同胞携手共筑民族脊梁的感人篇章。
剧照
幕起时,青海金银滩的朔风呼啸而过;落幕时,参演同学们内心澎湃如潮水奔涌。科学家们隐姓埋名、饮冰卧雪的坚守,与藏族同胞 “献出草原也要托起大国重器” 的赤诚,在舞台上碰撞出震撼人心的火花,历史长河里的那些惊涛骇浪,化作少年们眼里的星光,照亮了 “中华民族共同体” 的永恒信仰。
两弹精神,薪火相传
青春与信仰的双向奔赴
荣誉背后,是一支年轻团队的破茧之路。为了讲好两弹故事,传承两弹精神,科学城一中创立了校级学生社团两弹话剧社。一群零表演经验的学生,怀揣对先辈的敬仰,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排练花絮
为了演好这出舞台剧,学校各年级各部门提供鼎力支持,老师和同学们把排戏当成了科研。
杨洪茹老师将历史熬成墨——6版剧本、3万多字的文稿,深夜的台灯下,她一一核对史料,推敲每个演员的对白;政教处副主任王涵汐化身“细节狂”,一个转身踱步的动作都要排练数十遍,连“夏茸尕布握手串时拇指的角度”都要精益求精;张思禹老师从上千张照片中筛选合适背景图,音频素材库听到耳朵起茧,只为尽量复原1959年的风沙;教务处副主任李俊操指挥学生翻遍了仓库——掉了漆的搪瓷盅、办公室的老电话、年级组的旧书架。还有许多老师纷纷伸出援手,主动提供了自己的围脖、妈妈的披肩、家属的工装、孩子的首饰……经费有限的舞台上,每粒尘埃都在诉说真实。
从青涩到从容,从模仿到共情,这群少年用汗水与坚持,让“两弹精神”从课本跃入现实。
音乐游小平老师特别利用午休时间指导同学们打磨一个个细节,利用晩餐时间的空余一遍遍走台。当年金银滩上的风雪,终于穿过时空,落在了他们的掌心。
这不是一场表演,而是一场跨越六十年的精神共振。
游小平老师友情指导
双奖密码,根植沃土
于敏科技中学的精神基因
双奖闪耀,源于于敏科技中学深厚的精神基因。从镌刻着 "于敏" 二字的校名,张爱萍将军题写的校牌,到王淦昌院士亲笔题写的遒劲校训,再到校园里的两弹元勋墙……每一处角落都在无声地讲述着 "两弹一星" 的传奇。
科学城一中,不仅守护着历史的温度,更以创新方式激活红色基因 ——两弹话剧社里,少年们用台词重现峥嵘岁月;研学基地中,科技与人文交织出新的火花;有九院前辈们担任的 "精神导师",让耄耋老者与青春学子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们不是为获奖而创作,真正重要的是让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的信念,成为科一学子一生的精神坐标。
作为中物院的子弟校
科学城一中让广大科一学子
沐浴着“两弹精神”的璀璨光辉
舞台的帷幕开合之间
是科学城一中托起的精神长桥
一头连着历史
一头书写未来
科学城一中的实践
正是“大思政课”理念的
这方寸舞台
就是流动的思政课堂
来源:锦绣巴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