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岁陈灏珠院士:最佳的防冠心病方法不是打太极,很多人在做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2 18:56 3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冠心病,这个被称为“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的疾病,一直以来困扰着全球亿万人。

然而,96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心血管病专家陈灏珠却给出了一种出人意料的防治建议——最佳的防冠心病方法,并不是打太极,而是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在做的事情。

这个观点令人深思,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那么,究竟是什么方法,比太极更有效地预防冠心病?

冠心病的本质与危害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堵塞,引起心肌供血不足的一种疾病。它的危害极大,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每年因冠心病死亡的人数超过900万。在中国,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现出年轻化趋势。

长期高脂饮食、吸烟、饮酒、久坐不动、精神压力过大,都是导致冠心病的主要诱因。

冠心病的典型症状包括:

胸闷、胸痛,多发生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严重时可演变为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气短、乏力,轻度活动便出现疲惫感,有时伴随心悸;

心律失常,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心跳过快或过慢的情况。

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导致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为何“打太极”并非最佳防治方法?

太极拳作为一种温和的运动方式,确实对心血管健康有一定益处。研究表明,规律练习太极可以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压、增强心肺功能

但对于已经存在冠心病风险的人群,仅靠打太极并不能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原因在于太极拳的运动强度较低,无法明显改善血脂代谢、胰岛素敏感性等与冠心病密切相关的指标。

最佳的防治方法,往往需要综合多个因素,包括合理的运动、饮食、心理调节和药物干预。

1. 运动:规律的中高强度有氧运动
相比太极,快走、慢跑、游泳、骑行等有氧运动对心血管健康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

美国心脏协会(AHA)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如慢跑、游泳。

2. 饮食:遵循“地中海饮食”原则,结合中医食疗
地中海饮食被广泛认为是预防冠心病最有效的饮食模式之一,核心要点包括:

多摄入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橄榄油;

增加膳食纤维,如全谷物、蔬菜、水果;

减少红肉、精制糖和过量盐的摄入

而在中医角度,“三高”人群(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更适合采用温补气血、活血化瘀的食疗方式,如山楂、丹参、决明子等有助于调节血脂,减少动脉硬化风险。

3. 心理调节:避免过度焦虑,改善睡眠质量
心理压力过大是诱发冠心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长期焦虑、抑郁、失眠会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进而引发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冥想、瑜伽、深呼吸训练等放松疗法,可帮助降低焦虑水平。

而中医认为,“心主神明”,情绪稳定对于心脏健康至关重要,针灸、刮痧、艾灸等传统疗法可辅助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改善睡眠,减少心脏负担。

4. 药物与中医调理:个性化治疗方案
对于已经确诊冠心病的患者,西医治疗主要依赖阿司匹林、他汀类降脂药、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以减少血栓形成、降低胆固醇水平、改善心脏负荷。

但长期使用西药可能带来一定副作用,例如肝功能损害、肌肉疼痛、胃肠不适等。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为了一种理想选择,如:

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等中成药,具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针灸调节气血运行,改善心脏供血

中药汤剂(如炙甘草汤、血府逐瘀汤),可根据个体体质进行调整,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医生的独特建议:预防重于治疗,生活方式调整是关键

真正有效的防治冠心病方法,不是单纯依赖某一种运动或药物,而是从根本上改变生活方式。
现代医学与中医结合的最佳实践,强调“早预防、早干预”。以下几点建议尤为关键:

戒烟限酒,吸烟者患冠心病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出2-4倍

定期体检,4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检测血脂、血糖、血压;

保持良好的作息,睡眠不足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控制体重,肥胖是冠心病的重要诱因之一。

结语

96岁高龄的陈灏珠院士,以其数十年的医学经验告诉世人,防治冠心病,不能单靠一种运动或单

一疗法,而要从运动、饮食、心理调节、药物治疗等多个维度入手。

太极虽然有益,但并非最佳选择,真正有效的方法,是科学、规律的生活方式管理。

冠心病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是否能真正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对于每个人来说,远离冠心病的第一步,就是从今天开始,科学调整生活方式,让心脏更加健康!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WHO).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VDs) fact sheet.

2. 美国心脏协会(AHA). 2019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3.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2022.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4. 《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

5.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分析》. 中国医学科学院.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大苹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