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醒吧普通人,我们不是历史的主角,不要入戏太深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3 15:41 3

摘要:最近睡眠质量不太好,需要听点东西才能入睡,今天听最新一季《熊逸讲透资治通鉴》,本来都快睡着了,听到这里为之一振,迅速分享给两个小伙伴,因为他说出了我很久以来的网络观察。

一、历史的代入幻觉

最近睡眠质量不太好,需要听点东西才能入睡,今天听最新一季《熊逸讲透资治通鉴》,本来都快睡着了,听到这里为之一振,迅速分享给两个小伙伴,因为他说出了我很久以来的网络观察。

请容许我先贴下原文:

假如我们真的生活在武帝时代,大概率会过着很糟心的日子,无论多辛苦都存不下钱,在煎熬中忍受着武帝治大国如爆炒江湖菜的强悍手段。而当时过境迁,站在后人的角度回顾历史,切身的利益链条变了,当时的民生问题也就在遥遥远望中显得微不足道了,开疆拓土大杀四方的威风凛凛才是最重要的。毕竟人类作为社群动物,天性慕强,认同感不会投射给千载之前的无名百姓——即便那才是我们在血缘上一脉相承的亲亲祖宗——而只会投射给九霄云上的威武帝王,从中油然生出嫡亲皇子皇孙继承了万里江山一般的奇妙爽感。

一个小伙伴看了之后说,“读历史的人,很容易代入历史人物,共情那些与自己无关的东西。但历史的灾难,一般就是「民相食」三个字。。。除非想象力丰富到一定程度,不然谁也共情不了。而且现在小说,电视剧,网文那么多,普通人就更容易代入主角。”

汉武帝在位54年,他的统治可以用“折腾”两个字来形容。北击匈奴、南平百越、东征朝鲜、西征大宛,几乎把整个汉朝的军事力量用到了极限。

武帝发动19次对外战争,将文景之治积蓄消耗殆尽,百姓因赋税、徭役陷入贫困。

这些战争确实让汉朝的疆域空前扩大,但也让百姓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频繁的战争需要大量的士兵和物资,而这些最终都来自百姓的赋税和徭役。

结果就是,人口锐减,经济凋敝。据记载,汉武帝时期中国人口从4000万锐减到2000万,出现“海内虚耗,户口减半”的民生危机,甚至出现“饥民相食”的惨状。

除此之外,他还推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政策,虽然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但也让普通百姓的生活更加艰难。

再加上他晚年沉迷于求仙问道,修建宫室、举办封禅大典,耗费了大量国力。

可以说,他的统治在当时是“强国家、弱民生”的典型代表。

所以,在汉武帝刚去世时,对他的评价并不高。甚至有大臣认为他的过失太大,不配立宗庙。

但是今天很多人提起汉武帝,常常会用“开疆拓土,雄才大略”来形容汉武帝。

然而,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历史叙事往往被权力重构,平民的苦难很容易就被宏大叙事所消解。

如今,汉武帝开疆拓土的威风凛凛,成为后世人们的记忆焦点,而《盐铁论》记录的民生凋敝却很少再被提及。

强权者书写的历史被浪漫化,而沉默大多数的苦难只能湮没于时间的尘埃中,个体苦难的褶皱总被熨平成帝王年表的直线。

二、历史记忆的重构

汉武帝死后,从一开始的口碑很差,到今天人们的“雄才大略”,实际上是一个逐渐服务于“当下”的过程。是一种政治需求,而不是历史真相。

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编造汉武帝晚年发布《轮台诏》悔改的形象,通过引用野史《汉武故事》等非正史材料,将汉武帝描绘为“勇于改错的明君”。

这个叙事,实际上是影射王安石变法,借古讽今表达对宋神宗激进改革的不满。

有历史学家考证,《轮台诏》仅调整西域屯田政策,未改变穷兵黩武的国策,真正政策转向始于汉昭帝时期。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让儒家思想统治中国两千多年。

东汉末年,儒家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武帝的功绩,甚至评价他的功绩“冠于百王”,认为他在开拓疆土、推动礼乐制度方面的成就超越了历代帝王。

这种评价的转变,和儒家思想在后世的主导地位密不可分。

汉武帝被塑造成儒家理想中的“圣王”,他的个人过失被弱化,而他的制度贡献被放大。

而到了近代,中国面临列强侵略,国家主权受到严重威胁。

在这种背景下,汉武帝的“攘夷辟境”政策被重新解读为民族自强的象征。

他的北击匈奴、开疆拓土,被视为中华民族反抗外敌、争取独立的典范。这种解读让汉武帝的形象更加正面,成为民族主义叙事中的英雄。

人们更关注其在巩固国家统一、抵御外敌方面的贡献,而对其穷兵黩武、赋税繁重等过失则大大弱化。

进入现代社会后,尤其是电视剧《汉武大帝》的热播,让汉武帝的帝王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影视作品、文学创作对他的文治武功进行了高度美化,把他塑造成了一个“雄才大略、感情丰富”的明君。

这种叙事既迎合了现代人对强势领导者的想象,也通过那些演员的塑造,让人们幻想中的汉武帝的个人形象和魅力被无限放大。

总之,人们对汉武帝记忆的重构史,本质上是一部权力驯化历史的标本。

从司马光的政治隐喻到近代的民族叙事,历史真相不断被时代需求切割重组。

而破解这种重构的关键,在于识别不同主体,如何将过去的“历史”,转化为服务于当下的“记忆武器”。

简单说,就是要看清楚“你是谁”。

三、不要入戏太深

看清楚“你是谁”,才能够看清楚自己的利益点在哪里。

很多人认同“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创造历史”,这种认同往往是在假设,他自己是创造历史的受益者。

但是看看真实的历史,一将功成万骨枯,不惜一切代价创造历史,绝大多数人都是那个“代价”,而不是“历史”。

最近网上很多人又在破口大骂了,就跟当年骂马云一样,既安全也不需要付出什么成本。

实际上,这些人其实并不清楚,自己真正的利益点在哪里。他们以为骂一骂,把对方吓怕了、驯服了,自己既就会是那个受益者。

今天另一个小伙伴说,“政治家的工作就是让大家忘记自己的利益,交出自己的利益。”

所以,醒醒吧普通人,我们都不是历史的主角,不要入戏太深。

2025年03月20日

来源:独坐嵩山的小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