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纪东谈公文启示165:破除认知迷雾应从孔明误判魏延看理性决策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3 17:17 4

摘要:我和茗泰同学听《三国演义》,主持人讲,诸葛亮一出祁山,魏军都督夏侯调各种军马拒敌,魏延向孔明提出了一个绝妙的建议:“夏侯楸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能。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

寇纪东

我和茗泰同学听《三国演义》,主持人讲,诸葛亮一出祁山,魏军都督夏侯调各种军马拒敌,魏延向孔明提出了一个绝妙的建议:“夏侯楸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能。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行,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

茗泰同学说,魏延此计既合兵法中的奇正并用的策略,又符合当时的敌情、地形、道路等战场形势,让诸葛亮率大军吸引对手的注意力,以保证他从子午谷出奇制胜。茗泰同学引用司马懿的话从反面证实魏延建议的正确性,司马懿后来说:“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

茗泰同学认为,孔明不肯用魏延的奇兵之计,实是因为他对魏延不信任,不愿意让魏延远离大部队。孔明熟读兵书,焉有不知奇正并用的策略。孔明乃大智大谋之人,岂有不知魏延此计的妙处。退步说,即使魏延的奇兵兵败,损失的不过是五千兵马,而孔明此次带来的是十万之众,并不伤大局。孔明对魏延的偏见,使西蜀丧失了一次夺取中原的良机。纵观魏延一生,几十年来只见有功,不见有过,刘备极为器重魏延,封以高官,委以重任。但是,孔明对魏延始终存在一种成见,看魏延总有点不顺眼,时刻戒备,使蜀中这员猛将始终不能尽展才华。

诸葛亮对魏延“天生反骨”的论断犹如一柄寒光凛凛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悬在蜀汉政权的上空。这位被《三国志》称为"善养士卒,勇猛过人"的骁将,因孔明先入为主的成见,终生未能获得真正信任。这段跨越千年的认知悲剧,恰似一面明镜,映照出人类决策过程中难以规避的认知陷阱。柯达工程师史蒂文·萨森在1975年发明数码相机时,管理层因执着于胶片时代的辉煌,将这项颠覆性技术锁进保险柜。这种"先人效应"使企业错失转型良机,最终被数字浪潮吞没。决策者若固守既有认知框架,就会像透过毛玻璃看世界,永远无法触及事物本质。

《列子·说符》提出的“得其精而忘其粗”,要求决策者建立穿透表象的洞察力。犹如罗振宇在"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中强调:面对直播电商的崛起,既要看到流量变现的表层逻辑,更要洞察其重构人货场的深层革命。这种思维淬炼需要建立多维认知模型,将碎片信息熔铸成体系化认知。唯有构建开放、动态、多维的认知体系,方能在不确定性中锚定真理之光。破除认知偏见不是否定直觉,而是让人性智慧与理性之光交相辉映!

来源:寇纪东谈公文写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