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里长出的文学防线:张宏森接棒作协背后的时代密码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3 19:35 2

摘要:2025年3月20日,北京的一场会议震动文坛——深耕文艺战线三十余年的张宏森当选中国作协主席,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却意外与这一职位擦肩。这场看似寻常的人事更迭,实则是中国文艺风向的一次深刻转向。

2025年3月20日,北京的一场会议震动文坛——深耕文艺战线三十余年的张宏森当选中国作协主席,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却意外与这一职位擦肩。这场看似寻常的人事更迭,实则是中国文艺风向的一次深刻转向。

张宏森是谁?翻开履历,答案直指时代命题。从山东化工厂的车间工人到执掌作协,他的人生轨迹恰似一部现实版“大江大河”。19岁搬运染料桶时,他省下饭钱买《人民文学》,将车间黑板报写成文学试验田;《车间主任》《大染坊》等作品,让工业时代的汗水与呐喊跃然纸上。扎根泥土的创作底色,加上执掌广电总局期间推动《觉醒年代》《山海情》等主旋律爆款的经历,让他成为连接传统文学与新时代传播的“跨界枢纽”。

反观莫言,这位曾以《红高粱》《蛙》震动国际文坛的作家,却因笔下赤裸的人性剖析与历史反思屡陷争议。尽管诺奖光环加身,但其作品中被认为“缺乏红色基因”的特质,让他在主流叙事中始终如履薄冰。正如作协某官员所言:“真实比完美更重要,但真实也需要与时代共鸣。”这场人事交替,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文艺创作的两极——一边是扎根现实的泥土叙事,一边是直面矛盾的人性叩问。

有人质疑:这是否意味着文学只能歌颂?答案藏在细节里。张宏森力推的“青年作家驻村计划”,要求创作者每年深入基层两月,恰似当年他在云南扶贫时从非遗传承人身上汲取灵感的缩影。“好故事永远生长在泥土里”,这句宣言背后,是对“悬浮创作”的警惕,更是对“接地气”的重新定义。当《中国诗词大会》点燃青少年对传统的热情,当网络小说悄然融入工匠精神,新一代创作者早已用脚投票——他们不再满足于虚无缥缈的艺术实验,而是渴望在历史纵深与生活肌理中寻找支点。

这场交接,表面是职位的更替,内里却是文化防线的重构。当00后们在短视频平台剪辑《觉醒年代》片段,当汉服少女用抖音传播敦煌壁画,意识形态的较量早已超越纸面,化作一场润物无声的浸润。张宏森要守的,不仅是作协的百年招牌,更是这个时代最珍贵的文化自觉——正如莫言曾说:“文学的无用之用,恰是众用之基。”而历史终将证明,能经岁月淬炼的,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论战,而是那些从泥土里长出的、带着温度的故事。

文章来源:综合自腾讯新闻、搜狐网、网易订阅等媒体报道

来源:英俊青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