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有个关于刷牙的问题引起了网友的热议:“饭后要立即刷牙”和“饭后半小时才是刷牙的黄金时间”,到底哪个更科学?今天,一起了解↓↓
近日,有个关于刷牙的问题引起了网友的热议:“饭后要立即刷牙”和“饭后半小时才是刷牙的黄金时间”,到底哪个更科学?今天,一起了解↓↓
根据热搜内容,饭后半小时才是刷牙的黄金时间,这个说法有科学依据吗?还真有:
更有利于保护牙齿
正常人群口腔pH(酸碱度)为6.6~7.1,呈弱碱性。有研究显示口腔的pH值在进食后开始降低,即开始“酸化”,12分钟左右降到最低,随后pH值逐步回升,半小时后回到正常水平。如果我们在饭后立即刷牙,此时口腔是酸性环境,牙齿矿物质会被溶解,而刷牙漱口的水流又会带走这些矿物质,因此在饭后半小时或一小时后,待口腔环境恢复后刷牙是最科学的。
睡前刷牙对入睡困难人群并不友好
很多人喜欢等到睡觉前一刻再去刷牙,殊不知这个习惯可能会导致失眠,因为刷牙的动作以及牙膏里的一些薄荷成分都会刺激大脑使其变活跃,赶走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困倦。
从心理上讲,饭后1小时左右刷牙可以营造进入夜晚的一种仪式感,让身心放松下来。要注意睡前不再进食以及喝甜饮料,其中的糖分容易被口腔中的细菌分解利用,产生酸性物质,腐蚀牙齿保护层。
一招认清自己的牙齿
不好好刷牙,真的会生病!
看完是不是吓一跳?在大家惯有的思维里,牙龈莫名被贴上“脆弱”的标签,于是有些人在刷牙的时候会避开牙龈,只刷牙尖,偏偏破坏口腔卫生的最大凶手牙菌斑最喜欢待的地方不是牙尖表面,而是牙齿接近牙龈的部位。
假如这个部位没有及时清洁干净,牙菌斑的队伍就会越积越壮大,形成牙结石;有了牙结石这一口“原材料”,牙龈便有膨胀成为“暴发户”的资本,接着牙龈发炎出血,敏感萎缩就是凭证。可大家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又更加避开刷牙龈,如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导致口腔卫生越来越差。
有研究显示,有牙龈疾病史的人患食道癌或胃癌的风险增加了43%和52%;掉两颗及以上牙齿的人患食道癌和胃癌的风险提高了42%和33%。
而相较于每天不刷牙或刷一次牙的人,每天刷2次,可降低13%的心血管病风险;每天刷≥3次,则可降低21%,每年洗牙超过1次的人,心血管疾病风险则可降低14%。
想要一口好牙,做好这几点!
1、电动牙刷确实比普通牙刷更方便省力,但想要清洁牙齿,关键是按照巴氏刷牙法正确、规范刷牙,如果刷牙姿势不对,电动牙刷的大力度只会伤到牙齿。
刷牙齿外侧:刷毛与牙齿成45°角,以画小圆圈的方式,2~3颗牙前后来回约刷10次;
刷牙齿内侧:刷毛对准牙齿与牙龈的交接处,刷柄要贴近大门牙;
刷牙齿咬合面:两颗牙来回刷,可以稍微加点力刷;
刷门牙:上下垂直刷,内外侧都要刷到;
刷舌头表面:最后轻刷舌头表面,再用清水漱口。
如果觉得巴氏刷牙法的要领较多,不便记忆,只需记住但最最核心的要点——45°斜对牙龈刷法。也就是将牙刷(不管是普通牙刷还是电动牙刷)斜45°手持,轻轻深入到牙龈沟里,小幅水平颤动并拂刷。如此,可以让刷毛有效接触牙齿、牙龈的交界处,彻底清洁死角。
用普通牙刷演示一遍:在1~2颗牙齿之间45度,刷刷刮,重复这个动作,切记每个面都要刷到。
2、牙刷刷头用久了刷毛会变形,无法有效清洁牙齿,最好3个月左右换一次。
不建议选硬毛、刷头较大的牙刷。一方面,硬毛牙刷可能会对牙龈造成伤害,导致牙龈退缩甚至出血;另一方面,刷头较大的牙刷难以灵活地进入口腔的各个角落,尤其是牙齿与牙龈的交界处。
3、舌头上也可能藏有引起口腔问题的致病菌,刷牙时别忘了轻轻刷舌面。
4、要想把每颗牙齿都刷到位,每次刷牙至少需要刷够2分钟。
成年人通常有28颗牙齿,刷牙时一般要刷里面、外面以及咬合面,如果按照每一面都需要2秒计算,可就不止2分钟了。
5、刷牙不是越大力越好,太用力横向拉扯可能会造成牙齿磨损。
暴力地、横向地拉锯式刷牙看起来很爽很干净,但很容易令牙齿造成楔状缺损。时间一长,你就会出现牙齿敏感、牙龈退缩的情况,再不引起重视,当缺损到达牙齿中央的牙髓时,就会出现牙髓炎甚至有可能将牙齿拦腰截断。
6、选购牙膏的关键是含氟,能够安全、有效预防龋齿。
7、不要用牙签瞎戳牙齿,会引起急性牙周膜炎、牙龈脓肿,而牙线通过在牙面摩擦,能够不断进出带走牙缝里面的牙菌斑和残渣。不用担心牙线会让牙缝变更大。
8、漱口水不能替代刷牙,该刷还得刷。
9、牙龈出血大多是因为牙龈炎,别放任不管,平时要养成清洁牙齿的好习惯。
10、长期积累的牙结石会使牙缝变宽,牙齿可能会出现松动,如果出现牙结石要尽早清除,建议半年到一年定期洗牙,定期看牙医。
来源:红山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