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变相发声,港媒趁热打铁,年近半百,却落人口舌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3 22:29 4

摘要:这位曾被誉为“东方超人”的商界传奇,将长和系旗下43个港口打包卖给美国贝莱德集团,其中包括巴拿马运河两侧的巴尔博亚港与克里斯托瓦尔港——这两个扼守全球贸易咽喉的“海上十字路口”。

2025年3月,94岁的李嘉诚用一纸228亿美元的港口出售协议,在全球舆论场投下一枚深水炸弹。

这位曾被誉为“东方超人”的商界传奇,将长和系旗下43个港口打包卖给美国贝莱德集团,其中包括巴拿马运河两侧的巴尔博亚港与克里斯托瓦尔港——这两个扼守全球贸易咽喉的“海上十字路口”。

消息一出,《大公报》连发檄文痛斥“助纣为虐”,港澳办罕见转发评论直指“莫天真,勿糊涂”,民间更是掀起“汉奸”“卖国贼”的滔天声浪。

为何一场看似普通的商业交易,会演变成撕裂民族情感的舆论核爆?当资本逻辑与国家利益短兵相接,跨国企业的“无国界”神话是否早已崩塌?李嘉诚究竟是精明的商人,还是历史的罪人?

1. 地理原罪:巴拿马运河的战略心脏被刺穿

这条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黄金水道”,承载着中国21%的美洲贸易量,更是“一带一路”挺进拉美的核心跳板。贝莱德集团收购的港口恰如两把钢刀,架在中国商船的主动脉上——美国可随时通过加征“政治过路费”、拖延通航甚至军事封锁,让中国货轮沦为砧板鱼肉。更致命的是,拉美国家在美国胁迫下可能被迫与中国“脱钩”,动摇“一带一路”十年布局的根基。

2. 时机原罪:特朗普“夺运河”宣言后的闪电配合

交易宣布前一周,特朗普在国会高调宣称“必须夺回巴拿马运河控制权”,而李嘉诚恰在此时将港口“献祭”给美方。这种时间线的诡异重合,被港媒直指为“政治献金式的投降”——用中国战略资产换取美国资本入场券。数据显示,长和系在巴拿马港口年收益不足1%,却选择在特朗普施压最烈时抛售,其“避险”逻辑难掩政治投机色彩。

3. 对象原罪:贝莱德的“嗜血资本”画像

这家掌控8.6万亿美元资产的华尔街巨鳄,早已在中国舆论场臭名昭著:新冠疫苗暴利收割、俄乌战争吞并乌克兰国资、日本核污水排海幕后推手……其CEO拉里·芬克更被曝与特朗普密会白宫,交易背后暗藏“美式长臂管辖”的獠牙。当李嘉诚与这样的资本共舞,无异于在民族伤口上撒盐。

1. 港澳办罕见“亮剑”:国家机器的愤怒具象化

3月13日,港澳办官网突然转载《大公报》社评《莫天真,勿糊涂》,用“跪低”“见利忘义”等尖锐措辞敲打长和系;15日再转《伟大的企业家都是铮铮爱国者》,将李嘉诚与华为任正非对比——前者“向美低头”,后者“硬刚制裁”。这种三天内三次点名批评的强度,在回归后香港商界史上绝无仅有,被解读为中央对“资本叛逃”的极限施压。

2. 香港特首的“绵里藏针”:法律与国安的双重威慑

李家超虽未直接援引国安法,却在记者会上多次强调“任何交易须合法合规”,并要求外国政府“停止胁迫港企”。配合外交部“反对经济霸凌”的声明,形成外交、司法、舆论的三维绞杀网。有分析指出,若交易触发《反外国制裁法》,中方或冻结贝莱德在华资产,迫使美方重新谈判。

3. 陆港媒体的“爱国叙事”攻防战

与十年前李嘉诚“撤资欧洲”时官媒的宽容不同,此次《人民日报》罕见沉默,地方媒体却集体开火:《南方日报》痛批“吃中国饭砸中国锅”,《北京日报》质问“商人无祖国,资本有国籍?”。这种“中央定调、地方冲锋”的舆论矩阵,暗示此事已超越商业范畴,成为检验“爱国者治港”成色的试金石。

三、公众情绪的火山喷发:从“首富滤镜”到“历史罪人”的集体祛魅

1. 代际撕裂:90后为何怒斥“李家的城”?

年轻网民翻出李嘉诚“囤地致富”“公摊面积发明者”等旧账,将其贴上“资本吸血鬼”标签。在B站热门视频《李嘉诚的三副面孔》中,UP主用数据对比揭示:其慈善捐款仅占资产0.3%,却通过港口交易让渡国家战略利益。这种“功不抵过”的集体认知,折射出Z世代对财富伦理的重构。

2. 接班困局:李泽钜为何成“沉默的靶心”?

长子李泽钜因辞去政协职务、长期缺席内地社交,被批“脱离群众”。相比之下,霍启刚扎根大湾区文体事业、何超琼投资乡村振兴,更符合“爱国商人”的人设期待。李氏家族“去中国化”的接班路线,在民族主义高涨的当下显得格格不入。

3. 资本信仰的崩塌:从“超人崇拜”到“买办叙事”

抖音上,“李嘉诚卖港口”话题播放量破10亿,高赞评论写道:“当年他撤资英国,我们说商人逐利;如今他献媚美国,我们才看懂什么是买办逻辑。”这种情绪嬗变,揭示民众对“跨国资本”信任体系的瓦解。

1. 港口:AI时代的数据要塞与标准战场

现代港口早已超越物流枢纽功能,成为5G、自动驾驶、智能仓储等新基建的试验场。贝莱德收购的不仅是码头,更是未来十年全球物流数据的采集权。若美国借此制定航运AI标准,中国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出海将被迫缴纳“数字过路费”。

2. 中国的“反围剿”底牌:陆权崛起与替代航道

中欧班列运费三年降30%,中老铁路打通东南亚腹地;尼加拉瓜运河勘探悄然推进,直指巴拿马运河命门。更隐秘的是“北极航道”布局——随着冰川融化,这条经俄罗斯直达欧洲的航线,或将重塑全球贸易版图。

3. 资本与主权的世纪博弈

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的成功运营,证明“中国模式”可通过股权投资而非军事占领实现战略渗透。反观美国,却需借助贝莱德这类“白手套”资本进行间接控制,暴露其霸权衰落的焦虑。

1. 香港国际金融地位的微妙平衡

若动用行政力量强行干预,可能动摇外资对“一国两制”的信心。中央更倾向通过反垄断审查、安全评估等“合规性狙击”,既维护国家安全,又保全香港自由港金字招牌。

2. “以时间换空间”的战略忍耐

中国手握全球30%商品产能,若美方滥用港口霸权抬高运费,通胀压力将反噬其自身。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博弈逻辑,让中方有底气静待美方内部分裂。

3. 给民企留“体面退场”的转圜带

若国企突然接盘,可能坐实“国进民退”的西方话术。通过舆论施压倒逼李嘉诚暂停交易,既可保全民企颜面,又能为联合运营谈判争取时间。

结语

当李嘉诚在直播中反复强调“我只是个商人”时,他或许忘了:1949年,船王包玉刚冒着炮火为新中国运输物资;2008年,霍英东捐出百亿支援汶川重建。这些商业巨子用行动证明——真正的企业家精神,从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而是在时代洪流中与国运同频共振。

百年前,买办阶级帮助列强吸吮中国血脉;百年后,全球化资本试图再次架空国家主权。但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从华为鸿蒙系统打破芯片封锁,到宁德时代用锂电池重构能源霸权,中国企业正用硬核科技撕碎“造不如买”的殖民逻辑。

这场风暴终将沉淀为时代的注脚:它撕开了跨国资本的虚伪面纱,警醒所有企业家——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没有“中立”的商人,只有命运的共同体。正如《大公报》那声振聋发聩的质问:“当你在合同上签字时,可曾听见黄河的怒吼?”

[1] 腾讯新闻《与其对李嘉诚口诛笔伐,不如借机构建“美国封闭,中国开放”的新叙事》

[2] 腾讯新闻《甘当特朗普“白手套”?李嘉诚结局被港媒预言:将被钉在历史耻辱柱》

[3] 腾讯新闻《港媒质问李嘉诚:出售港口,有没有考量国家民族利益?》

[4] 搜狐新闻《屁股坐歪了!李嘉诚不能脚踩两只船!香港媒体为啥捅破这层窗户纸》

[5] 网易新闻《北京专机顺利返回,大局基本已定,港媒趁热打铁,李嘉诚变相发声》

[6] 腾讯新闻《李嘉诚卖港口,全网争议》

[7] 网易新闻《三天三次点名批评!面对舆论压力,罕见露面的李嘉诚只说好话》

[8] 腾讯新闻《李嘉诚,捅了一个天大的篓子》

来源:嘴上的笑他人看得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