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共情式阅读能引导学生站在故事人物的立场理解人物的处境与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实现共情式阅读,教师在绘本教学中可采用比较策略。本文分析了利用比较策略促成共情式绘本阅读的可行性,并结合具体案例阐述了如何利用形象比较、情感比较、情景比较、译名比较四种策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葛陈蓉
摘要:共情式阅读能引导学生站在故事人物的立场理解人物的处境与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实现共情式阅读,教师在绘本教学中可采用比较策略。本文分析了利用比较策略促成共情式绘本阅读的可行性,并结合具体案例阐述了如何利用形象比较、情感比较、情景比较、译名比较四种策略,有效促成学生与绘本人物的情感共鸣,挖掘故事的文化内涵和育人价值。
关键词:比较策略;共情;绘本教学
一、引言
共情(empathy)指的是人们通过观察、感知、想象或推断他人的情感状态之后,而产生的与之相同的情感体验状态(De Vignemont & Singer,2006,转引自苏克银,2023),是“人们把自己真实的心灵感受主动地投射到自己所看到的事物上的一种现象”(郑日昌、李占宏,2006)。文学共情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对作品的感悟、揣摩、体验所产生的真情实感”(张明,2022)。自我卷入程度的高低决定了共情的诱发强度(陈丽娟、徐晓东,2020)。
绘本阅读是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共情式绘本阅读指的是读者通过阅读解码与文本理解,获取人物、场景、情节等相关信息,主动进入绘本,站在人物立场,体验人物处境与情感的阅读过程。共情式绘本阅读能够引导学生走进绘本,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语篇传递的意义,达成与故事人物的共情,并最终让学生内化正确的价值观。为促成共情式阅读,教师在绘本教学中可利用比较策略,突出故事内部的矛盾与联系,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推动学生与绘本深度对话,建立情感共鸣。
二、比较策略促成共情式绘本阅读的可行性
共情本身包含理性思考的过程,个体根据以往经验与知识对情绪信息进行判断和鉴别,体验他人的心理感受,从而实现知识层面的共情(郝雨、马宇涵,2022)。对文本的基本理解是读者与角色共情的先决条件(仝宇光等,2023),深层理解文本有助于促进“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的提升”(Karam & Elfiel,2020,转引自仝宇光等,2023)。在共情式绘本阅读教学中,对内容或形式上存在联结、前后联系密切的部分可利用比较策略,凸显故事内部的关联与矛盾,强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
比较策略是“运用比较的方法,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内容或者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本加以对比、分析”(刘建,2023)。比较的过程伴随着观察、感知、分析、推断、归纳、构建、评价、想象、创造等心智活动(刘建,2023)。利用比较策略阅读时,学生能细致地观察文本,分析文本内容或形式上的异同,提取关键信息,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文本内部多角度的比较可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朱玲,2018),同时比较可以促使学生反复探究与研读,拓展学生理解的深度(余映潮,2014),帮助学生挖掘文化内涵和育人价值,达成与人物的共情。
三、利用比较策略开展共情式绘本阅读的实践
本文将以《黑布林英语阅读》d级绘本故事Fat Cat's Busy Day的教学为例,阐述如何在绘本教学中运用形象比较、情感比较、情景比较、译名比较四种策略开展共情式阅读。
1. 形象比较
人物形象除了包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外,还包括人物的外貌、身份等方面的特征(席欣圣,2018),是作品人文价值的集中体现(常万里、张利琴,2020)。人物形象比较是对人物前后形象反差较大之处进行分析对比。教师可让学生将读前预测的人物形象与人物在不同阶段的形象特征进行比较,或比较人物形象在故事中的前后变化。人物形象比较既能帮助学生获取人物的关键信息,更能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其特征,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驱动学生主动探索文本,促成深度阅读。
(1) 先预测再读开头,建立初步印象
预测人物形象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提升对故事的参与度。当学生发现自己的猜测与人物实际形象存在偏差时,便会产生求知欲,主动探究人物本质,以消除偏差,建立与人物的共情。绘本通常会在开头营造平静的场景,而在中间引入波折,形成高潮,人物形象随之发生转变。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依据封面和故事开头的插图分析人物的外貌、行为、表情等,初步预测其形象。 在绘本Fat Cat's Busy Day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呈现了封面中故事主人公肥猫的图片(见图1),并提问学生:What words come to your mind when you see the cat? 学生回答:Fat/Lazy/sleepy/...初步对肥猫形成了负面印象。基于这些印象,笔者展示了删去关键词的绘本标题Fat Cat's ____ Day,让学生猜测:How is his day? 学生猜测如下:Interesting. Maybe he will do some interesting things./Tiring. Because he is sleeping. Maybe he is tired.
此时笔者展示了绘本的第一幅图(见图2),让学生观察图片并阅读文字,比较肥猫与其他人的状态,完成填空:Everyone is busy. But Fat Cat is sleeping. So Fat Cat is lazy/not busy ...
预测人物形象既是学生与人物共情的起点,也为下一阶段的形象比较与人物共情奠定了基础。读前学生建立了肥猫又胖又懒的印象,随后初读文本,对比肥猫与其他家庭成员,更加深了对肥猫懒惰的印象。
(2) 整体阅读故事,比较前后形象
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人物的性格、思想、情感、言行等都会发生相应的转变(常万里、张利琴,2020)。整体阅读文本能让学生通过把握完整的故事解锁人物的核心形象特征,再将之与先前的预测进行比较,有助于学生理解人物,与人物共情。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故事,以了解核心事件,探究人物形象变化的原因,初步消解原有形象认知,再聚焦人物的具体表现,如语言、动作等,重建人物形象。
就在学生认为肥猫懒惰时,笔者展示了绘本的完整标题Fat Cat's Busy Day。这与学生的猜测大相径庭,因而他们对故事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学生在快速阅读完故事后,概括了肥猫忙碌的原因:Fat Cat catches a thief when nobody is at home.笔者提问:Fat Cat doesn't know the man is a thief at first. How does he identify the man? 学生发现肥猫通过hides behind the door and watches the man、follows him quietly等行动最终确定了小偷的身份。随后笔者要求学生小组合作阅读,探究问题“How does he stop the thief?”,共同查找肥猫抓小偷的过程,完成学习单(见表1,表中加下划线的词汇需要学生补充)。
笔者引导学生站在肥猫的立场,把握人物动作,梳理故事细节,并进一步询问学生:What do you think of Fat Cat? 学生回答如下:Fast/Brave/Clever/Careful.与先前预测的fat、lazy、sleepy的形象截然不同。比较人物形象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反差与矛盾中观察、分析、思考,获得人物的关键信息,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理解肥猫前后形象变化的原因,与肥猫产生了初步的共情。
2. 情感比较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中的对象和事物的一种态度(赵晶晶,2012)。情感比较是比较同一人物在不同阶段或不同人物对同一对象的情感差异。差异性比较能让学生对人物做出较为全面的分析,从而更好地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刘建,2023)。比较不同人物的情感有助于学生站在不同人物的立场,多角度看待问题,拓展共情层次。教师可引导学生捕捉细节,观察人物情感变化,或比较不同人物的情感,分析与推断情感成因,增强情感共鸣。
(1) 挖掘绘本细节,比较前后情感
人物情感的变化会推动故事的发展(吴亚东、张卫平,2023)。人物情感要“辅之以明显的外部表现形式,如身体姿态、语声、面部等不同的表情动作”(庞彬,2010)。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插图和文字中关于人物语言、动作、表情的细节,体验人物的情感变化。
针对肥猫抓住小偷后,Mum、Baby和Emily回到家中的情节,笔者提问学生:How do they feel when they get home? 学生根据文字“They can't believe what they see.”和图片中妈妈与宝宝张大的嘴巴、瞪大的眼睛做出判断:They are surprised./They never thought Fat Cat could catch a thief. 根据“Emily gets some milk for Fat Cat.”和图片中Emily欣喜的表情以及兴奋地握拳的动作,学生认为:She feels happy and proud. 从肥猫骄傲的神情中学生推测:They must think Fat Cat is so great. 那之前家人对肥猫的情感如何呢?学生从开头两幅插图中发现,肥猫呼呼大睡时,家人们并未关注过它,似乎早已习以为常,它就像一个安静的背景,因此回答:They think he is just a pet. 笔者又问:Is Fat Cat just a pet now? 学生立即否定。这样,学生在揣摩家人对肥猫的情感变化中激发了类似的情感体验,也更理解了肥猫在关键时刻的责任担当。
(2) 比较不同人物情感,多元解读故事
不同人物对同一对象的情感差异能够反映出不同人物的特点。比较不同人物的情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卷入程度,帮助其多元解读故事寓意。教师可充分利用故事情景,引导学生抓住差异,分析人物情感的不同之处及背后原因。
笔者借助故事留白,让学生推测母子三人到家后会说什么。学生回答:Oh, Fat Cat! You are great! Here's some milk for you./Sir! My cat caught a thief! Please come and take him away!/Wow! Amazing!/... 答案虽各异,但均流露出对肥猫的赞赏。此时笔者呈现了爸爸对肥猫说的话:Oh Fat Cat! You are always sleeping! 让学生分析爸爸对肥猫的情感。学生认为:He thinks Fat Cat is just a cat who loves sleeping. 笔者提问:Is he right? 学生否定。笔者追问:Why does Dad have a different feeling? 学生表示:He doesn't know about the thing, so he just judges Fat Cat according to what he sees. 这时笔者引导学生回溯上课伊始他们对肥猫的评价,学生发现自己也在不了解故事的前提下犯了以貌取“猫”的错误。
学生以角色口吻说话,体验了人物的情感,增强了自我卷入程度,也深度理解了肥猫的品质。在比较不同人物的情感时,学生能站在爸爸的立场换位思考,既能体谅爸爸,也明白了不可以貌取人的道理。
3. 情景比较
情景是某一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空间中的具体情形(李海霞、汤焱昊,2025),在绘本中一般由插图与文字共同构成。文字的形式内容以及图片中人物的行为、表情、心理状态、色彩搭配,以及场景布局传递的意义,都是构成主题意义的必要成分(教育部,2022)。相互照应的情景往往隐藏着深刻的寓意。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故事中前后呼应的情景中的图片与文本进行分析对比,深化与故事的情感联结。
(1) 比较呼应插图,挖掘情感内涵
隐藏在插图间的前后呼应关系是故事发展的关键点(冯丽娜,2022)。相似的图片往往存在着差异,如构图视角、色彩基调、场景布局、人物动作、表情等,这些差异常暗示着情节的推进,蕴含着作者的创作意图。通过比较,学生能够深刻解读故事寓意,实现深度共情。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前后呼应的插图中人物的动作、神态、场景布局等方面的异同,发现联系与细节变化,挖掘故事的情感内涵。
当呈现故事最后一幅图时,笔者提问学生:Which picture is similar to this one? 学生回答:The first one. 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比较这两幅图的相似之处并讨论作者如此设计的意图。学生讨论后总结:虽然发生了小偷事件,但晚上全家依然如早晨一般有序温馨,一家人依然在各自忙碌,肥猫依旧在睡觉。他们认为作者意在说明:When the day ends, everything goes back to the beginning. There aren't any changes to the family.接着笔者让学生再找差异。学生发现:Emily早晨在为上学忙碌,而此时她在为肥猫作画,还配文“My hero!”。透过作者设定的视角,学生进入故事世界,理解了肥猫对家庭的重要意义,促进了自身与主人公的共情。
(2) 比较呼应文本,品读深刻内涵
文本是对情景的呈现和补充。前后呼应的情景中通常包含着呼应的文本,呼应的文本往往在细节上会有深化,可使人物特征更为鲜明,或使学生对故事主题的理解更为深刻。通过反复研读呼应文本、寻找细微差异,学生能够在熟悉的情感氛围中产生更强烈的情感体验。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文本在内容结构、语言特点上的异同,唤起深度共情。
绘本首尾的文字在文本结构上高度相似,强化了一家人生活的日常,能让读者体会到肥猫守护家庭的意义正是为了维护这种美好宁静的生活。同时,学生也发现结尾情景中少了“Everyone is busy except Fat Cat.”这句话。于是笔者提问:But Fat Cat is sleeping in the two pictures. Why is the sentence deleted in the last picture? 学生回答:Because Fat Cat also has a busy day.有学生补充道:In the beginning, Fat Cat sleeps because he is lazy or he likes sleeping. But at last, he sleeps because he's tired after a busy day. 基于结尾情景中的肥猫,笔者追问:What words come to your mind now? 学生回答如下:Amazing/Brave/Hero/...基于呼应情景,学生反复细读与比较,“主动将自己的感觉、思想、情感和意志等注入文本,感人物之所感”(张珍,2021),深刻体会到了肥猫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强化了与肥猫的情感共鸣。
4. 译名比较
标题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后选定的关键词,具有重要的表意功能,不仅是作品的品牌标识,更是主题旨趣的指示牌(虞建华,2008),而译名即标题的翻译,有着同样的重要性。译名比较指的是引导学生将自译的标题与原本的译名进行对照比较。理解是翻译的基础,翻译标题有助于学生在读后阶段强化对内容的把握,升华故事的主题意义。与原译名进行比较能帮助学生发现细节,更精准地把握文本的核心思想和育人价值。
(1) 整体回顾故事,翻译绘本标题
标题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情节),表明写作对象,点明线索,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或揭示主旨(钱剑英等,2015),是文本最核心的提炼。因此译好标题的前提是准确把握绘本内容和主旨,建立深层共情,而读后回顾故事有助于加强对语篇的整体认知。教师可引导学生重新研读故事,创设自由、宽松的氛围,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翻译标题。
教学中,笔者始终未呈现绘本的中文标题。故事读完后,笔者鼓励学生尝试给出中文标题。有学生认为可译作《肥猫忙碌的一天》,这不仅与英文标题意思一致,busy这个关键词也能在标题中得以体现;也有学生认为可译作《猫武士》,因为“Fat Cat is brave like a ‘武士’. He doesn't run away when he sees the thief. He catches the thief with his plans.”。 自译标题时,学生再度研读绘本,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强化了与绘本人物的情感联结。 同时,通过交流,学生能站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建立信息联系,培养创新思维。
(2) 比较领悟标题,完成阅读闭环
学生通过比较原译名和自己翻译的标题,能发现自己与译者在绘本理解上的差异,从而更精准地把握故事背后的寓意,达成语篇的深度学习与深度共情。
学生分享完标题后,笔者展示了故事的原译名《肥猫无敌》,让学生将其与自己翻译的标题进行比较。学生们认为 《肥猫忙碌的一天》 贴合英文,但从《肥猫无敌》 中读者能感受到肥猫的强大;《猫武士》 能体现肥猫的勇敢,但“武士” 没有“无敌” 那么令人印象深刻。其实学生的翻译都有其创造性与合理性,因此笔者也给予了赞赏。与此同时,笔者就“无敌”一词进行追问:Is Fat Cat really so strong that he can defeat anyone? 学生都在摇头。于是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译者为何选用这个标题。一名学生回答:The translator wants to encourage us: If a little cat can be a “无敌” hero, why can't we? 接着笔者总结反馈:Yes. “无敌” is not about power but about courage and help. If we can help others bravely, we can be “无敌”.
通过比较标题、推测译者的思想,学生触发了对肥猫更深层的共情,也挖掘了故事的深层育人价值——只要勇敢地尽己所能帮助他人,人人都能成为无敌英雄。故事育人价值的挖掘影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了从学生走入文本,再从文本走入学生内心的过程。
四、结语
当共情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力量时,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读者的自我、人格和价值观(仝宇光等,2023)。在绘本故事教学中,运用比较策略能够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多角度感悟、分析、审视、理解文本,引导学生浸入真实情景,产生思维碰撞,与人物实现情感上的共鸣,提升思维品质,促进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美好品德。
参考文献
Cleary, M. 2018. Fat Cat's Busy Day[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常万里、张利琴. 2020. 关注人物形象分析的英文小说阅读教学[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9):33-38.
陈丽娟、徐晓东. 2020. 文学阅读如何影响读者的心理理论[J]. 心理科学进展, (3):434-442.
冯丽娜. 2022. 利用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J]. 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9):41-46.
郝雨、马宇涵. 2022. 基于共情理念的中国新叙事——出版业对外传播的一个深度理念问题[J]. 出版发行研究,(8):65-70.
教育部. 202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海霞、汤焱昊. 2025. 从情景到情境的小学英语对话教学设计研究[J]. 教学与管理,(2):43-46.
刘建. 2023. 例谈比较阅读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6):52-56.
庞彬. 2010. 论教师的情感素质[J]. 教学与管理,(27):27-28.
钱剑英、徐钰、杨新辉、张弘、汪丹. 2015.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信息加工:提取与整合[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苏克银. 2023. 共情策略在高中英语读后续写中的运用[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7):66-70.
仝宇光、李颖、陈杰. 2023. 有温度的阅读:共情在文本阅读中的加工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11):2025-2039.
吴亚东、张卫平. 2023. 例谈基于文本深度解读的读后续写内容创造[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10):54-59.
席欣圣. 2018. 高考小说人物形象分析题“典型失分点” 例析[J]. 中学语文教学,(5):74-76.
余映潮. 2014. 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虞建华. 2008. 文学作品标题的翻译:特征与误区[J]. 外国语,(1):68-74.
张明. 2022. 拼图阅读:英语文学名著共情式阅读的有效实施路径[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5):36-40,71.
张珍. 2021. 促进深度学习的初中英语共情式阅读教学探究[J].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5):46-49.
赵晶晶. 2012. 情到深处——论舞台人物情感的创造[J].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3):69-73.
郑日昌、李占宏. 2006. 共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4):277-279.
朱玲. 2018. “比较阅读” 在Project教学中的运用——以《牛津高中英语》M2 U1 Project设计为例[J]. 江苏教育,(3):43-47.
(本文首次发表在《中小学外语教学》2025年第3期)
来源:永大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