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风骨,泰山魂魄(北京大学杨辛教授)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4 07:01 3

摘要:北大杨辛老是闻名全国顶尖级学者,是把东岳泰山推向世界的权威,其《泰山颂》诗由杨老亲自书写已刻在了雄伟的泰山之上。杨辛老不顾自己耄耋之年,又第43次登泰山,这种精神,这种毅力,真是令今天的人讴歌、崇敬!

北大杨辛老是闻名全国顶尖级学者,是把东岳泰山推向世界的权威,其《泰山颂》诗由杨老亲自书写已刻在了雄伟的泰山之上。杨辛老不顾自己耄耋之年,又第43次登泰山,这种精神,这种毅力,真是令今天的人讴歌、崇敬!

泰山古称岱宗,东岳,形成于约25亿年前的太古代,在年龄上足为五岳鼻祖。它山脉连绵,巉岩跌宕,壑深谷幽,溪澈泉清。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突起于华北平原,凌驾于华北平原万峰之上,相对高差达1300米左右,具有拔地通天的雄豪气势。更兼苍松、古藤、巨岩,深潭、飞瀑,云海洇烟,珍禽异兽,奇草佳蕙,禅屋古刹,它名副其实堪称中国山岳中最儒雅,最壮美,最天然的典型艺术不朽之杰作。

但泰山赢得“五岳独尊”、“天下第一名山”的盛誉并不完全得之于雄奇壮丽的美景。正如杨辛先生在《泰山的美学考察》一文中所说:“泰山的美并不仅限于自然特征,还涉及人和自然的关系。泰山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当之无愧。首先,从政治上讲,泰山是国家统一的象征,是国运昌盛的象征。其次,从哲学上讲,泰山是民族生命力的象征,体现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从美学上讲,它又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体现了民族宏阔高远历史悠远的浑然气魄。这几方面,都是我们华夏民族不可或缺的象征。“我把泰山称作‘华夏之魂’,因为泰山和黄河一样,都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不朽灵魂。泰山象征着中国人民的伟岸、淳朴、智慧和坚卓。”他原先在一首诗中写道:“‘欲得泰山神,当识泰山人’,其思想是结合我们民族的人文精神,才能更好地把握领会泰山的美的丰富内涵。”

《泰山颂》广为传播,识得泰山人的杨辛,也很为泰安人认可。他从考察泰山美学,探索泰山精神,弘扬泰山正气,又从客观上推动泰山经济发展。深受泰安市百姓的爱戴。一次,在泰山的盘山路上,一位素不相识的挑山工,热情跟他上前打招呼。泰山人的敦厚,让杨辛老感到格外温暖格外亲切。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据史书记载,秦始皇曾在此筑坛设祭,表示自己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上苍,此为“封”,然后又下山到小山丘上设坛祭地,此为“禅”。保存在岱庙的篆书十个字残石,传为秦丞相李斯所书。泰山封禅由此拉开帷幕,经汉、唐、宋到明清,泰山封禅祭祀活动绵延不绝传承不衰,泰山成为稳如磐石江山一统的神圣象征。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2400多年前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教育家孔子登临泰山,其感受据孟子描述是“登泰山而小天下”,按孔子自己的说法就是“仁者乐山”。所谓“小天下”,当是超越小我,胸怀四海,因为泰山是稳定与厚重的象征,且只有给予不求索取,这是典型的仁者情怀、儒家风范,所以才为仁者引为知己。后继北宋名臣范仲淹等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就是儒者登高的发自肺腑的确切感受。清代的一位泰安太守曾刻石说:“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可见泰山是儒家精神的象征和寄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孔子之后的2000多年里,无数文人墨客到泰山揽胜抒情,仅有名有姓的诗人歌咏泰山的诗歌就有近千首,留下碑刻一千多块,其中秦“泰山刻石”、汉“张迁碑”、晋“孙夫人碑”、北齐“经石峪大字”、唐“纪泰山铭”等均为顶级国宝。泰山因此被称为“中国书法博览馆”,当然泰山的文化蕴涵并不限于书法,泰山可以说是中国文学艺术的高耸云天的博物馆。

“救国安有息肩日,革命方为绝顶人。”这是民族英雄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为泰山辛亥滦州烈士祠题写的壁刻。1933年,冯玉祥隐居泰山时,磨制石章,刻上“要记着收复失地,别忘了还我河山”对联,印制出售,并以所得收入作办学基金。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与苦难伴随,而仁人志士为国家与民众流血牺牲,巍巍泰山以及烈士纪念碑等是爱国主义传统的历史见证。

作为当代中国美学大师、书法大师,杨辛教授在《泰山美学考察》等文章中对泰山美学的构成和特征进行了系统全面深入的探索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高度赞扬了泰山蕴涵的人文精神价值。关于对泰山的审美变迁,杨辛先生认为历史上曾经历过“自然崇拜”、“比德”和“畅神”三个阶段,而从对自然的崇拜发展到比德、畅神,体现了实践中人和自然关系的变化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表明美育代替宗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最终的畅神阶段,审美达到了不粘不滞的自由境界,人们优游沉醉于山水松石之间,在自然中陶然忘机。这种“溶于自然、归在于攀登”,要在攀登中形成自己乐观进取的人生境界,在攀登中,将实地感悟和泰山历史文化的学习相结合,才能逐渐地将泰山精伸融入进自己的灵魂中去。他书房中还挂有一幅字:“夕阳无限好,妙在近黄昏”。一位84岁的老人,身体硬朗,精神活跃,这可能是泰山给予他的力量与热情,是人与自然交流的至高境界。

但美学大师目光并不局限于巉岩磐石、云海烟霞、楼阁勒石,小桥流水。“欲得泰山神,当识泰山人”。杨辛先生曾带自己的研究生、博士生到泰山数次授课,并多次亲自造访泰山人,包括挑山工,从那里获取最直接、最朴素、最能体现泰山精神的素材。听到挑山工把最美好的青春岁月献给了泰山,他不禁落泪,并写出了“青春献泰山,风光留大众”和“盘中千滴汗,长忆泰山人”的诗句。

仁者爱人,重义轻利,善美结合,应该是泰山精神的精华,也是杨辛教授人格魅力的真实写照。

南方洪水爆发,解放军战士奋不顾身救助灾民,杨辛先生感同身受,他思绪澎湃挥毫写了一幅大字“风雨同舟”,该作品后被军事博物馆收藏。

2006年8月,北京大学著名教授杨辛先生,捐助五名当年考入北京高等院校的泰安籍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近年来,杨辛教授在默默地筹划着,准备将来将自己多年来创作、收藏的艺术瑰宝,陆续地无偿捐献给北大图书馆。他常说:“作为教师,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人,我不是财富的占有者,也更不是美的独享者,而应该是美的传播者,奉献者。”

在攀登泰山盘道时,杨辛先生曾写过无数首诗。其中一首令我记忆颇深:“巨手擎天门,玉磴七千层,当年凿石者,化为泰山魂……。”以此歌颂历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和超人智慧。先生借此教导我们:泰山魂源于泰山人,泰山的悠久历史就像泰山上无字碑一样,刻写在无边无际的天宇之上。

先生的一番宏论,发自肺腑见地频深。他佛心善举躬身践行,为社会、为人类无私地捐献学识和财富,更让别人感到欣慰的是杨老精神矍铄,耳聪目明,腰板硬朗,全然不像一位90多岁的老翁。每一天散步在幽静的燕园,俨然成了一道北大靓丽的风景。只要是认识和接触过老先生的人,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从他身上汲取到很多学养,无意中抛弃了自身的荒诞粗俗,也逐渐变得儒雅风致了!

“桃李满门,著作等身”,北大资深学者、中国国宝——杨辛老受之无愧。所以他才赢得天下无数人的爱戴和敬仰!

2015年7月2日郑为俊写钢城区柳桥峪村柳茅书屋。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