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调理?不到一个月,转账近12万!老人后悔不已……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4 08:40 3

摘要:近日,市民万先生(化姓)反映,他的母亲今年73岁,从2021年底开始在家附近一家名为“博颜康”的机构进行“健康调理”。2024年9月到10月,不到一个月,老人就“消费”了近12万元。今年3月,这家机构以“风痰入脑”为由,又向老人推销标价18.8万元的项目。家人

近日,市民万先生(化姓)反映,他的母亲今年73岁,从2021年底开始在家附近一家名为“博颜康”的机构进行“健康调理”。2024年9月到10月,不到一个月,老人就“消费”了近12万元。今年3月,这家机构以“风痰入脑”为由,又向老人推销标价18.8万元的项目。家人统计,老人已在这家机构累计消费约30万元。如此高昂的消费,究竟是专业的“健康调理”,还是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

约30万“天价账单”如何产生?

“金枝华盖”“私人订制”“溶脂通络”......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养生项目,背后却是令人瞠目结舌的天价消费,回忆起当初购买这些项目的经历,万先生的母亲吴阿姨(化姓)懊悔不已。

吴阿姨:每次都交了钱以后,我就后悔,好像在那个地方嘛你进去以后,这脑子好像就断档了一样,一到那去嘛脑子好像就不听指挥,人说啥都听啥的了,看着这些孩子们都挺好的,不会骗你的,回来以后想退就没人再给你退了......

吴阿姨告诉“问北京”(北京新闻广播新闻热线65159063)记者,2021年12月的一天,她在回家途中偶遇了“博颜康”的工作人员,对方以免费领取礼品为由劝她到门店体验,体验之后,店员便开始向她推销项目:

吴阿姨:她就说是给你发个礼品,我说不要,哎呀来阿姨不要钱不要钱,就拉着你进去了,进去了以后说就两分钟的事儿,说你脱了鞋子,你在这个床上坐一会儿,我给你测一下。她就不知道贴腿上贴的啥东西,出好多汗,反正说你看你这湿气重,第一次就交了1280,你先泡个脚按个肩,就是你先体验一下。

门店位置/高德地图

起初,吴阿姨只是花费1280元购买了25次足疗项目,这个看似平常的开端,却为后续的天价消费埋下了伏笔。吴阿姨告诉“问北京”记者,每次到店进行健康管理,工作人员都会跟她讲,出现了新的健康问题,由于不想让家人担心,她多次陷入对方的“营销套路”,持续充值消费。

吴阿姨:忽悠着你,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帮你排毒不行还要补,忽悠着你使劲在那交钱。他们(孩子)也忙,我心想自己能解决的事情,他说的这么好,那我去做做,不对身体好一点嘛,给孩子们减轻点负担,减轻点压力。

大众点评app中,这家门店下面的唯一一条评价。

2023年底,家人偶然得知吴阿姨在一家机构进行“健康管理”,曾提示她不要上当受骗,吴阿姨向机构人员发送了一条微信文字消息,询问“你会骗我吗”,对方回复了这样的语音:

机构工作人员:我都让我妈做,我怎么的,我还让我妈被骗呐,是不是?这玩意儿,年轻人咱也能理解,就看你,他们的宗旨是啥?有病去医院,可是真的去医院又有用吗?唉呀,反正你自己看啊,这个东西不是说别人说的,你自己觉得好不好就行了。

据万先生介绍,2021年底到2024年6月,吴阿姨陆续在店内购买了大约8万元的养生项目,多以推拿、拔罐等基础理疗为主。真正的“消费风暴”是从2024年7月开始的:

万先生:7月1号之前,她应该也断断续续也有七八万块钱进去了,她就每次去,他们就给她说,你这不好那不好,重新再买什么项目。去年7月1号,他们可能换了个什么总监,风格就大变,反复让她充大钱。

万先生提供的银行流水单据显示,2024年3月到12月,吴阿姨和北京博颜康健康中心共发生28笔转账交易,单笔金额超过万元的交易集中在2024年7月之后,其中,9月23日到10月21日,不到一个月,累计转账金额将近12万元,仅在10月14日一天,吴阿姨就向北京博颜康健康中心转账4.99万元。

2024年10月14日,吴阿姨向机构转账49900元/受访者供

据吴阿姨回忆,她开始对“博颜康”产生怀疑是在2024年底。此前,工作人员多次以治疗扁平疣为由,劝她充值消费。

吴阿姨:做扁平疣,不是耳朵做了嘛,掏了34000,后面嘛又打电话讲,阿姨今天做扁平疣的来了,你过来复查一下。他说上面做得挺好的,哦你这个地方也有,他看看,扒拉着,说你头上也有,你看这头上离血管特近,你不做不行,病变的可能性太大,离血管太近了,不行!他就满身扒拉着,每复查一次就满身扒拉找,就跟你要钱。

面对“博颜康”工作人员的推销,吴阿姨说,她试图以资金不足婉拒工作人员,对方却主动提出先行垫付。后来,为了筹措“治疗费用”,吴阿姨开始向亲戚借钱,这才让家人得知她的“病情”。家人随即带她前往附近的三甲医院检查。

吴阿姨:带我到医院去看了,专家一看,你这头上哪有扁平疣,有啥东西?这老太太多事呢,就把我还说了一顿,所以我就知道上当了。

而已经深陷“预付式消费”泥潭的吴阿姨,不敢向子女吐露实情,“被动”选择继续消耗既有项目,直到今年3月,事情才出现了转折。万先生说:

万先生:诱因是今年三八节的时候,他们店里面有一个什么关爱妇女的活动,请了一个所谓的中医,让老人在他们那个小房子里面,从老人耳后面抽了一管子东西,说是那个东西白白的,说你这个叫什么风痰入脑?

风痰入脑,我查了一下可能就是中风吧,他就说你这个特别严重,就给老人推荐他18万8的一个什么项目,说你赶紧做,做了才能缓解。老人回来自己觉得不对劲了,她就说她是害怕了,她说他们把我病说得那么严重,赶紧给我们说,我们就赶紧带她去医院去看看。

察觉异常后,老人向家人坦白了一切。万先生说,家人立即着手核实消费情况,结果令人震惊:

万先生:我一想这个事儿不对劲,我就让她拉了一下(银行流水账单),刚开始说没多少钱,就十几万,我一拉,从去年7月1号是193000多吧,再往前,我们再一追溯,可能有小30万,她现在给我们可能有据可查的有二十五六万吧,还有一些现金。

部分账单信息/受访者供

是健康调理还是消费陷阱?

发现问题后,家人第一时间为吴阿姨安排了全面的身体检查,并着手维权。万先生说,老人每次到店都会被推销新的项目,而这家店公示的营业执照显示,这只是一家没有行医资格的美容院,他和家人担心这些项目可能对老人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他多次与店家协商,要求对方提供详细的消费项目清单、发票,并退还尚未使用的项目款项,但一直没能如愿。

商家获批的经营范围/受访者供

3月21日,“问北京”记者随万先生来到位于海淀区圆明园西路的博颜康门店,穿过接待大堂,可以看到一层被分隔成三四个独立的理疗室。“问北京”记者随机查看的两间理疗室都没有窗户,每间能容纳两张一米宽的简易理疗床,整体环境较为封闭。

门店内部状况/记者 摄

随后,“问北京”记者和万先生被带进一间理疗室。针对此前吴阿姨所说的扁平疣治疗以及从耳后抽取不明液体等情况,店方一概否认。当万先生对大约30万元的消费金额提出质疑时,一名店方管理人员这样解释:

门店管理人员:您出去做个脚丫子可能也三五百块钱,您要做个头也几百,您做个背也几百,全身上下都做出来,可能它就是几千块钱了,您说是不是?您说至于花了多少钱,那花多少钱的都有,可能有的人花得多,有的人花得少,毕竟我们也服务了。您说您这么孝顺,您给阿姨洗个脚了吗,可能没有,可是这些活,我们都干了。

店内张贴的“玉肌石功效说明”/记者 摄

面对万先生提出的退费诉求,店方表示,经他们统计,吴阿姨购买的项目大多已完成消费,目前仅剩约33000元的项目没有使用。

店家:把赠送的项目在办公室申请了,给您折出产品,折了33000元。

万先生:消费了30多万,我妈说大多数都没做呢,老人都记得清清楚楚的,你现在说只有33000元?

店家现场提供了服务记录和《产品服务购买合同》附件等内容,“问北京”记者注意到,很多项目的消费日期集中在2024年12月17日。据吴阿姨后来核对,店家提供的并非原始服务记录。对此,万先生也当场提出了质疑:

万先生:我要明细,哪一次多少钱,里面有什么东西。

店家:我跟您说,第一我们是每年都会办公室收回今年做完的东西的,这个顾客不是我们家顾客了,您明白吗?肯定我们会收回来,会把它销毁的。你们档案没有了跟消费记录,年底的时候已经清回了,因为退钱的时候阿姨已经签了,跟店里解除合同了,不是店里的会员了。

商家所说的解除合同协议。不过,吴阿姨告诉记者,这仅是“扁平疣事件”中,商家给出的退款协议,并非终止所有服务协议/记者 摄

蹊跷的是,服务记录显示,吴阿姨在今年3月8日仍有到店“消耗”纪录,店家却声称已在去年底销毁了她的消费记录和档案,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令人费解。

服务记录中的项目均有结余(左上角写着赠),很多项目的服务时间在2024年12月17日。另外,服务记录显示,今年3月5日、3月8日,吴阿姨仍有到店“消耗”纪录/记者 摄

“问北京”记者还注意到,吴阿姨购买的10多个项目,服务次数都有结余,多的比如足疗剩余50次,清通补冬虫草剩余27次。对此,店家解释说,之所以只有3万多元的结余,是因为他们是“卖产品,送服务”,虽然服务次数剩得多,但产品已经消耗掉了:

店家:咱们做这个东西,咱们就是做这些个,用的就是产品。因为咱是卖的产品,送的是服务。

店家称“卖产品,送服务”,《产品服务购买合同》附件显示,“骨骼除弊”项目,吴阿姨支付了5万元/记者 摄

同品牌同规格产品 价格涨几十倍

“问北京”记者提出,希望店家提供吴阿姨用过的同品牌、同规格产品,店家拿出了两盒品牌名为“尊艾堂”的产品套盒。

“排之颐养套”产品/记者 摄

“清之颐养套”产品/记者 摄

天眼查信息显示,尊艾堂的生产厂家是一家化妆品公司,“问北京”记者多次拨打这家公司在天眼查中登记的电话号码,一直无人接听。

“问北京”记者又通过社交平台联系到一名售卖这个产品的经销商,他给记者发来了同款套盒的产品介绍,并告诉记者,绿色包装的“排之颐养套”和灰白色包装的“清之颐养套”价格均为138元,不包邮。其中,“排之颐养套”包含50ml植萃润养液和120ml姜油;“清之颐养套”在此基础上增加了12粒2.3ml的野姜精华油。

同品牌、同规格产品,售价138元一套。

然而,在“博颜康”提供的《产品服务购买合同》附件中,这些平价产品摇身一变成了“天价理疗”项目的核心材料。用于“溶脂通络”项目的“排之颐养套”中,50ml植萃润养液标价2968元,120ml姜油标价2679元。“溶脂通络”项目,吴阿姨共支付了36800元。而在使用“清之颐养套”的“清三浊”项目中,同款120ml姜油价格更是飙升到3698元。

“排之颐养套”在门店的价格/记者 摄

“清之颐养套”在门店的价格/记者 摄

虽然市场调节价格属于正常商业行为,但同品牌、同规格产品价格暴涨几十倍,显然有违市场规律。那么,吴阿姨总计大约30万元的消费究竟是如何产生的?这笔“天价账单”背后,是否存在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

吴阿姨的转账记录显示,收款方为北京康韵晟颜健康咨询有限公司,这家公司的注册地位于东城区忠实里南街。“问北京”记者将问题反映给属地东城区东花市市场所,对于吴阿姨遇到的消费问题,工作人员回复说:

东花市市场所:因为咱们国家实行市场调节,就是企业自主定价。简单说就是两个要求,一是明码标价,二是不能收取标价以外的价格。

这名工作人员建议,可以向门店所在地的市场所反映情况:

东花市市场所:我们市场监管部门就跟派出所一样,每一个街道都有一个市场所来处理属地的涉嫌的违法行为。比如说店里没有价目表,涉嫌这个价格的问题,那得由事发地或者涉嫌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市场所来监管。

“博颜康”的收款方全称为“北京康韵晟颜健康咨询有限公司”,店家在门店张贴的营业执照名称为“北京蓝月轩美容院有限公司”/受访者供

“问北京”记者以消费者的名义将问题反映给门店所在地的海淀区马连洼市场所,工作人员表示,考虑到交易金额过大,他们会尽快派工作人员到现场了解情况:

马连洼市场所:一个,你这个价钱特别大,我们也会告知执法人员尽快调查一下情况,然后你把相关的证据转给我们。第二个,因为金额它确实有点过大了,就建议您看看能不能打个110报个警。

针对此类消费纠纷,这名工作人员也表示:

马连洼市场所:我们过去也说过很多的案例,大部分都是老人,消费10来万20来万,每次做完一个服务,一般情况会让老人签个字啊什么的,就是老人表示认可。如果这些字都没有,我们可能会下一步进行调查,调查完了他是不是存在欺诈或者什么。其实这些店都会做得很成熟,基本上老人的签字啊认可都会有。

这名工作人员也透露,根据以往的执法经验,在现场往往很难获取直接证据。

马连洼市场所:我们过去的经验来说的话,我们在现场你放心,一点看不到医疗和设备或者书面的证据,因为这个涉及风险比较大了,他们自己也知道。可能会跟老人在单独的房间内,诱导他,比如说能看病能治高血压呀,但是这个取证仅限于老人和商家在一个极其隐蔽的地方,就是一对一的交流。

马连洼市场所的这名工作人员建议,如果吴阿姨认为商家存在不法行为,可以同时向公安机关寻求帮助:

马连洼市场所:老人有时候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之下,要么是有病啊或者保命,或者那些叔叔阿姨啊就叫特别亲热,因为现在非常成熟的这个话术欺骗,可能老人就不知不觉就把钱给花了,这个时候呢,就得动用公安的力量了。如果从市场监督管理局的话,我们接到的这样的投诉电话,100个里边有100个是子女打的,没有一个是老人打的,有时候我们去现场调解的时候,老人还坚决反对。

根据这名工作人员的建议,“问北京”记者也把情况反映给马连洼派出所,接听电话的民警说:

马连洼派出所:可以带着相应的证据来所,让我们打击办案队民警帮您进行甄别,如果说确定说这都是真的,是诈骗,那帮您立案了会给您做笔录,如果没有的话,就会告知您去法院或者相关部门去解决这事。

“问北京”记者将了解到的情况都转告给了万先生,他表示,这次他将坚决维权到底。不仅是为了维护自家权益,更是希望借此警示更多老年人:

万先生:我肯定要去通过各种渠道,我去试一下,这个社会到底怎么对这个事情;第二,我想给所有的老人一个警醒,哪怕我最后一分钱也要不回来,为什么我给你们栏目打电话,我就想通过这种曝光,让所有的老人要警惕。那么多老人挣那点退休金多不容易?对有的家庭可能就过不下去了,这种东西其实是伤害很大的。

从最初被“博颜康”的工作人员热情接待,到如今深陷消费纠纷,回忆起这段经历,吴阿姨至今难以释怀:

吴阿姨:刚开始看到那些小姑娘嘛好得很,最后一翻脸唉呦......我们这退休都是这么多年,也没有个意识寻求法律,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回来也不敢给孩子讲,也不敢跟家里人讲,自己憋着唉呦,是挺不舒服的,心里特别难受......

近年来,针对老年人的 “消费陷阱”层出不穷,一些精心设计的“骗局”花样翻新,令人防不胜防。由于信息获取渠道有限,风险防范意识相对薄弱,老年人常常难以辨别真伪,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猎物”。这就需要家庭、社会与政府协同发力,筑牢老年人消费权益的"防护网"、守护好老年人的“养老钱”,让老年人安享晚年,不再为“消费陷阱”所困扰。有关此事的后续进展,“问北京”将持续关注。

小 问 说

“天价账单”背后,

是专业的健康调理,

还是消费陷阱?

原创稿件 转载需授权

记者丨亓玥 编辑丨亓玥

值班主编丨紫苏

问民生丨60岁还是65岁?文旅局回应......

问民生丨公交场站建成一年,未开放!公交集团回复……

问民生丨又跑了!“联系到商家,才能帮您介入协商沟通......”

来源:问北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