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经牵着黄牛下地,如今穿着皮鞋种田。当传统农业遇到新质生产力,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场景已成为过去式。作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六合区的春耕备耕藏着怎样的科技密码?
曾经牵着黄牛下地,如今穿着皮鞋种田。当传统农业遇到新质生产力,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场景已成为过去式。作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六合区的春耕备耕藏着怎样的科技密码?
“田管家”破解种地难题
春日的六合区雄州街道,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如棋盘般整齐铺展。郑克全家庭农场的两台植保无人机正在麦田上空穿梭,10分钟即可完成近20亩的撒肥作业。“去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小田并大田,沟渠排涝系统全面升级,机械作业效率提升了不少。”农场负责人郑春伟介绍。六合区通过土地平整、设施配套,已建成超20万亩高标准农田,彻底改变了“田块分散、农机难进”的传统困境。
“田管家”的兴起,让农民种地从“单打独斗”转向“专业托管”。郑春伟团队去年为农户提供小麦除草、营养剂喷洒、孕穗拔节肥撒施等全链条服务,覆盖面积超万亩。“农户需要什么服务,我们就提供什么。全托管和半托管都有,灵活得很!”依托全区93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1091台套农机,六合区已形成覆盖耕、种、管、收、烘的“保姆式”服务体系。
“滴滴种田”让春耕更高效
“以前找农机得跑断腿,现在动动手指就行!”龙袍街道种粮大户章春在“北斗智慧农服”平台发布3亩育秧地深翻需求,两分钟后订单即被宏朋农机合作社抢单。次日,合作社机手20分钟完成作业,“耕得又快又好,麦收之后的水稻插秧还要约他们!”
宏朋农机合作社社长蔡有宏的5名机手、8台农机再也不愁没活干了。“以前农机要么‘饿肚子’,要么‘撑破肚’,现在系统自动派单,作业半径也扩大了。”以前接单是上门接单,现在在手机上派单、接单。农户一下单,合作社就接到通知,预约机手帮人家去干活,开沟、深耕、播种……提供全套服务。
随着“滴滴种田”模式普及,截至目前,六合区农机社会化服务占比达到75%以上。今年春耕期间,区农业社会化服务数字管理平台上的农机累计完成春耕4.6万亩,机械撒肥38.2万亩,机植保39.5万亩。
“粮草官”保障水稻丰产
在马鞍街道河王湖村,河王农机合作社的智能化育秧中心内,全自动育秧生产线正高速运转。“这套设备每小时可生产1400盘秧苗,比原本育秧作业快一倍!”负责人贡述林介绍,新建的500平方米厂房让育秧摆脱天气制约,“下雨天也照样可以育秧。”
“农户送种子来,我们包育苗、包插秧,全流程服务,完全不用费心。”贡述林团队还提供“菜单式”服务:大户可选全程托管,小户可单买育秧环节,在菜单式服务里面都由农户自己选择。今年合作社已备足30万张秧盘和大量营养土,服务能力达15000亩,能够覆盖周边三、四个街道。
今年春耕期间,六合区农业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突破90.5%,智慧技术推动农业生产成本下降8%。从“小田变大田”,到“滴滴种田”,再到“智能育秧”,六合区以社会化服务为抓手,让科技真正“长”在泥土里。
来源:今日六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