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怀瑾先生还说,“我虽然活到九十多岁了,也没有看到过仙与福,我一辈子都在找,有没有这个事啊?有,但是找不到。 仙福之道在哪里?今天正式告诉大家,我的著作很多,重点是两本书,请诸位听清楚。一本是论语别裁,一本是大学微言。这里面就是修行之道。”
一辈子讲经说法的南怀瑾,晚年竟8次公开劝退年轻人?
各位,今天要聊一聊一个临终谜题。一辈子讲经说法的南怀瑾,晚年却厉声警告世人:千万别亲近沙门!更令人困惑的是,这样的话他至少说了不下八次...
注意,这不是野史!而是记录在太湖大学堂的公开影像里:
“世界上有没有仙佛,我到现在也没有碰到过。以我的决心,什么都学过了,真找个仙佛,我觉得有问题。不要做这个盲目的迷信。但是有仙佛修行之路,从人道做起。”
南怀瑾先生还说,“我虽然活到九十多岁了,也没有看到过仙与福,我一辈子都在找,有没有这个事啊?有,但是找不到。 仙福之道在哪里?今天正式告诉大家,我的著作很多,重点是两本书,请诸位听清楚。一本是论语别裁,一本是大学微言。这里面就是修行之道。”
南老师还在另一个场合说过,“所以我劝一般年轻人,说跟我念这佛学、学易经,你们千万不要搞,上当了。你说为什么?这两门学问比科学还难,千万不要学。”如果有人可以碰这两样东西,那么一种是第一流智慧的人,还有一种是完全不识字的人,一般的人如果一定要碰,只能学一半,不能学到底,学到底就废了。
看了这些话,你是不是有点蒙圈。那么南老师的《金刚经说了什么》我们还要不要读?他的《南禅七日》还要不要听?我们还要不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呢? 南师的这些话也让作为他粉丝的一些修行人感到一些迷惑。他说的是真心话吗,又该怎么理解?
我以三个字说说我的看法:
第一个字,“难”。人们对沙门有天然的亲近感,这可以理解,但是真要学出点名堂,修出点成果也确实难。传统典籍浩如烟海,学习法门八万四千,义理高深,宗派林立。古人曾说修行这件事,难难难,十担麻油树上摊;易易易,百草头边祖师意。意思就像让你把香油抹在树叶上——还没抹完油就漏光了!当然古人也说容易,保持平常心即可。南怀瑾先生圆寂前也写下“平凡”两个字留给后人。可最难的也正是在这种松弛感中证悟。
我们知道,南老师这些说法是在公共场合,对普通大众的公开场合所说的。如果是在面对真正沙门弟子的小场合,他未必会这么说。古道师父就曾经回忆,有一次因为身体不舒服想去医院,就受到老师怒斥,要求他抓紧时间学习,不要挂念这幅臭皮囊。 但是啊,普通的大众里,有多少人能坚持下来,到底是不是这块料,就很难说了。南老师自己晚年就悲叹,一生没找到真正的传人。好多人在这条路上花了大量时间,却连门都摸不着。更可怕的是,要是带着特别强烈的执着心,非得要有所收获,那就容易变得偏执,跟社会格格不入。我想,南老师说这话,是不是在做这样的提醒?
第二个字,“乱”。当今这世界乱象丛生,人心浮躁得很。大家一方面被欲望折磨得够呛,另一方面又拼命想找个精神寄托,在上班和上进之间,不少人选择了上香。问题是,"当996遇上佛系,骗子正在直播间割韭菜!"沙门也有一种说法,末法时代邪师如麻。现实中,一些人瞅准了大家对精神需求的渴望,趁机割韭菜。要是在这乱糟糟的世道里,不小心碰上骗子,被骗点钱还是小事,要是毁了善根,误入歧途,那可就麻烦大了。其实啊,南老师在说那些劝诫的话时,他的背景也是针对这些乱象。
第三个字,“人”。南老师其实也特别理解,大家这种想寻求精神解脱的心理。他还拿自己举例,说自己也在这条路上摸索。同时呢,他给普通人指明了另一条路,那就是儒家,去学习孔孟之道。他多次强调,修行证悟得先从人道做起。孔孟之道作为中国的传统,本身也是修养证悟的学问。要是连这个都没学好,就想去学沙门,那可就错了。实际上,从人道学起、做起,这也是沙门修行一贯倡导的。像人生福教的弘扬,还有从人天到声闻到菩萨的修行架构施设,都是这样。尤其是在现在这个时代,人被欲望熏陶久了,根器不那么敏锐,心里的杂念又多,只有先学会怎么做人,才谈得上其他。
南老师晚年的这种倡导,也让我想起了民国时期的文化大家梁漱溟。梁漱溟先生早年崇尚沙门,可到了晚年却转向儒家。他说过,沙门之学虽说揭示了终极真理,但 “过于高远,非大众所能行”。相比之下,儒家的 “中庸之道” 更贴合现实生活,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总体来讲,我觉得南怀瑾、梁漱溟他们的这些转变,并不是对沙门修行的否定。这是结合中国文化传统,还有普通人的根器现状,作出的理性建言。特别是要破除人们对形式和修行的执念,以及不切实际的想法。我们应该把这些话放到他们一生所作所为的大背景中去理解,而不应该片面、割裂理解。 当然,我个人认为,即便沙门修行再难,今生不能成就,但从三世因果去看,今生走出的每一步,都不会白费。所以啊,只要我们不盲从、不偏执,找个正信的师父或者引路人,走正道,这对我们当下的生命、生活还有社会,相信都有好处,也有助于生命最终的觉醒。 最后送您三盏心灯:一是修行不在深山在红尘,二是正信比虔诚更重要,三是功不唐捐步步生莲。记住南师这句话: "从人道做起"。这或许就是他留给时代的最珍贵遗产。
来源:小蔚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