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18日,穿过吉首市河溪镇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的“东门口城门”,再沿小巷走上10分钟,正在有人开玩笑地抱怨“娟子家粑粑店”怎么不做个路标时,嗅觉发挥了作用,桐树叶被高温熏蒸后散发的清香,越过围墙迎面飘来。到了到了,终于找到“娟子家粑粑店”了!
陈慧娟觉得蒿菜比花香。
排好队的米粉团正在等待红糖芝麻馅的到来。
红糖芝麻馅,甜在嘴里也在心里。
文/图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施雨润苗 通讯员 彭琴 石孟农
一个粑粑究竟有怎样的魔力,能让41岁的陈慧娟决定放弃经营多年且生意还不错的水果店,回家做粑粑生意?
3月18日,穿过吉首市河溪镇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的“东门口城门”,再沿小巷走上10分钟,正在有人开玩笑地抱怨“娟子家粑粑店”怎么不做个路标时,嗅觉发挥了作用,桐树叶被高温熏蒸后散发的清香,越过围墙迎面飘来。到了到了,终于找到“娟子家粑粑店”了!
“快到我屋吃粑粑来!”不管来人是否购买,陈慧娟的第一句话永远都是喊你先吃。说话间她已经摆好了凳子,“八颗牙齿的笑脸”让人瞬间没有了陌生感。
说是“店”其实就是“家”。虽然还只是上午10点,但陈慧娟一家今天已经工作6个多小时了。因为今天下午之前要完成2000个粑粑的订单。
院子里两口大锅冒着热气,陈慧娟70多岁的父亲坐在两个移动大灶前添柴火,她的母亲正将红糖芝麻馅包进绿色米粉团子里,弟弟搬来一大堆柴火,陈慧娟则忙着将早晨刚从乡亲们那里收购来的野生蒿菜挑拣清洗。
在等待第一锅蒿菜粑粑出锅的30多分钟时间里,陈慧娟聊起了她与蒿菜粑粑的“前世今生”。她不忘“吩咐”弟弟,要将采访过程用手机视频记录下来,还特意嘱咐要“拍竖屏,固定镜头,照片也要”。她说,要把视频发到短视频平台,让更多人知道河溪蒿菜粑粑。
“做蒿菜粑粑”是河溪镇人都会的老手艺,镇上卖蒿菜粑粑有十几户人家,各家有各家的味道。陈慧娟的奶奶和妈妈是做粑粑的能手,因为藏在巷子深处又一直没有招牌,全靠老客户口口相传。但陈慧娟知道,要想把粑粑生意做好,光靠当地客户是不够的,要借助互联网让蒿菜粑粑走得更远。
“以前,好多人找我妈妈订货,她在家里做,我负责把粑粑带到水果店,大家到我的店子来拿,我的水果店都变成粑粑中转站了。”陈慧娟打趣说,找她妈妈定粑粑的人越来越多,她就萌生了和妈妈一起做粑粑的想法。2024年,她把经营得不错的水果店挂上“转租”告示,计划回河溪安心做蒿菜粑粑。
在母亲的指导下,陈慧娟反复磨炼粑粑技艺。她说,蒿子粑粑要好吃,蒿菜要最嫩的部分,蒿菜的原汁不能太多,多了粑粑会发苦,少了香气又不够;红糖芝麻馅和腊肉馅都要现炒,馅放少了口感不好,放多了会腻;桐叶要自然风干再蒸煮;蒸粑粑的火候要掌握好,必须看准时间添柴撤柴……
她还通过视频直播进行线上销售。“要与时俱进,我们都能在网上买到西藏的牦牛肉,就要让我们的粑粑也能卖到西藏。”她将纯手工制作蒿菜粑粑的视频发布到网络平台,吸引了不少网友,她也在直播间将粑粑卖到了西藏、新疆、海南、深圳等地,一场直播一两百单的销量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卖粑粑的创业信心。
陈慧娟每天都要忙到晚上七八点,“做好蒿菜粑粑文章”的想法,也一直装在她的心里。她想的不仅是怎样传承好老手艺老味道,还有开发新口味新款式,让更多人知道河溪的蒿菜粑粑好吃,让乡亲们也能通过卖粑粑增加收入。
“传统口味是红糖芝麻馅和腊肉馅,粑粑的形状就是圆形。我想根据外地顾客的饮食习惯开发新口味,比如榴莲馅、香蕉馅甚至巧克力馅,形状做成爱心型、卡通玩偶型、水果型甚至几何型。包装也可以定制,比如小朋友喜欢的卡通包装,适合送给外地游客的湘西风景包装,适合日常走亲访友的祝福语包装……”
说起蒿菜粑粑,陈慧娟眼里都闪着光。但听到老父亲喊“粑粑可以出锅了”,她立刻起身,将蒸笼从大锅上端起,晾在长桌上。
“吃蒿菜粑粑可是有讲究的,不要心急趁热吃,最好的是等它稍微放冷却后再吃,这样既不会烫嘴,也能尝到皮和馅融合的丰富层次。”陈慧娟打开手机做好录制视频准备,才说“可以开动了”。
众人已经迫不及待,人手一个,剥开包裹的桐叶,绿油油的诱惑立马就变成了唇齿间的留香,软、糯、香、甜一样不少。一群人鼓着腮帮子连连点头。陈慧娟则将这最真实的“开箱惊喜”记录了下来,这又是她的一个宣传素材。
近年来,河溪镇政府也有意为“河溪蒿草粑粑”走出河溪助力,他们将每年5月14日定为“粑粑节”,以“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形式,为卖粑粑的老百姓免费提供销售摊点,并积极与各大媒体对接宣传推介河溪蒿菜粑粑。
“我们同事之间都形成了一种默契,过年过节走亲访友,或者有外地朋友来访,都会自掏腰包买一些蒿菜粑粑作为礼品。我经常给我住在市区的朋友当免费跑腿呢。”河溪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干部彭泊笑着说。
来源:湘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