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热电技术通过“帕尔贴效应”实现固态控温,无需制冷剂、无振动噪音,是芯片散热、医疗冷链、智能穿戴设备的关键技术。然而,传统TEC材料(如Bi₂Te₃)依赖高温高压制备(区熔、热压),工艺复杂、成本高昂且难以定制复杂结构。
主要作者:Shengduo Xu, Maria Ibáñez*
第一单位: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ustria
发表期刊:Science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s0426
1.热电冷却器(TEC)的重要性
热电技术通过“帕尔贴效应”实现固态控温,无需制冷剂、无振动噪音,是芯片散热、医疗冷链、智能穿戴设备的关键技术。然而,传统TEC材料(如Bi₂Te₃)依赖高温高压制备(区熔、热压),工艺复杂、成本高昂且难以定制复杂结构。
2.3D打印的机遇与挑战
增材制造可快速成型多孔/异形结构,但此前打印的热电材料性能(zT值)仅为传统块体材料的30%-50%,核心瓶颈在于:
电学性能差:打印层间界面电阻高,载流子散射严重;热导率高:疏松孔隙未能有效降低晶格热导率(κ_lat)。Fig.1 Synthesis process and performance.
1.墨水设计:从“粘合”到“化学反应”
n型Ag₂Se墨水:纳米颗粒(50-300 nm)与甘油(1:2质量比)通过静电作用自组装,无需粘合剂即可稳定打印。p型(Bi,Sb)₂Te₃墨水:Bi纳米颗粒(10%摩尔)与硫属金属盐(Sb₂Te₄, 15%摩尔)作为“活性粘合剂”,在烧结中熔融并桥接主粉颗粒,形成化学键合界面。2.烧结工艺:超离子相变与原子扩散
Ag₂Se的“自修复”机制:350°C烧结时,Ag₂Se发生超离子相变(133°C),Ag⁺快速迁移填充孔隙,形成致密小角度晶界。Bi纳米颗粒的“焊接”作用:400°C下Bi熔化并与Sb₂Te₄反应生成Bi-Sb-Te相,通过位错网络强化界面结合。3.多孔结构的协同优化 材料孔隙率高达50%,但通过界面化学键合与晶格缺陷设计:
电输运增强:载流子迁移率提升30%,电导率达586 S/cm(n型)和148 S/cm(p型);热导率抑制:孔隙散射声子,κ_lat降至0.12 W/m·K(n型)和0.21 W/m·K(p型)。Fig.2 Porous microstructures and thermoelectric performance of printed Ag2Se.
1.材料性能指标
zT值突破:n型Ag₂Se(zT=1.3)、p型(Bi,Sb)₂Te₃(zT=1.42),均超越传统烧结材料。稳定性验证:连续运行7天(ΔT=50°C)及200次热循环后无衰减。2.器件级性能
最大冷却温差:空气中ΔT=50°C(热端30°C),真空环境可达64°C;能效比(COP):3.8(电流0.15 A),冷却功率密度0.87 W/cm²;成本优势:材料利用率提高60%,能耗降低70%。Fig.3 Improved thermoelectric performance of BST-B-ST by forming interfacial bonding between grains.
深度洞察1.科学机制新认知
孔隙的双重作用:传统观点认为孔隙必然损害电性能,本研究证明通过界面键合优化,孔隙可选择性降低热导率而不牺牲电导率。“墨水-烧结”协同设计范式:粘合剂不仅是成型辅助剂,还可通过原位反应参与材料体系重构,为其他半导体材料(如钙钛矿、MOF)的3D打印提供通用策略。2.产业化应用前景
微型化制冷器件:适用于5G芯片、激光雷达、可穿戴医疗设备的精准温控;绿色制造升级:摆脱高能耗工艺,推动热电技术的规模化生产。3.未来挑战
接触电阻优化:当前界面电阻占总损耗的15%,需开发低阻电极材料;复杂结构设计:通过拓扑优化进一步提升多孔TEC的散热效率。Fig.4 Cooling performance and stability of the 3D-printed TEC.
本研究通过“墨水活性化”和“界面原子工程”,实现了3D打印热电材料的性能跃升,不仅为微型制冷器件提供了低成本解决方案,更揭示了多孔材料中电-热性能的解耦调控机制。未来,这一策略有望拓展至光电器件、柔性电子等领域,推动增材制造向功能化、高性能化迈进。
来自:AM vision
长三角G60激光联盟陈长军转载
热忱欢迎参加我们在2025年5-27-29日举办的两机展和激光在两机(飞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及低空经济中的应用大会
来源:江苏激光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