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突然大转弯?抛弃美国投向中国,还主动就边境问题向中国交底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4 11:51 4

摘要:作为中国西南方向的一个固定邻居,印度似乎一直以来对中国的态度都并不是十分友好,尤其是在边境问题上,更是印度和中国一直以来的冲突。

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特朗普上台之后,印度对美国就一直竭力讨好。

印度总理迪莫不仅亲自去到美国访问,还拿出了对美国有利的关税政策。

但就在最近的3月16日,迪莫却突然态度大改,主动讨好起了中国,还就中印的边境问题向中国交底。

印度的态度为何突然改变,对中国主动提起边境问题又意味着什么呢?

作为中国西南方向的一个固定邻居,印度似乎一直以来对中国的态度都并不是十分友好,尤其是在边境问题上,更是印度和中国一直以来的冲突。

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崛起,一直以来有着大国梦想的印度更是处处把中国视为敌人,两国之间的关系也颇为紧张,印度总理迪莫更是自2018年后连续7年来从未到过中国访问。

与中国的关系相反,美国在印度的心中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强大的大腿,并且对美国竭力讨好。

在特朗普上任之后的2月,印度总理莫迪迫不及待地亲自乘坐专机飞往华盛顿,在与特朗普的会晤中更是一直极力展现印美合作的愿景。

甚至他还模仿起了特朗普的“让美国再次伟大”口号,提出“让印度再次伟大”的呼应。

但就在今年的3月16日,印度总理迪莫却突然发生了180°的态度大转弯,主动“抛弃”了美国讨好中国。

不但主动在媒体前称赞中印关系,还在边境问题上向中国释放缓和信号,并高调呼吁中印合作。

到底是什么让印度产生了这样重大的改变呢?

一直以来,印度对美国都是竭力讨好的态度,虽然如此,但印度也并没有持续取得美国的“芳心”。

此前,特朗普已多次公开抨击印度是“全球关税最高的国家之一”,甚至威胁自4月2日起对印度实施“对等关税”。

为了解决这一困境和讨好美国,印度总理迪莫才亲自乘坐飞机去往美国,试图通过个人外交化解特朗普政府对印度的贸易施压。

尽管他一直在会晤中竭力讨好特朗普,但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这场精心设计的外交秀也最终未能打动特朗普。

在那之后的3月,特朗普再度强硬表态,明确拒绝豁免印度的关税,并强调4月2日将如期执行新政策。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的补充发言更是断绝了印度的幻想——除非印度在最后期限前单方面大幅降低关税,否则对等关税必然生效。

这一决定直接冲击印度农业、汽车、医药和电子制造业,潜在年损失高达70亿美元。对于依赖关税保护国内产业的印度而言,这无异于一场经济灾难。

更令印度难堪的是,特朗普甚至在边境问题上试图插手中印矛盾,莫迪访美期间,特朗普公开宣称“愿协助调解中印边境冲突”。

这一表态暴露了美国试图将中印矛盾工具化的意图,反而促使印度重新审视其外交策略——若放任外部势力介入,边境问题可能彻底沦为大国博弈的筹码,印度将丧失自主权。

在美国关税大棒和领土的压力之下,印度就此被迫转向,罕见地向中国抛出了橄榄枝。

特朗普的关税威胁与越界干预,迫使印度加速调整外交重心,3月16日,莫迪接受美国播客主持人莱克斯·弗里德曼采访时,罕见地对中印关系作出系统性阐述。

他一方面强调“竞争不应演变为冲突”,另一方面高调回顾两国“千年互学互鉴的历史”,甚至直言“中印合作才能实现发展振兴”。

这种基调与印度此前在边境问题上的强硬姿态形成鲜明对比。

尤为关键的是,莫迪首次在边境问题上向中国“交底”,他承认双方正在通过对话解决紧张局势,并明确表示“分歧不应升级为争端”。

这一表态被视为对中印近期外交接触成果的确认——此前,印度外长苏杰生、外交秘书唐勇胜已与中方就边境问题达成基础共识。

莫迪的公开背书,标志着印度试图将边境矛盾控制为双边议题,避免其被美国等第三方利用。

这一转向的背后,隐藏着印度对现实利益的权衡。

美国对等关税的直接冲击,让印度意识到“随美遏华”战略的代价:即便印度配合美国对华遏制,特朗普政府仍会基于“贸易逆差优先”的逻辑,无差别打击所有“高关税国家”。

与此同时,中国在应对美国贸易战中的经验,以及庞大的市场与产业链优势,成为印度破解困局的潜在助力。

印度媒体开始密集讨论“如何借鉴中国反制关税的策略”,显示出新德里对华合作的需求上升。

对于印度释放的信号,中方也迅速作出了回应,3月17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明确表示“赞赏莫迪总理的积极表态”,并强调中印应“做相互成就的伙伴”。

这一互动标志着两国关系出现阶段性缓和,但其可持续性仍面临多重考验。

从合作逻辑看,中印在抗衡美国单边主义、推动全球南方国家发展等领域存在共同诉求,莫迪提出“世界需要合作而非扩张主义”,与中国倡导的多边主义形成呼应。

除此之外,双方对粮食、能源危机的担忧,也为在“全球南方”框架下协调立场提供了空间。

更重要的是,美国对中印同时挥舞关税大棒,客观上创造了两国“抱团取暖”的动力——正如王毅外长所言,“中印携手将助推国际关系民主化”。

然而,历史经验表明,中印关系的改善往往伴随反复,2017年洞朗对峙后的缓和、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后的对话,均未彻底消除战略互疑。

此次莫迪的“示好”,本质上仍是基于短期压力而非长期信任——印度既需要中国助力缓解经济压力,又担忧过度依赖中国削弱其“战略自主”。

此外,印度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美国可能施加的离间手段,都可能成为破坏合作的变量。

未来的不确定性

当前的中印关系改善,建立在印度对美外交受挫的偶然性基础上,一旦特朗普在关税问题上让步,或拜登政府重启对印拉拢,印度的立场可能再度摇摆。

事实上,莫迪政府在3月初仍追随美国对中国钢铁加征关税,显示出其“两面下注”的惯性思维。

不过,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给印度上了深刻一课:美国的经济霸权主义不会因“盟友”身份而手软,印度单方面妥协无法换取安全承诺。

这种认知或许能推动印度采取更务实的外交路线。若莫迪政府能持续落实边境问题共识,扩大经贸合作,中印关系或能突破“缓和—紧张”的循环,真正迈向“龙象共舞”。

国际格局的裂变中,印度的转向既是危机驱动的产物,也是多极化趋势的缩影。

对于中国而言,印度的务实选择既是机遇,也需警惕——只有通过持续的战略耐心与利益捆绑,才能将“脆弱契机”转化为稳定共赢的新格局。

莫迪对华最新表态,中方:赞赏_澎湃号·媒体_澎湃新闻-The Paper

被特朗普点名!印度或在4月2日难逃美国政府“对等关税”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7195685683140232&wfr=spider&for=pc

来源:董雯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