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在约4400年前,南浔归属地湖州的钱山漾遗址中,就已经出现了长江流域最早的丝织制品,而南浔生丝织就的丝绸,自古以来,就是全世界梦寐以求的商品。
人说,不到南浔怎知江南?
但闲适的水乡生活、诗意的桑蚕耕读,还不是南浔的全部,这里还隐藏着一个小镇与世界的故事。
一缕丝
织就江南的商贸传奇
早在约4400年前,南浔归属地湖州的钱山漾遗址中,就已经出现了长江流域最早的丝织制品,而南浔生丝织就的丝绸,自古以来,就是全世界梦寐以求的商品。
南浔古镇,位于浙江省北部,钱塘江和太湖之间的杭嘉湖平原。这里有因河流冲积而形成的富含矿物质的肥沃土壤,所以生长的桑叶蛋白质含量极高。桑蚕吸收丰富的蛋白质后,分泌而出的蚕丝不仅光泽明亮,且韧性极佳,一根直径仅8微米的丝线就可以承受住8枚铜钱的重量。
历史上,就是这一颗小小的蚕茧,为南浔汇聚了惊人的财富,据清代南浔人估算,他们的财富总和达8000万两白银,与当时清政府的年收入相当。为何仅靠蚕丝就能汇聚如此惊人的财富?这个问题的答案与南浔的一条古老运河关系紧密——
南浔古镇北部,始建于西晋年间的頔塘运河,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至宋代,南浔人便通过已经与京杭大运河相连的頔塘运河,将生丝快速运往各地。
1843年,距离南浔仅100公里的上海开埠,并迅速成为国际大都市,南浔生丝通过頔塘运河,一天之内就可直达上海,然后出口到欧美市场。南浔人不断引进西方技术,创办机械化制丝厂,使丝织制品的生产效率和产量大幅提升,他们又在上海修建当时东亚地区最大的十六铺码头,并购买远洋货轮。通过上海,南浔以蚕丝贸易为纽带,开始与世界紧密相连。
一碗面
留下运河上的舌尖记忆
“双交面”是南浔人最喜爱的日常美食之一,“双交”说的正是藏在面条下的这两块浇头。
将腌制过的新鲜草鱼大火油炸,去除腥味的同时为鱼肉增添香嫩的口感。再将焖制到酥烂的五花肉切成大块备用。等顾客盈门之时,将沸腾的汤水和着煮熟的面条盖在准备好的“浇头”上,不消5分钟,一碗鱼香、肉香交织,让南浔人欲罢不能的“双交面”就大功告成了。
“双交面”充足的热量和快速的烹饪手段,在数百年前,也许是奔走于航道商铺、忙于生丝贸易的人们,最快速高效补充体力的食物之一。
守护着崇文尚学的基因
南浔人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之后,仍然坚守崇文尚学的深厚传统。
在南浔的嘉业藏书楼,鼎盛时期藏书有将近20万册,60万卷,其中最珍贵的是69部宋版书。
为了管理浩瀚书海,藏书楼里的每一本古籍都严格存放在固定书柜并配有编号。有趣的是,嘉业藏书楼的图书检索密码竟然是《千字文》,这是一种诞生于北宋时期的档案管理方法,找书人通过每一个字在《千字文》中的排序就可以准确找到书籍的确切位置。
如果把书珍藏封闭起来,那些珍贵的孤本、古籍自然能得到保护,但也意味着,只有极少数的人可以接触到它们。藏书楼的主人曾以重金聘请工匠将自己珍藏的古籍、孤本做成木制雕版,用古老的书籍印刷方式,把藏书分享给更多人。目前在南浔的嘉业藏书楼,木制雕版大约保存有4万片。这种浓厚的人文精神,今天依然吸引着人们向往的目光。
2024年,仅到10月份,全球便有1600万游客来到南浔。在这里,既能看到传承至今的古老传统,又能看到基于这些传统的创新。南浔人在总结自己的时候,提出了“创新不忘本,传统不守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今天独一无二的小镇南浔。
系列文化纪录片《人文名镇》之《寻游南浔》,将于3月24日在CCTV-1央视综合频道18:30档播出,央视频、央视网同步推出。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