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美国阻止我们与日韩组建自贸区,现在看,美国似乎帮了我们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4 14:18 3

摘要:回顾 2002 年启动的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被美国阻挠这一事件,美国时任国务卿鲍威尔在《华盛顿邮报》发表 “要防止东亚出现排他性经济集团” 的言论,清晰地展现出美国对东亚经济整合的深深忧虑。当时美国看似成功地遏制了东亚经济融合的步伐,然而二十年后,局势的发展好像对

回顾 2002 年启动的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被美国阻挠这一事件,美国时任国务卿鲍威尔在《华盛顿邮报》发表 “要防止东亚出现排他性经济集团” 的言论,清晰地展现出美国对东亚经济整合的深深忧虑。当时美国看似成功地遏制了东亚经济融合的步伐,然而二十年后,局势的发展好像对我国是有利的。

2002 年开启的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原本有着巨大的潜力,有望打造一个覆盖 20 亿人口、GDP 总量超 20 万亿美元的超级经济区。这一设想若成真,将极大地改变全球经济格局。但美国为维护自身在全球经济与政治领域的霸权地位,通过一系列手段极力破坏东亚经济整合。

美国构建 TPP 框架对相关国家施压,强化美日安保条约以稳固其在东亚的军事影响力,甚至蓄意策动钓鱼岛争端,搅乱地区局势。彼时,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占比仅 8.7%,汽车核心零部件进口依存度高达 90%,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不足 5%。倘若自贸区顺利建成,在当时的产业格局下,确实可能形成日韩主导的 “雁阵模式”,中国在产业链中的地位或许会较为被动。

然而,历史走向了另一条道路。在被外部封锁的十年间,中国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决心。中国在研发投入上持续发力,年均增速达 18.5%。到 2020 年,高技术产业营收突破 20 万亿。京东方在液晶面板领域实现惊人跨越,全球市占率从近乎为零提升至 35%;中微半导体刻蚀机成功打入台积电生产线;C919 大飞机国产化率突破 60%。

中国自主创新指数从 2010 年的全球第 29 位跃升至第 12 位,并成功构建起包含 41 个工业大类、207 个中类、666 个小类的完整工业体系。这一系列成就表明,美国的封锁非但没有阻碍中国前进,反而激发了中国自主创新的动力。

国际空间站拒绝中国参与的 2011 年,天宫一号成功发射,开启了中国航天独立自主发展的新篇章。此后十年,中国航天事业高歌猛进,完成 200 次火箭发射,建成全球首个量子通信卫星网络,嫦娥五号实现月壤采样返回。芯片领域亦是如此,美国对中芯国际的技术封锁促使上海微电子成功研发 28nm 光刻机,长江存储实现 232 层 3D NAND 闪存量产。在数字经济方面,安卓系统的禁运风险催生了装机量突破 3 亿台的鸿蒙操作系统,甲骨文数据库的潜在断供压力推动阿里云自主研发的 PolarDB 数据库处理能力达到传统商业数据库的 6 倍。这种因外部压力而催生的创新,形成了独特的 “危机驱动型创新” 模式。

从经济格局来看,2022 年,中日韩三国 GDP 占比与 2002 年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从 12:7:1 逆转为 18:5:2。中国对日韩贸易顺差扩大至 1200 亿美元,在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工业机器人等领域的竞争优势愈发显著。RCEP 生效后,形成了 “中国 + 1” 供应链模式,东亚经济格局从 “日韩技术 - 中国制造” 逐步转向 “中国创新 - 区域协同”。

日本经产省《2023 年通商白皮书》承认,在动力电池领域对中国材料的依存度达 79%,韩国半导体协会数据显示对中国高纯氟化氢的进口依存度高达 93.7%。这些数据充分显示出东亚经济格局的结构性转变,也意味着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主导权的根本性转移。

美国试图遏制中国发展的战略,最终产生了 “飞去来器效应”,这恰恰印证了《周易》中 “穷则变,变则通” 的智慧。当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超越日本跃居全球第一,当空间站机械臂精准捕获货运飞船,当国产大飞机翱翔蓝天,这些伟大成就彰显出:真正的战略安全并非依赖于躲避封锁,而是要将封锁压力转化为创新的强大动力。

来源:火器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