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断供”倒计时,国产PC破茧时刻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4 14:25 5

摘要:2019年5月,华为及其关联企业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使得美国企业向华为出售技术与零部件前,需申请特别授权许可,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的供货也包含其中,此为前因。

.

2019年5月,华为及其关联企业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使得美国企业向华为出售技术与零部件前,需申请特别授权许可,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的供货也包含其中,此为前因。

而眼下,由于美国商务部发放的许可证未获延期,微软对华为Windows供货许可将于今年3月底正式到期,这意味着华为的PC产品无法再预装Windows操作系统,新品将转向国产化方案。

作为替代,鸿蒙操作系统能否帮助华为顺利过渡,并完成生态构建以推动全栈自主化,对国产技术的破局之路意义重大。同时,断供事件再度证明信创战略落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那么此后,谁又将接棒Windows生态?国产PC的产业格局正在加速重构中……

01

靴子终于落地

外界对断供事件的态势动向关注已久,去年9月,华为终端BG(业务群)董事长余承东就曾在华为Mate XT非凡大师发布之际提前预警,表示受制裁影响,Windows PC可能会停止供货,以后将由鸿蒙PC替代。

尽管彼时大家都推测美国可能会延续短期许可,但市场已普遍意识到,长期来看断供的趋势不可逆,由此引发对国产PC的热烈讨论。客观来讲,将“短期许可+审查”作为替代政策,主要是因为该模式较为灵活,其延期与否通常视双方的博弈结果而定。不过随着华为内部知情人士确认“许可证到期未延期”的消息,断供几乎已是板上钉钉。

Canalys发布的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大陆)台式机和笔记本出货量(市场份额和年增长率)

市场比大众更早感知到寒意。尽管总体来看,华为是2024年台式机和笔记本出货量前三名中唯一增长的厂商,年增长率达15%,但2024年第四季度华为PC的出货量同比下降 7%,市场份额已连续两个季度被软通动力超越。

02

鸿蒙PC:国产派的技术破局

自2024年8月发布MateBook GT 14以来,华为PC业务一直未更新产品线,短时间内受到断供冲击在所难免,华为也早已开始部署应对之策:短期通过双轨并行过渡,长期逐步推进全栈自主化。

所谓双轨并行是指消费端先采用Linux 系统节约成本,硬件配置与现有产品一致,仅需更换操作系统,如推出MateBook D16 Linux 版,用以测试市场接受度并维护品牌声量;政企端推出国产化率接近100%的擎云商用PC,搭载鲲鹏芯片和鸿蒙系统,还支持DeepSeek的本地化部署,最大程度满足安全合规需求。

但全栈国产化不仅需要硬件、系统和AI能力,应用生态也至关重要,它关乎操作系统的核心竞争力,直接决定后者的生命力、用户粘性和市场地位。华为接下来的长期目标是完善鸿蒙系统的生态布局,为了平稳迁移用户,鸿蒙PC会先通过转译技术兼容Windows应用,再逐步淘汰模拟器,推动开发者适配原生鸿蒙应用,最终实现自主转向。

不过探索的过程势必艰难,因为生态构建非一日之功,Windows积累了超过30年的经验,鸿蒙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要解决的是专业软件匮乏与用户体验方面的难题,虽然鸿蒙原生应用目前已覆盖日常办公、影音娱乐等场景,但专业领域的软件适配率仍然不足,并且也有游戏玩家反馈兼容性问题会影响游戏体验。

华为的解题思路是,先聚焦政企市场,从垂直领域入手,再逐步向消费端渗透。因为政企端出于信息安全考虑,对PC国产化需求迫切,并且软件复杂度有限,系统适配度更高。

同时,利用产品矩阵积累经验。比如设计理念的尝试,更清晰直观的UI设计可以降低用户上手难度,不同终端UI风格保持高度一致还能方便跨设备操作,也就是说,只要用户接触过鸿蒙手机或平板,操作鸿蒙PC也轻而易举。

不同终端的UI风格保持一致

目前市场成效已初显,余承东在去年10月的原生鸿蒙之夜上公布的数据显示,鸿蒙操作系统的代码行达到1.1亿+,在中国市场份额跻身TOP 2的领先地位,品牌认知度达91%,拥有675万注册开发者。

鸿蒙系统的市场成效

在此基础上,鸿蒙PC还面临两大历史性机遇:一是政策借力,二是AI风口。

在政企端,我国目前正大力推行信创(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战略,要求政府及央国企采购向国产化倾斜,鸿蒙PC作为国产操作系统的代表,直接受益于政企市场的采购替换需求。在消费端,消费电子的国家补贴政策也为市场注入了活力,有助于鸿蒙PC的普及。

另一方面,AI领域的进步将为PC市场带来颠覆性影响。Canalys的数据显示,中国大陆AI PC出货量在2024年稳步增长,达到580万台,占去年中国大陆PC总出货量的15%,而到2025年,预计将占34%。DeepSeek爆发并一举成为AI领域的重要参与者,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在AI领域的前沿地位,这为AI PC的市场争夺建立了优势。

鸿蒙自发布之初就定位为全场景智能操作系统,在信创与AI融合的趋势下,鸿蒙PC集成鲲鹏芯片、DeepSeek大模型,拿出“国产化硬件+智能操作系统”的方案,显然有实现全生态闭环的野心。

反过来看,虽然失去了华为这位重要客户,微软在全球PC市场的主导地位仍无可撼动(Windows仍占全球90%以上的份额),但随着鸿蒙PC生态日渐成熟,操作系统的市场格局或将迎来变化。加上之前Windows的蓝屏宕机事件,已为行业敲响警钟,让市场意识到系统单一化的风险。国产派的破局正在加速全球PC产业链多元化的萌芽。

03

国产PC任重道远

其实在华为断供之前,就已发生类似的制裁案例,2018年4月,美国政府以中兴“未及时处罚违规员工”及“提交虚假陈述”为由,激活7年出口禁令,禁止美国企业向中兴提供零部件、技术等,导致中兴业务近乎停滞。

经过三个月的博弈,双方最终达成新和解协议,美方撤销禁令,中兴危机解除,但代价是缴纳巨额罚款,更换领导层并接受美方的长臂管辖。此后,国内科技及产业链自主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从中兴事件到华为断供,科技企业如何在外部环境的持续震荡中安放命运,至今仍没有标准答案。本次断供算是一个探索契机,鸿蒙PC能否突破Windows垄断——这场“科技突围战”的成败,或将重新定义中国PC产业的全球地位,重塑技术标准话语权。而从内部来看,整个国产PC领域又将迎来怎样的产业变局,一切还是未知数。

04

谁将接棒Windows生态?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既然微软可以“断供”华为PC Windows操作系统,又何尝不能断供微软旗下其他产品呢?

在全球地缘政治博弈加剧的背景下,微软对俄罗斯的断供事件揭示了技术垄断背后的系统性风险。当微软于2023年通过IP封锁限制俄罗斯用户下载 Windows 系统时,其手段已表明技术断供不仅意味着软件服务的终止,更可能直接切断数字化社会的 “基础设施”,这一现实事件也为中国敲响警钟 —— 若类似断供发生在国内,从个人用户到企业系统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 “休克” 危机。

微软对俄罗斯“断供”成为前车之鉴

微软在中国桌面操作系统市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一旦断供,国内用户将直面信息安全危机,毕竟Windows系统漏洞长期被美国情报部门掌握,若断供后停止安全更新,中国用户的隐私数据和关键基础设施将暴露于高危攻击之下,同时,从政府办公到企业生产,大量软件生态绑定Windows架构。若断供,依赖Windows的行业可能因兼容性断裂而停摆,经济损失难以估量。

对于依赖Windows开发专用软件的企业,断供意味着“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工业设计领域,AutoCAD、Photoshop等软件需在国产操作系统上重新适配或重构代码,这不仅需要巨额经济投入,还可能因兼容性问题导致生产效率骤降。以数控系统为例,国产替代虽在政策推动下加速,但高端市场仍被国外巨头垄断,技术差距导致企业面临“替换即落后”的风险。

断供更深层的挑战在于产业链协同,在医疗设备行业,即使像Maquet、Getinge那样的数十年经验的生产厂家,也在适应不断提升的监管要求和飞检频率,国内企业虽借政策东风加速ECMO国产化,但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仍需要时间沉淀。诚然,微软断供的连锁反应可能倒逼企业重构技术栈,但短期内“阵痛”难以避免。

05

“破窗”行动,国产操作系统的三驾马车

未雨绸缪一直都是优良传统,何况微软Windows断供的潜在风险已从假设逐渐演变为现实(如华为PC被迫转向鸿蒙系统),这一背景下,我国操作系统的自主化进程亟须加速。

面对未来可能的“断供”风险,消费级市场短期内可采用基于Linux的国产操作系统(如统信UOS、麒麟OS)替代Windows,并通过应用兼容引擎(如统信V3支持运行Windows exe程序)缓解生态断层,前文提到的MateBook D16 Linux版,就是一个例子,其他厂商也可借鉴此方案,快速填补市场空白。

国产操作系统则可借鉴鸿蒙PC的经验,优先聚焦政企市场,利用其封闭生态满足数据安全和国产化需求,通过类Wine转译技术兼容部分Windows应用,降低迁移成本,而麒麟和统信已在政府、金融、能源等领域积累丰富的应用案例。

国产操作系统经过多年沉淀,逐渐成长壮大

长期来看,国产操作系统在信创政策的推动下已经形成了统信(深度)、麒麟、鸿蒙的“三驾马车”格局。早期国产操作系统市场以麒麟和统信为核心形成“两强格局”,麒麟凭借与龙芯、飞腾等国产CPU的深度适配,在党政、国防领域占据90%以上份额;统信则依托深度操作系统的社区积累和华为生态合作,在民用市场快速崛起。

随着信创从党政向行业拓展,华为鸿蒙凭借万物互联(IoT)场景的差异化优势加入战局。鸿蒙以分布式架构和全场景生态为突破口,在智能终端、车载系统等领域快速布局,成为国产操作系统“第三极”。至此,国产操作系统形成桌面端以麒麟、统信为主,移动端及IoT端以鸿蒙为引领的“三足鼎立”格局。

在大众关心的国产替代化方面,麒麟和统信基于Linux内核二次开发,逐步掌握内核外代码的自主开发能力,性能指标接近国际主流水平。从数据来看,麒麟软件连续13年稳居中国Linux市场占有率首位,适配软硬件超150万项;统信则通过建立通用适配中心,与数千家厂商合作,装机量超15万,鸿蒙更以“一次开发,多端部署”理念,突破终端碎片化瓶颈,设备接入量已超3亿。

然而,生态短板仍是国产操作系统最大挑战。尽管国产操作系统适配数量快速增长,但应用生态与Windows、MacOS仍存在数量级差距。麒麟和统信的应用适配量仅百万级,而Windows生态应用超3500万。为此,厂商正加速构建根社区(如统信的deepin、麒麟的openKylin),通过开源协作吸引开发者,推动生态进入“指数级扩容”阶段。

06

从芯片到整机的中国方案

在全球科技竞争格局剧变的背景下,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自主化已成为国家战略安全的关键。从美国对华为的芯片断供,到微软Windows系统授权限制,中国科技产业深刻认识到“卡脖子”之痛。

在此背景下,以国产芯片为起点、整机生态为突破、自主操作系统为支撑的“中国方案”逐渐成形,一场从底层硬件到上层应用的产业链重构正在加速。

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美国对华为、长江存储等企业的制裁暴露出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的脆弱性。美国通过实体清单限制EUV光刻机出口、切断ARM架构授权等手段,试图将中国锁死在成熟制程领域。然而,这种封锁反而激发了中国的技术突破。在2019年,中国半导体项目的投资总额仅仅只有300亿元人民币, 到了2024年前11个月,中国芯片出口达1.03万亿元,历史首次突破万亿元!遏制我国科技进步的“芯片铁幕”,开始瓦解。

国产芯片成为信创基石

具体在芯片产品方面,华为鲲鹏920处理器以多核架构和7nm工艺实现性能比肩国际主流产品;龙芯3A6000通过自主研发的LoongArch指令集,摆脱了对ARM和X86的依赖;长江存储凭借Xtacking 3D堆叠技术,将NAND闪存价格拉低30%。这些突破背后,是数千家本土企业在材料、EDA工具、制造设备等环节的协同攻关。

在整机终端层面,华为擎云、清华同方超翔、长城世恒等国产PC厂商,正通过“硬件+操作系统+应用”的一体化方案争夺市场主导权。一方面,国产整机通过“先ToB再ToC”的路径选择,拿下政企客户的同时,另一方面则在消费市场采取渐进策略——华为MateBook通过“多屏协同”功能建立差异化体验,兆芯KX-6000系列笔记本以4000元价位切入大众市场。京东、淘宝已开辟信创品类,逐步培养用户认知。

国产信创笔记本已步入四五千元主流价格区间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进展显著,国产化仍面临多重挑战。技术层面,鲲鹏依赖ARM架构授权,龙芯生态建设尚需时间;兆芯X86芯片的单核性能与Intel仍有差距。生态层面,Wintel体系仍主导消费市场,国产操作系统与应用的兼容性需进一步优化。此外,先进制程代工受限仍是华为等企业的潜在风险。

07

写在最后:信创,不止替代

中国计算产业的自主化进程,本质是一场围绕“技术-产品-生态”的创新长征。当前成果显示,通过聚焦场景化替代、构建开放生态、激活市场反哺创新的正向循环,完全可能走通自主可控之路。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性能追赶与架构创新之间找到平衡?如何让国产系统从“能用”走向“好用”?

来源:人工智能学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