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村收费”背后的身份焦虑:一场“我们”与“他们”的心理战争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1 18:57 4

摘要:凌晨五点,东莞清溪镇的租客李伟摇下车窗,将15元纸币递给岗亭里睡眼惺忪的村民。栏杆抬起时,他瞥见围墙上新刷的标语——“本村资源优先服务本村人”,喉头突然发紧:“我在这里住了八年,交的税比某些村民都多,却永远是个‘外人’。”

发布日期:2025年3月21日

凌晨五点,东莞清溪镇的租客李伟摇下车窗,将15元纸币递给岗亭里睡眼惺忪的村民。栏杆抬起时,他瞥见围墙上新刷的标语——“本村资源优先服务本村人”,喉头突然发紧:“我在这里住了八年,交的税比某些村民都多,却永远是个‘外人’。”

这种刺痛感正在中国上千个“围村”蔓延。当物理的栏杆将村庄切割成封闭的领地,一场关于身份、尊严与归属感的心理暗战悄然爆发。

“从前村口的老槐树是纳凉的地方,现在停满了外地车,树根都被汽油泡烂了。” 广州黄埔村72岁的村民陈伯说话时,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村委会发的《车辆管理手册》。心理学研究显示,当熟悉的环境被外来元素入侵,个体会产生强烈的“领地意识”——这解释了为何村民对轧过祠堂门槛的轮胎痕迹格外敏感。

更深层的焦虑来自失控感。在深圳岗厦村,村民林叔发现自家宅基地租金十年未涨,但隔壁科技园白领的咖啡消费已翻了五倍。“我们守着土地,却像活在时代的夹缝里。” 这种相对剥夺感催生了扭曲的补偿机制:通过收费,村民试图重新确认对土地的控制权,哪怕这种控制只是象征性的。

“每次扫停车码,就像被贴了张‘二等公民’的标签。” 杭州程序员张敏的遭遇并非个例。在实行分级收费的佛山罗南村,租客停车费是村民的8倍,缴费记录实时同步房东。社会学家指出,这种“差异定价”本质是身份政治的具象化——缴费界面跳出的金额不是数字,而是系统对你的阶层判定。

更隐秘的伤害藏在规则细节里:上海某村规定,连续缴费五年可享村民折扣,但租约平均存活期仅2.3年;深圳某城中村将信用分纳入减免标准,而外卖骑手因频繁更换住址永远攒不够积分。当“临时性”成为外来者的原罪,围栏内外逐渐形成心理学中的“内群体偏爱”与“外群体贬损”。

在苏州旺山村,交费车辆可获得印有村徽的通行证。徽章上的水稻图案让95后村民小林觉得荒诞:“我从小没见过稻田,现在却要用这个符号区分自己人和外人。” 人类学研究表明,面临文化断裂的群体会创造新的仪式强化认同——围村收费恰似现代版的“入村礼”,只不过曾经的米酒换成了二维码。

这种重构充满矛盾。东莞某村在收取“资源占用费”后,组织村民重演中断三十年的舞草龙仪式,观众却是举着手机拍摄的游客。当传统文化沦为收费正当性的注脚,一位民俗学者痛心道:“他们在用最现代的方式杀死自己的根。”

深夜的北京皮村,便利店老板王姐会偷偷抬起栏杆放熟客进村。“我知道违规,但那些加班回来的年轻人说‘谢谢姐’时,我觉得自己还是个人,不是收钱的机器。” 这种个体温情反衬出系统的冰冷:算法正在加剧群体割裂。广州某村引入AI识别系统,本村车辆自动放行,而滴滴司机老周因车牌被误判,不得不每天申诉。

资本则巧妙地将孤独货币化。某互联网平台推出“村籍积分”,消费满5000元可抵停车费,购物数据直接同步村委会。消费者在直播间抢购“助农荔枝”时,不知道自己正为一道隐形围栏添砖加瓦。

当东莞村民阿强主动撕掉自家围墙上的收费二维码,他写下这样一段话:“我们防备的不是具体的人,而是对消失的恐惧。但越是恐惧,消失得越快。”

社会心理学家早已警示:以排斥维系认同,终将收获更深的虚无。或许问题的答案不在“该不该收费”,而在于我们能否坦诚面对内心的怕与爱——怕被时代抛弃,怕被他人吞噬,却又渴望在流动的世界里,找到一片安放归属感的土地。

下一次,当汽车驶过村庄的栏杆,支付的或许不该只是金钱,还有我们对“共同体”的重新想象。

来源:你你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