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这里村民摇身一变成“双薪族”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4 15:15 2

摘要:行走在开平市苍城镇的田间地头,丝苗米大田里,黑色全生物降解膜如镜面般铺展,30余名村民在“乡村CEO”指导下有序铺膜定苗……如今,通过创新土地集约化流转机制,苍城镇曾因耕地碎片化陷入发展困局的土地正焕发出勃勃生机。2024年,全镇12个行政村集体总收入均突破3

行走在开平市苍城镇的田间地头,丝苗米大田里,黑色全生物降解膜如镜面般铺展,30余名村民在“乡村CEO”指导下有序铺膜定苗……如今,通过创新土地集约化流转机制,苍城镇曾因耕地碎片化陷入发展困局的土地正焕发出勃勃生机。2024年,全镇12个行政村集体总收入均突破30万元,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实现全覆盖,交出了一份乡村振兴的亮眼答卷。

01

土地集约化流转

释放“沉睡资源”潜能

面对耕地碎片化、经营粗放的发展瓶颈,苍城镇以“跨村统筹、整镇推进”思路打破行政壁垒,将全镇划分为3大农业功能片区,通过“资源评估-产业匹配-市场运作”的三步工作法,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

在下湾村、城西村、潭碧村连片133.33公顷(2000亩)的丝苗米基地,村民谢叔算起增收账:“过去各家各户零散种地,每亩最多挣300元,如今土地流转租金每亩600元,加上在基地的务工收入,年收入增加足足有2万元。”数据显示,2022至2024年间,全镇流转土地超266.67公顷(4000亩),流转率较改革前提升18%;培育出省级标杆合作社1家、市级龙头企业1家。

据了解,在改革推进过程中,苍城镇积极实施“两预两委托”模式,建立“镇级工作小组+村级协调员+组级监督代表”三级联动机制,并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有效化解土地整合流转中的矛盾纠纷,消解农户疑虑、鼓励农户参与。城东村党支部书记李健强介绍:“每个流转方案都经党员群众充分协商,既保障农户权益,又吸引企业规模化经营。”开平源林农业公司负责人关啟初深有感触:“政府统一流转的3000亩连片土地,让我们得以规模化应用无人机播种、智能灌溉等技术,不仅提高了丝苗米的亩产值,还能给农户提供比市场价高一倍的租金。”

02

双轮驱动产业升级

在潭碧冬瓜核心种植区,科技特派员正在讲授种苗培育课程。“以前卖原料,现在卖品牌。”潭碧冬瓜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陈遇荣介绍,政府投入40万元建设核心种植区,沿用最传统的种植方法,以更鼓楼水库(一级水源)为灌溉水源、纯天然有机肥料代替化肥等,精准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冬瓜单价从2元涨至3元,带动社员及周边农户增产增收。此外,镇政府通过“政府+合作社+企业”模式,支持潭碧冬瓜与潭江半岛酒店、优之名鹅城等知名酒楼、商超等合作设置潭碧冬瓜销售专区,产业链也延伸至冬瓜干、手作冬瓜茶等加工领域。

这正是苍城镇“双轮驱动”战略的生动注脚:一方面,强化科技支撑,邀请农科所等专家开展农业技能培训,从源头上筑牢安全防线、严守质量红线;另一方面,打造“苍城优品”行政区域品牌。目前,“苍城优品”已成功认定县镇两级优品名录10个,涵盖36个产品,搭建起集3个线下销售平台与1个线上抖音店铺平台于一体的多元化销售网络,总销售额约达170万元人民币。

03

多元模式

构建强村富民共同体

走进旺岗村的鱼稻共生基地,技术员正在调节智能灌溉系统。“耕种时节升高水位,实现鱼稻共生;收割时节降低水位,鱼群流入排水灌溉渠生长,可达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粮渔共赢、生态高效’的综合效益。”技术员说。这片44.11公顷(661.68亩)的生态田,不仅让25.67公顷(385亩)撂荒地重焕生机,更带动50名村民转型职业农民。

而在新村村,“党建引领、村企共建”模式正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通过镇属强村富民公司运营6.44公顷(96.64亩)示范田,农户享受“租金+务工”双收入,企业则专注市场运营,形成利益共建共享,2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月增收2000元。“以前守着几分薄田过日子,现在既当‘地主’又当‘技工’,月收入能有3000多元。”64岁的村民梁婶高兴地说。

夕阳映照下的田野,无人机在丝苗米田上空划过轨迹,农技员与村民研讨着新品种试种方案,处处跃动着高质量发展的生机。苍城这片热土,正朝着“百千万工程”新征程上阔步前行。

来源:浮玉谈往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