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都知道,土豆一旦发芽了之后就不适合食用了,那生产者在土豆收获后,贮藏的过程中,会不会用一些药物来抑制土豆发芽呢?
大家都知道,土豆一旦发芽了之后就不适合食用了,那生产者在土豆收获后,贮藏的过程中,会不会用一些药物来抑制土豆发芽呢?
这就涉及到土豆贮藏保鲜的一些常用技术了,我给大家来捋一捋!
抑制土豆发芽的方法一般有四种:低温贮藏、气调贮藏、辐射处理和抑芽剂处理。
低温贮藏,一般是2-5度。但这有很大的劣势!这样会使薯块中淀粉转化为糖而使得甜度增加,这会严重影响土豆的食用品质和加工品质。
气调贮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豆发芽,但高浓度二氧化碳会导致土豆生理病害,即黑心病的发生,所以用得也很少。
辐射处理的投资太大,处理成本太高,一般也很少在生产上应用。
我在上大学时,我们农学系有一个核物理研究室,就是用深井下的钴来进行辐射,杀死种子的芽,他们经常帮助外面的银杏种植户来处理银杏果。不知道现在这种技术是否还在应用。
采用抑芽剂来处理土豆,以挣制贮藏期间的发芽,是当前主要的做法。这可能会引起大家的担心,我们继续往下来讲。
从理论上来说,氯苯胺灵、萘乙酸甲酯和青鲜素对土豆块茎发芽都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目前在土豆贮藏期间使用最广泛、抑芽效果最好的药剂是氯苯胺灵(简称CIPC)。化学名为3-氯苯胺基甲酸异丙酯,分子式为C10H12ClNO2。
这是一种白色晶体,熔点38-41.5℃,难溶于水,溶于醇类、芳香烃等大多数有机溶剂,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
其中,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贮藏加工研究所研发的CIPC抑芽剂剂型主要有三种:2.5%CIPC粉剂、30%CIPC乳油、50%CIPC气雾剂,在常温和低温贮藏条件下都能够抑制土豆发芽。
相对来说,这些都是经过国家批准,允许使用的药剂。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CIPC抑芽剂能够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阻止薯块伤口的快速愈合。因此需要在土豆收获后2-3周,伤口自然愈合、表面干燥后方可使用。
在使用上,粉剂的话,是直接施撒在堆放的土豆表面,然后上面捂盖,3-5天后揭去。乳油的话,和水勾兑,然后用喷雾器直接喷施在土豆上。而气雾剂,则借助于抑芽剂的雾化设备使用。
当然,对于很多产地,土豆也是快销品,所以贮藏上,可能也不使用抑制剂。
由于人们对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的普遍关注,贮藏中化学合成的药物在一些国家被禁止或限制使用。因此,需要研究和开发安全低毒的新型抑芽剂。
比如,在国外,很多国家和企业采用乙烯、挥发性单萜、乙醇、吲哚乙酸、萘乙酸、香芹酮等天然或安全化学物质来进行挣芽研究并商业化应用。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抛开剂量谈毒性,一直在业内是认为是耍流氓的行为。
土豆在休眠期结束后,随着气温的升高,就会发芽。很多放在家里的土豆,自己也会发芽,甚至开出花来。
这些年经常看到小红书上,很多人把土豆当成花卉来养,因为开满花的土豆植株确实很好看。
我在甘肃的东乡扶贫时,有一次正赶上土豆开花的季节,满山遍野全是土豆花,美极了。
更要命的是,那种香味,一辈子都忘不了,它不是浓香,不是淡香,就是一种特别特别舒适的香。在长江中下游等湿润地区即使有大面积的土豆花,但应该很少能感受这种芬芳。这种香味实在是太好闻了!
回到正题。发芽对土豆主要有这些方面影响:营养物质被快速消耗、失水皱缩的速度加快、龙葵素含量快速增加。 而后者被认为是对人体有害的。
但从我个人经历来讲,理性的说,在农村,包括我们生活中,遇到刚发芽的土豆,一般家庭还是会把芽给拨掉,然后去皮的时候,把发芽部分挖掉一点,照常做菜。我觉得不要一次吃得太多,应该问题不大。
当然有条件的家庭,可以选择弃之,也是一种选择。
土豆在结束生长时,块茎内积累了大量的营养物质,内部生理活动缓慢,新陈代谢降低,呼吸作用变弱,水分蒸腾减少,生命活动进入相对静止状态,这就是所谓的休眠。这和狗熊冬眠是一个道理。
这个时候,即使外面的温度高,湿度好,土豆仍然不会萌芽。
在生产上,由于茬口的要求,以及不同地区适宜的播种期不同。另外,对于食用的土豆,由于上市销售的持续性,我们就需要让土豆在其本身休眠结束后,仍被强制休眠。这就又回到了上面的抑制剂的使用了。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
欢迎点赞,关注,转发和评论!
编者注:杨勇,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研究员。中组部第21批援疆博士团专家成员。江苏省委组织部第13批科技镇长团专家成员。亚洲开发银行(ADB)、湄公学院(MI)、东亚智库网络NEAT、东盟粮食安全信息系统(AFSIS)粮食安全专家、减贫专家、生态农业专家、营养导向农业专家、农民合作专家、信息技术专家、社交媒体专家,长期从事国内外农业农村产业安全与绿色发展战略研究。
来源:农度众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