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活动性结核患者是指结核分枝杆菌已在体内繁殖,且出现症状,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结核病分类
结核病可分为 活动性结核和 结核潜伏感染两种类型。
活动性结核患者是指结核分枝杆菌已在体内繁殖,且出现症状,具有 较强的传染性。
结核潜伏感染者则是指体内已有结核分枝杆菌,但尚未引发症状,且通常 不具传染性。
潜伏感染并不意味着患病,但潜伏感染者一旦免疫系统受到压力,可能会 转为活动性结核。
不同人群的防治措施
01
高危人群的重点防控措施
02
公众防控措施
注意个人卫生
咳嗽或打喷嚏时应遮掩口鼻,避免结核分枝杆菌通过飞沫传播给他人。尽量佩戴口罩,尤其是在人群密集的场所。
定期体检与症状监测
如果有持续性咳嗽、咳痰、夜间盗汗、低烧等症状,应尽早到医院进行结核病筛查。结核病的早期症状与普通感冒类似,容易被忽视,因此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及时就医检查尤为重要。
保持良好通风
在家庭、学校、工作等场所,应保持良好的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减少细菌积聚的风险。
03
结核潜伏感染者的防治措施
结核潜伏感染者指体内携带结核分枝杆菌,但 尚未表现出活动性结核的症状。
潜伏感染者 通常没有传染性,但他们的免疫系统一旦受到压力,可能会导致结核菌的活跃并转为活动性结核。因此,潜伏感染者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定期随访和检查
潜伏感染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特别是当免疫功能受到削弱时(如发生严重疾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时),应 及时就医,防止潜伏感染转化为活动性结核。
避免免疫系统受损
保持 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增强免疫力,减少发病的风险。
04
确诊为结核病应规范治疗
结核病虽然可治愈,但治疗过程中必须 严格遵医嘱,遵守药物治疗方案,不可随意停药,避免耐药结核的发生。
规范化的治疗通常需要 6~8个月时间,耐药性结核的治疗周期可能更长。 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辟谣
潜伏感染并 不等同于结核病患者,潜伏感染者并不具传染性,也不需要立即接受治疗。
但这类人群仍应 保持警觉,定期进行检查,尤其是在健康状况变化时。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