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年后,在丽江再次提起“沈三”这两个字,有人会嘲笑,有人会叹惋。当一切成为过去式,他剪去了曾经意气风发的长发,在古城南门,和朋友经营一家米三哆米线店。
跌到谷底的这十年时间里,那些被谩骂,被追债,被帮扶,被理解……都让他尝遍世态万千。
十年后,在丽江再次提起“沈三”这两个字,有人会嘲笑,有人会叹惋。当一切成为过去式,他剪去了曾经意气风发的长发,在古城南门,和朋友经营一家米三哆米线店。
如果你认为今天的搞钱是看他历经千帆“做好一碗米线”,那就错了。
失败是后来者的养料。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细数“败家子”沈三有哪些辉煌与错误的节点,折射出丽江旅游那些年的繁荣与“疯狂”,也照见草根创业者对商业规律的集体性误判。
文案:龙庆 洪雪莲
图片:和珍浩
视频:徐谱
设计:和占江
编辑:杨莉娜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三文鱼养殖,是沈三踩到的第一个雷点。
2009年的丽江旅游正当红,沈三的阿拉丁户外旅游公司不愁客源。
“当时,丽江兴起了三文鱼的苗头,我们测算过,进口挪威三文鱼批发价高达80多元,本土养殖能降到40多元。”当沈三开始野心勃勃地在香格里拉承包渔场,打造“国产三文鱼”标杆时,这个精明的计算却漏算了中国农业经济的经典困局——当资本遭遇小农经济,技术短板与风险管控的缺失终将引发灾难。
“其实也有一位卖鱼饲料的人提醒过我。”只不过,在巨大的利润面前,沈三选择性地忽略了,国产三文鱼品质特殊,近亲繁殖导致的免疫力缺陷,有爆发鱼瘟的风险。
他心存侥幸,认为这类爆发几率很低的疾病,不会出现在自家鱼塘。
现实却狠狠打脸。
养殖两年后,准备丰收的2012年3月底,价值700万的鱼群在20天内集体“死给他看”,这位走南闯北的四川汉子蹲在鱼塘边,呆坐,无言。
还好,当时的沈三有着可以为他兜底的存在——阿拉丁户外旅行公司。
这家公司创办于2007年,纯玩、不进店购物是它打出的招牌。他们通过网推、地推、印发古城地图做广告等模式迅速获得了客源,不到两月就实现了盈利。并且,每个月带给沈三可支配的现金流不下30万元。
更何况,当时沈三的前妻是前摩托罗拉中国西区财务总监,工资卡交给沈三,让他随意支配,在创业时随时给他储备1年的流动资金。
这让沈三毫无后顾之忧,重拾三文鱼执念。在遭遇养鱼亏损的同时,继续加快了步伐,总投资400万,在2012年5月1日,开起了“梦想家三文鱼”餐厅,立志做丽江旅游美食名片。
梦想家三文鱼一开始是成功的。这个有着300个座位数,900多平米的花马街不临街铺面,第一个月的营收就达到22万,此后逐月增长。
再度回忆过往,沈三觉得自己做对了几件事:
1:高标准的装修和服务
800元/㎡的卫生间防渗透瓷砖,由沈三亲自筛选;
学习海底捞模式,每日三次的楼梯接缝清洁,餐桌死角都一层不染;
堪比制药厂的中央厨房规范,一盘三文鱼可以精确到多少量可以切多少片;
为了将海底捞服务学习到极致,他还派员工去北京海底捞上班,员工拿着双份工资,学成归来再提升服务……
2:不拘一格的营销手段
全城地推发传单,4人以上预订专车接送;
没有GPS网络定位的当年,为了让司机记住店址,每天派5名员工在不同位置打车,目的地就是去“名气很大的梦想家三文鱼吃饭”。2个月后,偏僻的“梦想家”就被出租车司机传播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一年后,梦想家三文鱼平均每天的营收稳定在4万左右,旺季达到一天10万元。沈三又开始头脑发热了。
在2014~2016年,连开5家分店。“用同一品牌在同一客源地自我蚕食,这等于是自毁招牌,尤其是在丽江这个人口固定在30万左右的小城市。”梦想家三文鱼的财务数据也日渐难看,分店开业后总店客流量骤降30%,总营收增加30%,但成本翻了2倍多。
再加上开店速度太快,导致人员培训和新店构建都跟不上,“就好像盖房子需要12根柱子,但我们只有6根,根本无法支撑”,最终,梦想三文鱼陷入“规模不经济”的死亡螺旋。
也是2013年,资本涌入丽江。
手握阿拉丁旅行社现金流的沈三,在官门口、四方街、科贡坊签下30份租约,将杠杆艺术玩到极致:50万定金撬动900万年租的“春天百货”,30万预付拿下蜡像馆二楼,空手套白狼的资本魔术让古城老房东们目瞪口呆,至今还有人记得“古城的房租就是被沈三拉高的”。
沈三看中的是丽江旅游扶摇直上的花团锦簇。
2008年,政府统计的丽江旅游人次是625万,比4年前增长了近一倍。而到2012年时,这个数字变为1600万。
在旅游的加持下,2012年的丽江成为境内自由行中最热门、人均消费最高的一座城市,同年,在携程与中国旅游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一份报告里,丽江超过三亚排在首位。
从位置上看,沈三拿下的也是非常好的“码头”,大多以“米”为单位计算摊位费,但不乏披肩店、手鼓店、工艺品店、旅游门市、银器店、茶店、玉器店、酸奶店、精油店、鲜花饼店拼命在其中同质与抢占空间。
这也为之后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十年之后,站在上帝的视角,沈三承认自己忽略了丽江商业生态的致命缺陷——旅游消费的季节性波动与过度同质化竞争。
当这些缺点与政策变化、市场竞争等问题相叠加时,这场击鼓传花的游戏终于现出原形。先是古城商铺没那么好租了,然后就是租金的断崖式下跌。沈三经手的项目,几乎都沦为“负资产”。
在阿拉丁旅行社的黄金年代,“顾客不满意无理由全额退款”的承诺吸引着全国游客。“会计每天要准备20万现金放在保险柜,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客诉赔偿。”
但沈三的乱投资,导致了旅行社现金流被不断拆分、抽调到地产、餐饮项目,阿拉丁的资金流动比从健康值2.3骤降至危险值0.8。
“我们错把经营性现金流当成资本金使用。”用高周转行业的流水支撑重资产投资,无异于在钢丝绳上跳华尔兹。而阿拉丁也在重资产的拖累下,服务质量逐渐下降,难回往日荣光。
后来的一切发生得很快,仿佛一个跌宕起伏的连续剧被陷入厌倦的编剧草草结尾。最终,在古城里做过大大小小各种生意,给房东们交过累计过亿租金,经历各种殚精竭虑的折腾,最后沈三变卖所有资产,依旧负债3000万。
沈三并非没有过机会。
当年的携程与淘宝都曾看上过他的阿拉丁,并估值不菲。但奇迹没有发生,收购最终因为种种,不了了之。
朋友也愿意出资让他再续当年阿拉丁的辉煌,没想到刚启动几个月遭遇疫情而中断。
时过境迁,沈三将一切都看淡。他在自己《相信“相信的力量”》这本书中写道:注目当下,其他大大小小的生意人也大多如此,大部分跟我一样——“大脑认知不足,身体力量过剩”,要减少“不成功的生意”所带来的巨大浪费。
时光回到24年前,当在瑞丽做厨师的沈三因为赌博输得精光而败走丽江时,他可能没想到自己会从游客变成打工者,随后进化为小老板,再进化成大老板,兜兜转转20年,又回到那个一无所有的自己。
如今的他,穿着朴素地坐在我们面前,平淡地讲着:“债我认,有能力我也还,这都是人生的一场体验。”只有脖子上醒目的户外围脖提醒着,这是曾经搅动丽江户外旅游的风云人物:沈三。
作者手记
决定写沈三的“大败局”,缘于他写的一本书《相信“相信的力量”》。
这本书被藏在一家书店二楼的柜子里,前面,还挡着一大个白板。书上,马原作序“始于丽江,不止于丽江”。
就像我们的栏目,始于搞钱,但不能只谈搞钱、美化搞钱一样。
站在创业的角度,当年的沈三不缺创新,他开创的茶马古道骑马旅行线,环西北自由行,打动无数游客。
他的脑子也颇为灵光。当他将生意换算成数字,房租、成本、利润脱口而出时,我们的脑子一团乱麻,跟都跟不上。
他手下也曾不乏能人。丽江石榴哥就是他的员工,在之前的采访中,石榴哥也谈到之前打工的三文鱼店倒闭时,和老板喝一瓶茅台散伙,那人就是沈三。
但沈三的问题是,他自满地认为,这一切的成功都是源自于自己的能力,忽略了他刚好踩在丽江旅游起势的节点,只要你做对了,不太笨,都能飞起来。
开始漠视常识,缺乏风险敬畏,忽视市场变化……
只可惜,书中那句“大脑认知不足,身体力量过剩”,放眼四周,依旧不断上演。
来源:丽江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