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20日,北京人民日报社的报告厅里弥漫着丰饶大地的气息——草莓的清甜、柑橘的酸冽、稻米的醇香……这些气息来自熊猫指南第11次发布的416款上榜农产品。
2025年3月20日,北京人民日报社的报告厅里弥漫着丰饶大地的气息——草莓的清甜、柑橘的酸冽、稻米的醇香……这些气息来自熊猫指南第11次发布的416款上榜农产品。
当天,熊猫指南正式发布2025年度中国优质农产品榜单,共有416款农产品上榜,其中包括300款熊猫指南星级产品和116款首次发榜的“YAMI榜”产品。2025年熊猫指南榜单新增了鸡蛋,水产大黄鱼,茶叶品类,现已覆盖果品、粮食、蔬菜、食用菌、坚果、肉类、鸡蛋、水产、茶叶9大品类。这份榜单不仅仅是一张“好吃地图”,更是一份关于土地、科学与信任的行业宣言——它试图以严谨的标准,让隐藏在乡野间的高品质农产品被消费者看见,让中国农业进入“优质优价”的新循环。
发布会现场,先正达集团中国首席可持续发展官姜业奎,深圳百果园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和董事长余惠勇,总台《舌尖上的中国》IP总运营方、北京叁川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蔚,熊猫指南CEO毛峰及百家上榜品牌代表,共同见证了属于中国农产品的年度荣耀一刻。
“在数字农业的新时代,我们反复追问一个问题:什么才是真正的好食物?”熊猫指南CEO毛峰在发布会上表示,“过去,我们只能凭口碑、经验、地域标签来判断。但今天,我们可以用科学来衡量‘好吃’——让一颗苹果的脆度、香气层次、酸甜比,成为有据可查的标准。让‘好吃’成为一种可量化的标准,而不再是主观判断。”近年来,熊猫指南感官实验室通过风味轮构建了一套科学评价体系,为农产品赋能。
毛峰进一步强调:“未来熊猫指南将通过‘食材数据包’,让每款优质食材拥有自己的‘数字身份证’。”“一颗柑橘的酸甜比是多少?有怎样的香气?咀嚼弹性如何?这些数据不仅能帮助消费者做出更科学的选择,更能指导农户优化种植方式,实现精准管理。”
同时,熊猫指南还在发布会现场宣布将深入IP化战略,与《舌尖上的中国》IP运营方共建“舌尖榜”,通过“实验室数据+人文叙事”双引擎,让优质农产品成为具有文化价值的品牌,让中国好食材成为全球餐饮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如果说“米其林”用星级餐厅定义世界美食,熊猫指南则希望用一套科学标准,重新发现那些沉默于乡野的好味道。
熊猫指南感官实验室是国内首个仅以食品感官评定能力,通过CNAS认可的第三方检测实验室,这里用科学解构“好吃”的密码:为非标准的农产品建立了科学的评价体系——“数据食材包”。熊猫指南希望将“每一款农产品都定义成一个数据包,包含品种、产地、感官指标等数据”。这些数据,不仅有助于帮助消费者更深入地理解什么是好吃以及为什么好吃,更能反向指导生产优化。
在辽宁大连,“艺树家”樱桃连续5年登上熊猫指南三星榜单。每次对外演讲时,大连市绿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董智勇都会展示熊猫指南的风味轮和蛛网图,向消费者解构其“好吃”的科学依据:“熊猫指南的检测数据帮助我们精准定位产品优势,比如,感官分数和香气、滋味、质地等突出指标。在这些数据的助力下,‘艺树家’樱桃走进黑珍珠餐厅大董的供应链体系,我们三方还共同开发了联名礼盒实现了品牌溢价。”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2018年,熊猫指南在四川盐源县发现了一种表皮布满天然锈斑的“丑苹果”。当时,盐源县正面临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的产业危机——当地特有的“丑苹果”收购价仅有每斤2毛钱,近七成果园濒临荒废。转折发生在返乡青年赵兴志与熊猫指南的相遇:前者辞去沿海工厂车间主任职务回乡创业,后者通过前端基地实际调研和后端感官实验室检测揭开了“丑苹果”的价值密码。
熊猫指南团队深入现场,通过品质检测发现了“丑苹果”的独特魅力——其冰糖心口感来自泸沽湖地区特有的气候、土壤条件。
经过一番努力,丑苹果从几乎无人问津的小众产品蜕变为市场上的抢手货,并且带来的连锁反应彻底激活了盐源的产业潜能:苹果收购价提升25倍,从每斤2毛钱跃升至5元,当地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也在两年内由1500元攀升至超过13000元,。2023年,“盐源苹果”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并创建了国家级优质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用实力证明:在科技与品牌的赋能下,乡村振兴的密码往往藏在那些被忽视的“缺陷”里。
自2018年熊猫指南首次发榜以来,熊猫指南“美食猎味者”的足迹遍布中国从南到北的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青藏高原区,走过了60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50圈,走访和电话调研了全国4000余家农场和农业企业。熊猫指南认证官说:“我们的工作就像‘美食猎味者’,寻找那些因地域气候、水土条件、农艺传承而形成的独特风味,只为建立独特的‘中国风味数据库’。”
“如果没有熊猫指南,全国不会有人知道我们。”来自四川会理的陈小喵芒果品牌主理人陈健明在熊猫指南2025发布会现场感叹道。
会理位于四川省金沙江干热河谷,这里出产的攀育二号芒果,拥有独特的“无纤维、冰淇淋口感”,但长期因知名度低而滞销。2023年,首登熊猫指南二星榜单后,仅一年便跃升至三星,成为高端水果市场的现象级产品。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陈健明感慨道:“9年来,我们始终在偏远山区默默耕耘。若不是熊猫指南团队主动走进果园,用科学测评验证品质,我们的芒果可能至今仍无人知晓。但从去年我们的产量根本满足不了订单需求了。”
2023年首登熊猫指南二星榜单后,攀育二号芒果迅速打开上海、郑州等高端市场,次年升级至三星更引发抢购热潮。
在更广阔的中国大地上,类似的品质跃迁正悄然发生。从南方的热带果园,到西北的广袤良田,科学测评与品牌赋能正在改写农产品的市场格局。
在新疆阿拉尔的稻田间生长的一粒粒羊脂籽米,是生长在中国最西北的粳稻黄金种植带——阿拉尔市十三团。
这里地处北纬40°~45°粳稻最佳种植区,年均超长光照12小时、有效积温4000℃的独特气候,叠加昼夜15℃的温差与冬季严寒灭虫的自然优势。依托兵团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机械化种植基础,沙垦庄园在熊猫指南的指导下,将自然禀赋转化为品质优势。“通过熊猫指南感官实验室的200项数据测评,我们精准定位稻米咀嚼弹性值。”沙垦庄园董事长杨俊介绍。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基于熊猫指南提供的风味轮和全产业链标准,沙垦庄园建立起从品种研发到品牌销售的科学管理体系,而这种“数据驱动的农业革命”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富民成果——通过“企业+合作社”模式,沙垦庄园已带动当地300多户维吾尔族农户加入标准化种植体系,实现年人均收入从2.4万元跃升至8万元,用一粒米的升级撬动了一个区域的振兴。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量化分析,让消费者能够依据客观指标选择真正适合的食物,重建人与食物的信任关系。”毛峰如此定义熊猫指南的行业价值。未来熊猫指南将“美味密码”——32套农产品风味轮免费开放,均向社会公开授权使用。这种共享机制,正推动着中国农业从“经验传承”向“数据驱动”的范式转变。
2024年,一款名为“52度良作”的红薯礼盒在抖音直播间日均销售过千单。这款“慧谷农业”与熊猫指南的联名礼盒,通过19道工序和268项标准化体系。“这些数据直接重构了我们的育种逻辑。”慧谷农业董事长张庆良坦言。
依托熊猫指南提供的“红薯风味轮”,慧谷农业建立起了“糖度-糯性-焦香感”三维品质标准,并对垄面宽度、起垄高度、植株距离、滴灌间隔、土地温湿度等种植流程,都进行科学地检测和把控。截止目前,已在全国建立连锁育苗及服务基地33家,标准化生产基地26个。当抖音直播间里消费者争抢“红薯中的爱马仕”时,黄河流域的农田里正生长出科技助农的鲜活样本。
此外,熊猫指南与《舌尖上的中国》在发布会现场宣布启动“舌尖榜”计划,标志着中国农产品进入“数据+文化”双轮驱动时代。这对跨界组合将发挥独特优势:前者用镜头记录食物的情感记忆,后者用数据解构风味的产品基础,未来双方将携手挖掘具有文化内涵的地域食材,通过纪录片、电商联名、餐饮等渠道推广,实现“从田野到IP”的转化,将中国好食材转化为世界好品牌。
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经典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华美食的文化符号,是首屈一指的国民顶流,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经典案例。2024年年底,《舌尖上的中国》IP团队与熊猫指南正式建立合作关系,在2025年,双方将共同关注中国文化、推广国潮美食,开启“寻找中国味道、推广中国味道”的新征程。
“舌尖榜”由双方共同推荐和遴选产品,由熊猫指南CNAS感官实验室负责测评推出榜单。据了解,“舌尖榜”首批评选对象包括粽子、精酿啤酒、月饼、大闸蟹等特色美食。
“未来,我们希望每一款优质食材都拥有自己的‘文化故事’。”毛峰表示,“当一款农产品不仅有数据支撑,还有文化IP加持,它的市场价值就远远超过一件普通商品。”
随着合作深化,熊猫指南宣布全面开放品牌视觉体系(VI),为416家上榜企业提供标准化赋能方案。其标志性的熊猫LOGO “用科学定义好吃”“用数据呈现美味”的slogan,都可以作为“品质认证”植入产品包装中。通过统一的视觉语言,让消费者在货架上一眼识别中国好物。
从“舌尖榜”的IP合作,再到VI系统和风味轮的开放共享,熊猫指南正以“科技标准+IP势能+视觉同盟”的三重引擎,推动中国农业品牌化。
一颗果实,经历四季的洗礼,汲取土地的精华,最终汇聚成舌尖上的美味;一片农田,在科技的助力下,从传统耕作迈向标准化、品牌化、智能化,终成品质农业的标杆。每一次“好吃”的选择,都是对土地的敬意,也是对未来的承诺。
416款上榜的农产品,每一款都是科学与匠心共同培育的结果。“艺树家樱桃”“52度良作红薯”“百合宝宝百合”……这些从实验室数据与乡土智慧中诞生的名字,正悄然重构着食物的意义。
从最初56款产品的谨慎发榜,到如今416款农产品的璀璨阵列,7年来,600万公里的丈量、6000余次实验室的精密解构,熊猫指南将散落乡野的“中国风味”串联成了星图。
当我们谈论农业时,我们谈论的不仅是亩产与收益,更是一个民族如何用科学重拾对土地的敬畏,用数据重建与食物的契约。
在这份2025年的美味地图上,科学与乡土、数据与匠心,终于握手言和。实验室里的光谱仪与田埂上的新农人,卫星遥感数据与祖辈口传的农谚,共同编织出中国农业的新叙事。那些曾被市场忽视的“丑苹果”“野芒果”,因数据的证言重获尊严;那些深藏山野的农人,因标准的赋能成为乡村振兴的故事主角。
农业是时间的艺术,品牌是信任的积累。未来,有基地调研、有品质测评、无直接商业利益,联合地方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共同推动农产品分级标准的制定,践行“品种好、环境好、管理好、品质好、物有所值”的五大调研标准,让“靠天吃饭”成为“靠数据说话”。
正如熊猫指南图书扉页所言:“每一口食物,每一次选择,都是对未来的投票。”在这份2025年的美味地图上,中国农业的未来,正在每一口食物中,被定义、被传承、被书写。
编辑:周鑫
文:天天
图片:受访者供图
新媒体编辑:真真
来源:时尚健康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