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7 年 6 月 20 日,80 岁的许书典身着唐装,在子孙环绕中迎来寿宴,但这场庆典的主角不是寿星,而是一张数额为 9999.9999 万元的捐赠支票。
2007 年 6 月 20 日,80 岁的许书典身着唐装,在子孙环绕中迎来寿宴,但这场庆典的主角不是寿星,而是一张数额为 9999.9999 万元的捐赠支票。
老人坦言:“这笔钱源于家族分红,平日里用不了什么钱,拿出来帮助需要的人是最好的用处。”
事实上,老人所说的家族企业,创始人是他儿子许连捷。
“九” 在闽南文化中象征长久,小数点后四位 “9” 寓意家族四代同堂共襄善举。
说白了就是,许连捷在父亲80大寿捐出9999,是为希望老父亲能健康长寿。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慈善豪手”,却对自己“抠得要命”,坐经济舱、吃泡面。
01、1953年6月16日,许连捷出生于福建晋江后林村的贫寒农家,彼时晋江人均耕地不足三分,
父母希望他长大后能“成功再成功”,所以给他取名“连捷”。
然而,命运就是这样,小“连捷”并没有像他的名字一样“连连告捷”,反而是12岁那年就辍学了。
原因很简单,饭都吃不饱,哪有心思念书。
为免于饥寒之苦,“小连捷”开始寻找生财之道。很快,他发现了商机:从一个村子低价收购鸡蛋和芋头,再转卖到另一个村子。
虽然利润微薄,但他坚信,只要坚持不懈,积少成多,终会有所收获。
正如那句老话所说:“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然而,许连捷的“发迹”并未一帆风顺。他的成功引起了某些人的不安,他被扣上了“投机倒把”的帽子,甚至被关进了“学习班”。
逆境如同一把双刃剑,有人被击垮,有人却因此更加坚韧。许连捷属于后者。在与逆境的较量中,他变得更加机敏和智慧。
他意识到,“小打小闹难成大事,只有抓住机遇,才能实现真正的突破。”
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许连捷敏锐地嗅到了机遇的气息。
他兴奋地对父亲说:“天不再下雨了,要下金子啦!” 父亲虽然听不懂他在说是, 但他还是配合的点了点头。
原来,他联合村民创办 了“后林劳保服装厂”,三间破土房、六台缝纫机,承接厦门外贸公司的劳保手套订单。
为了按时交货,他带着工人昼夜赶工,手指被机针扎破仍继续操作。仅三年时间,服装厂年产值突破百万元,成为晋江首批 “万元户” 企业。
1983 年,许连捷赴香港考察,发现拉链生意不错。回来后,他抵押了房产筹集 50 万元,创办 “民龙香港拉链厂”,从日本引进半自动生产线,生产当时国内稀缺的尼龙拉链。
凭借 “价格比进口低 30%,交货期缩短一半” 的优势,民龙拉链迅速占领福建、广东市场,高峰期占据全国 30% 的份额。
尽管赚到了钱,但许连捷敏锐地察觉到,家庭作坊式的经营模式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门槛低,家庭作坊越来越多,自然利润会越来越薄,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前景堪忧。
他认为,仅靠几十个邻里乡亲组成的团队,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工厂迟早会被市场淘汰或吞并。
与此同时,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变化。随着海外国家对中国内地纺织品进口实施限额政策,许连捷接到的订单数量急剧下滑,几乎呈现断崖式下跌。
怎么办,必须寻找下一个“风口”。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就在转年,他迎来了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
1984 年,许连捷赴上海洽谈拉链业务。
在南京路百货大楼,他目睹了令他震惊的一幕:二楼 “妇女用品柜” 前,二十多位女性排成蜿蜒长队,队伍末端的货架上,仅有几款粗棉布缝制的 “月经带”,边角线头裸露,包装纸上印着模糊的 “上海日用化工厂” 字样。
售货员大声喊着:“每人限购两包!” 一位中年妇女掏出皱巴巴的粮票:“同志,下个月还能多卖点吗?”
回到晋江后,许连捷连夜查阅资料,发现:全国仅有上海、天津等少数城市生产卫生巾,年产量不足 2 亿片,人均年消费 0.5 片;
80% 农村女性使用草木灰、破布,城市女性依赖重复洗涤的月经带,妇科病发病率高达 65%。
许连捷立刻又赶往做国际贸易的施文博家中,可没想到,施文博对此也特别感兴趣,他也认为这会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
两人连夜算了笔账,日本二手生产线 80 万元(占总投资 60%),原材料(绒毛浆、无纺布)进口价 3 元 / 片,国产替代品 1.2 元;
国产月经带 0.3 元 / 条(重复使用),进口卫生巾 2 元 / 片,恒安可定价 0.8 元 / 片(成本 0.5 元)。上海女性月均消费 5 片,若占领华东市场,年需求超 2 亿片。
1985 年春,两人联合 7 位股东(包括后林村支书杨荣春、华侨商人许书典),以 “土地入股 + 现金集资” 模式筹集 136 万元,组建了恒安集团,并将卫生巾命名为“安乐”,即安全、快乐的意思。
其中许连捷抵押拉链厂设备40 万元;施文博出让香港贸易公司股权30 万元;其他股东每人 5-10 万元不等。
资金、设备、产品都有了,下面就是要卖出去。
可令所有人万万没想到,招聘销售人员却成了最大的难题。
其实,原因很简单,彼时的国人太保守。
对于“卫生巾”这一话题可以说是“敏感”词,如果一个男的对一个女性说这个词,大概率会被"骂臭流"氓。
找不到愿意从事此工作的女性员工,许连捷就只能亲自带领四名男同事上门推销。
他回忆道:“当时妇女们提到‘卫生巾’这个词都羞于启齿,我们五个男销售员只能挨家挨户地跑业务。”他无奈地表示:“没办法,招不来女同志。”
然而,当他们试图与商家合作,将产品摆上货架时,也遭到了无情的拒绝。商家直言:“你要害死我,这东西摆上去,我那个食品谁敢吃?”
这种偏见让许连捷意识到,问题并非出在产品本身,而是观念的束缚。过去,女性要么使用棉布、石灰自制卫生用品,要么使用类似绷条的月经带,这些用品都需要清洗后重复使用。要让她们接受一次性卫生巾,需要经历一段观念的转变过程。
为了打破这种观念壁垒,许连捷决定通过广告宣传来改变公众的认知。尽管在思想保守的八十年代,将私密的女性用品搬上电视宣传是件石破天惊的大事,但他毅然投入3万元,在热播港剧《八仙过海》中插播广告。
这一大胆的尝试虽然宣传方式略显生硬,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大众对卫生巾的羞耻感。正如许连捷所说:“既然电视台都播了,说明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广告效应逐渐显现,商家与消费者开始接纳这一新产品。
刚开始时,恒安集团的日产量远超月销量,导致大量产品滞销。年底结算时,全年总产值为65万元,但实际营收仅为10万元,仓库里堆满了滞销的存货。
然而,许连捷并未因此气馁。他深知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于是继续坚持广告宣传,并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
1986 年,“安乐” 在上海日销 10 万包,占领 70% 市场,还辐射到全国其他地区,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三年内产值破千万。
1992年,公司产品行销全国,供不应求,但许连捷却并未因此满足,反而居安思危,深感忧虑。
在考察了中国香港、日本、东南亚等地区后,他意识到自家产品质量仅处于及格线水平。随着贸易市场的逐步开放,他预见到,如果不及时升级,现有产品必将被国际一流品牌所挤压。
于是,行事果决的许连捷回国后,立即决定投入巨资8000万元,引进国际先进制造生产线和顶尖技术,开发出带护翼的高档卫生巾品牌——“安尔乐”。
这一决策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争议。许多人认为,公司只需专注于中低端市场即可,没必要与行业巨头竞争,更何况如此高额的投入存在巨大风险。
然而,许连捷的眼光却更为长远。他坚定地表示:“决断前,要倾听多数人的意见,但做出决断的只有一个人。只有引进高档设备,才能从根本上摆脱低水平竞争。”
事实证明,他的决策是正确的。新产品一经投放市场,便受到广大女性消费者的青睐。1994年,据《中国品牌》商品评价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每销售100包卫生巾,就有40包来自恒安集团。
五年后,“安尔乐”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市场中的地位。1998年,许连捷带领恒安集团在中国香港成功上市,以10倍的市盈率顺利入市,标志着公司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然而,就在事业如日中天之际,许连捷却迎来了职业生涯的至暗时刻。
1999年8月9日,公司副总一家四口在恒安集团生活区被人杀害,凶手逃之夭夭。
然而,无巧不成书,该案发生时正赶上恒安集团改革期,当时许连捷正借助上市契机,大刀阔斧地推进内部改革,试图通过引入现代管理架构,清除家族式治理的弊端。
短短数月内,41位元老级高管和亲戚被劝退,而受害者正是这场改革的执行者之一。案件发生后,外界对凶手的动机众说纷纭。
有人猜测是分赃不均引发的买凶杀人,有人认为是强势整顿招致报复,甚至有人将其视为“过河拆桥”的替死鬼事件。
与此同时,鉴于案件性质恶劣,警方决心尽快侦破,长期驻扎在集团内部展开调查。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每个人都接受了多次问话,最多的甚至被约谈50次。
在这种人心惶惶的氛围中,日常工作几乎陷入停滞。许连捷曾感慨道:“他全家都被杀了,你说钱还有用吗?这么拼命为了啥?大家都心灰意冷。”
他自己也一度陷入消沉,回到农村老家,每天喂鸡饲鹅、捉鱼捕虾,试图排遣烦恼,同时调理胃病。
2000年1月20日,也就是在案发156天,凶手被缉拿归案,真相浮出水面:因入室盗窃未遂而狠下杀手。
然而,企业因长期群龙无首。公司业绩下滑显现,1999年初,集团定下的盈利目标是3.45亿元,上半年勉强实现1.6亿元,但下半年凶案爆发后,利润骤降至1.4亿元;
2000年上半年进一步下滑至1.29亿元,下半年更是跌至8000万元。长此以往,许连捷一手创办的恒安集团恐将走向衰亡。
面对大厦将倾的危机,股东们纷纷赶来劝他:“你到底是真病还是假病?如果能上班,就坐在办公室里看看;不用打卡,也不要太努力,身体不适想回去就回去。”
在众人的劝说下,许连捷终于回心转意,重新执掌集团。
复出后,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花1亿元人民币请国际著名咨询公司,为集团高管进行培训。
后来一位职业经理人曾评价道:“晋江有许多成功的商人,但称得上企业家的,只有许连捷一位。”
变革推行18个月后,集团销售额突破10亿元大关;
2004年,资产总值达到30多亿元,在14个省市设立了20多家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大妇女卫生巾和婴儿纸尿裤制造商;
2005年,年销售额达23亿港元;2008年,销售额继续翻倍增长至80亿港元……
2013年到2015年,许连捷的财富雪球越滚越大,连续三年蝉联福建首富之位。
后来,恒安集团旗下不仅拥有发家起步的女性用品业务,还涉足母婴、纸巾等领域,均取得了不俗的市场表现。
大刀阔斧引进外援的举措,不仅让利润飞速增长,也让许连捷本人受益匪浅。他坦言:“每周5个工作日,我一天上班时间最多1个小时;
在没有出差的情况下,一周还坚持打两天球,一身轻松。”这正是规范化经营带来的效率和时间最优化,他十分肯定“钱没有白花”。
除了在管理上舍得投入,许连捷在慈善事业上也毫不吝啬。
2004年,他带头将儿子婚宴上收到的27万元礼金全部捐出;
2011年,二儿子成婚,他捐出6666.66万元善款;同年,许氏家族次女返亲,他代表家族捐出1000万元;侄女结婚,再捐1000万元;
2012年,三儿子大婚,又捐出6666.66万元……只要许氏家族成员有喜事,许连捷必定豪爽捐款,以示庆贺。
个人累计捐款超10亿元。
然而,这位在慈善事业上花钱如流水的百亿富豪,私底下对自己却“抠门”到不行。
2017年,许连捷在机场候机厅弓腰吃泡面、斜靠座位打瞌睡的照片曝光,引发网友热议,被称为“最低调百亿富豪”。
这种反差,正是许连捷独特人格魅力的体现。
来源:新咖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