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农业农村部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农田杂草有1450多种,可造成危害130余种。我国稻田杂草有143种。世界粮食减产损失高达950亿美元,杂草“吃掉”10亿人口粮。我国农田种植面积的85%受杂草危害,造成粮食减产3700万吨/年。随着全球农业现代化发展和环保需求的
据农业农村部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农田杂草有1450多种,可造成危害130余种。我国稻田杂草有143种。世界粮食减产损失高达950亿美元,杂草“吃掉”10亿人口粮。我国农田种植面积的85%受杂草危害,造成粮食减产3700万吨/年。随着全球农业现代化发展和环保需求的提升,近年来,除草剂行业呈现出显著的技术创新与绿色转型趋势。
会议现场
3月20-21日,第五届除草剂发展与应用交流会在美丽的合肥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主办,并获得了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植保产品推广工作委员会指导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安徽省农药协会、南通市农药协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此外还得到了青岛清原作物科学集团有限公司、河北诚信集团有限公司、住友化学(上海)有限公司、济南绿霸农药有限公司等的鼎力相助,旨在促进除草剂领域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来自农药管理部门的领导、科研院所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农技推广人员及经销商等002 余人参加了此次盛会。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植保产品推广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袁会珠开幕式致辞
会议开幕式上,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植保产品推广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袁会珠首先代表会议指导单位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植保产品推广工作委员会,向莅临本次会议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谈到,在2025年的两会期间,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并设定了粮食产量1.4万亿斤的预期目标。众所周知,农田的草害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杂草与庄稼争夺养分,影响收成。而除草剂的发展应用,彻底改变了这种“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农业生产场景。除草剂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及通过不断创新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媒顾旭东总编致欢迎词
作为本次会议主办单位,《》传媒顾旭东总编在会议开场时谈到,目前除草剂发展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杂草对除草剂的抗性问题成为种植户的最大痛点,除草剂的研发速度可能还赶不上杂草的抗性的发展速度。此外近几年也有不少中国企业开发和上市了一些创新的化合物,并得到市场认可,但要做大做强,并实现销量上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如何使除草剂实现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如何解决当前除草剂发展过程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何针对杂草抗性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提供更有价值的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些都有待我们除草剂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产品生产者以及推广使用和工作者一起来探讨解决。本次会议以创新农田杂草防除技术,服务农业现代化为主题,旨在搭建一个开放共享合作的交流平台,汇聚行业的智慧,共谋发展良策,并为推动我国除草剂行业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安徽省农药协会沈运河会长开幕式致辞
作为会议支持单位安徽省农药协会沈运河会长致辞时表示,安徽是除草剂的生产大省,从80年代安庆兴隆开始生产2甲4氯开始到丰乐农化生产的精喹禾灵、精噁唑禾草灵、苯磺隆、烟嘧磺隆,再到安徽省化工研究院等企业生产的噁草酮、丙炔噁草酮,广信农化生产的草甘膦、敌草隆,再到久易农化开发生产的环磺酮、砜吡草唑等除草剂新产品……无不展示了安徽农药企业在除草剂行业的实力与潜力。同时安徽也是除草剂的使用大省,安徽地处江淮之间,种植作物多样,种植指数较高,耕地面积达8500万亩,水稻、玉米、大豆、小麦、油菜等粮食作物均有种植,因此除草剂使用的品种多、用量大。沈会长指出,本次会议不仅是技术交流的平台,更是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通过聚焦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会议有望为解决除草剂领域“卡脖子”问题提供新思路,助力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除草剂登记越来越难,用量越来越高,持续创制新型超高效除草剂是当前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
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药效审评处袁善奎处长作“我国除草剂登记管理政策及药效资料技术审查要点”报告
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药效审评处袁善奎副处长从我国除草剂登记情况、除草剂登记相关政策及要求、除草剂登记药效技术审查要点3个方面展开讲解。
据袁处长介绍,在2024年新增登记数量前10位的产品中有精草铵膦、草甘膦、莠去津、草铵膦、烟嘧磺隆、乙草胺等;除草剂使用方面,在2024年折百量排名中,除草剂的老品种前十位包括草甘膦、乙草胺、莠去津、草铵膦、丁草胺、灭草松、异丙甲草胺、2甲4氯、丙草胺和二甲戊灵等;此外,一些新兴的除草剂品种值得关注,如吡唑喹草酯、氟砜草胺、三唑磺草酮、苯唑草酮、苯唑氟草酮、环磺酮、砜吡草唑、啶磺草胺和环吡氟草酮等,在市场上也展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从除草剂登记作物来看,截止到2025年3月10日,排名前15的分别是水稻、玉米、非耕地、小麦、大豆、柑橘、花生、棉花、甘蔗、马铃薯苹果园、橡胶、甘蓝、草坪、香蕉。
除草剂登记管理政策也在不断变化,袁处长重点讲解了除草剂最新的一些重点关注政策要求,如关于观赏花卉、草坪、非耕地和林业等用药登记问题的意见,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混配制剂登记问题,关于含草甘膦或草铵膦等灭生性除草剂的混配制剂登记,关于常规育种耐除草剂作物用药登记管理,关于食品添加剂、农药助剂能否作为新农药登记的问题等。
关于除草剂登记药效技术审查要点,药效评价内容具体包括效益分析、药效试验资料、抗性风险评估资料、综合评估资料、其他资料。袁处长提醒企业在开发新农药产品时一定要重视研发阶段相关试验内容,包括杀草谱、作用机理、安全性等,特别是有效剂量。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助理秘书长段又生博士作“农药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助理秘书长段又生博士从除草剂产业发展的角度给大家分享了除草剂行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段博士指出,在农药行业发展低迷的情况下,2024年行业复苏乏力,但投资热情不减,2024年与2023年相比有所下滑,从几大品类看,除草剂依然是投资规模最大的品类之一。2024年投资数量为80个左右,新增产能约80万吨。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产品的产能已经达到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全球需求量,投资处于非理性状态。为了抑制产能过剩,发改委在2024年年初也发布了产业指导目录,其中限制类有9个被录进去了,如草铵膦、烯草酮、敌草快、莠去津、2,4-D等9个除草剂都新列入限制类产品目录。
近几年登记难度进一步加大,获登的新化合物寥寥无几。2024年我国仅有3个除草剂新化合物获得登记,分别是氟砜草胺、氟草啶、吡唑喹草酯。段博士表示,随着产品亩用量的大幅下滑,未来行业将向高效低毒低残留方向发展。次新产品的发展也是备受行业关注,如中国企业也取得苯唑草酮登记,随着国产化以及工艺的改进,价格的回落使得应用范围不断扩增;环磺酮性价比高于苯唑草酮,随着专利的到期,很多国内企业进行了登记;砜吡草唑市场规模超过4亿美元,主要应用于麦类、大豆、玉米,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取得登记证,值得警惕的是,目前该产品新增规划产能已达18200吨。
面对挑战的同时,除草剂行业也在孕育一些新的发展机会,如转基因生物育种除草剂这个全新的赛道正加速迎来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以先正达、拜耳、江山股份等为代表的先发企业也凭借深入的应用实践经验,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段博士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生物育种除草剂的获登,2025年或将是转基因玉米和大豆商业化种植的元年。转基因发展给除草剂带来新的机会,转基因的种植能解决当前除草剂应用的很多问题,如玉米和大豆的复合带状种植除草问题。生物育种技术对于单产提升贡献率超过50%,对粮食产量的增产做出巨大贡献。段博士认为,后续转基因作物和除草剂的融合会越来越深。
今年是我国十四五的收官之年,段博士呼吁大家共同努力,助力除草剂产业还有我们整个农药行业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处长张帅作“我国粮食作物田杂草发生现状与防控对策”报告
杂草是自然界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田杂草大约有1450多种,其中危害严重的有130种,恶性杂草有30多种。杂草的问题对粮食安全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威胁,而且随着轻简化栽培技术的推广,杂草发生越来越严重,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张帅处长介绍,2024年我国杂草发生面积15.2亿亩次,比2001年11.4亿亩次增加3.8亿亩次,增幅33%;2024年我国杂草防治面积18.5亿亩次,比“十三五”时期年均防治面积16.1亿亩次,增加了14.9%。从发生面积和程度来看,都有很大提升。
除草剂使用量相对杀菌剂和杀虫剂,一路高歌猛进,在逐年升高,2023年达到将近43%,与当前农田杂草防控形势相呼应。当前化学除草剂使用量(折百量)稳定在10万吨左右,占我国总农药使用量的40%以上。
当前杂草防除面临3大问题:一是缺乏杂草监测预警系统,杂草恶变机制不清;二是缺乏杂草幼苗期识别技术,防治适期容易错过;三是缺乏有效抗药性治理技术,抗药性发展迅速。
从植保防控方针和理念来看,还是要绿色防控,治早治小,以减量增效为原则,坚持走农业措施为基础,化学措施为重要手段,服务于物理和生态的防治措施的综合治理之路,努力实现农田杂草的防控安全、经济、高效和可持续。
杂草虽小,但危害重大。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杂草的科学防控是我们粮食增产的突破点,也是农药减量的着力点,更是我们农民需求点和环境保护的支撑点。面对农田杂草防控的新挑战、新问题,张帅处长希望联合全国的科研单位、农药企业和全国的植保系统等各方力量,大家一起通力协作,共同努力,开启农田杂草绿色防控的新未来。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李香菊作“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进程及相配套除草剂开发应用进展”报告
随着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当前转基因生物育种产业化发展正按下快车键。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李香菊给大家分享了我国转基因作物商业化进程、草害防控需求及耐除草剂作物研发及配套除草剂开发应用进展。
根据我国耐除草剂作物试点结果显示:一是转基因品种特性优良。转基因大豆喷施1次除草剂,除草效果达95%以上,优于常规大豆喷施除草剂的效果;转基因玉米在不喷施杀虫剂的情况下,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在85%以上,最高可达95%,优于常规玉米喷施杀虫剂的防效。二是节本增效优势明显。转基因大豆降低除草成本50%,增产12%;转基因玉米增产6.7%至10.7%,大幅减少防虫成本。转基因玉米霉菌毒素含量低,品质好。三是种植转基因大豆和玉米对昆虫及土壤动物群落均无不良影响,种植转基因玉米还减少了杀虫剂的使用,促进了生态环境安全。转基因大豆和玉米使用同一种低残留除草剂,有利于进行大豆玉米间作和轮作,实现高效生产。
为了更有效发挥除草剂的作用及解决生产上杂草诸多问题,转基因耐除草剂作物纳入草害管理体系是我国未来农业生产的必然选择和确保粮食安全的战略需求。
未来,关于转基因作物配套除草剂开发应用方面,李香菊研究员建议大家关注草甘膦使用需要规范的技术,例如草甘膦无人机飞防飘移药害,转基因种子纯度,不同作物、区域、不同种植模式下草甘膦适宜施药时间、剂量、方法等。
抗性杂草给除草剂创制带来挑战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杨光富作“近几年国内外除草剂研发新进展新突破”报告
据了解,抗性杂草成为制约农业生产的世界性难题,当然这也是机遇,高效除草剂在创制过程中面临许多关键的挑战。华中师范大学杨光富教授介绍了近年来除草剂创新方面的重大突破:一是在靶标发现与分子设计理论方法创新方面,新靶标新机制研究取得新突破,农药分子设计理论取得重大进展;二是除草剂品种创制方面,新分子骨架新机制除草剂品种相继上市;三是生物技术与抗除草剂作物分子育种方面,基因编辑与除草剂创制紧密结合。
关于除草剂新品种创制,近年来新机制新骨架除草剂新品种相继上市。之前,由华中师范大学杨光富教授团队和山东先达农化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制的新型除草剂喹草酮取得农业农村部正式登记,高粱地终于迎来了“救星”。并且,新型高效除草剂喹草酮的化合物专利“三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还获得了第24届中国专利金奖,专家评价其成功解决了高粱田“超级杂草”无药可治的“卡脖子”技术难题。2024年9月,杨光富教授团队成功研发的水稻田新型除草剂吡唑喹草酯正式取得新农药登记。吡唑喹草酯对我国水稻品系高度安全,将为水稻杂草防控提供新的高效解决方案。
杨光富教授认为自主创制高效又安全的绿色农药,对于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来说意义重大,他相信随着新兴前沿科技与新农药创制研究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未来我国除草剂研发将取得系列重大进展。
新形势下我国杂草防除面临的难题及解决方案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刘都才研究员作“长江流域直播水稻草害成灾机制与防控新方案”报告
杂草防控成为水稻生产难题之一,由于杂草基数高、抗性发展快等,成为除草剂推广的最大障碍。
为此,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刘都才研究员提出“治早治小”的综合解决方案:一是综合防控。充分发挥轮作休耕、深耕除草、调控水层等农业、物理及生态措施的作用,及时清除田埂、沟渠杂草,发挥生态控草作用,降低杂草发生基数,科学推广“封杀结合”的化学除草技术,机插秧田:采用“一封一杀”策略。水直播稻田:采用“两封一杀”策略。人工移栽及抛秧稻田:采用“一次封(杀)”策略。二是治早治小。出苗期和幼苗期是杂草防控的关键阶段。根据水稻栽培模式、土壤墒情以及除草剂特性,优先进行土壤封闭处理,在杂草幼苗期趁早实施茎叶喷雾处理。三是科学施用。推广除草剂科学施用技术,选用高效安全除草剂品种和增效助剂,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除草剂产品,坚持对靶选药、适时适量施药。
解决草害问题最核心的就是新化合物的创制。有了新药剂,有了新的化合物,我们才会有一个新的解决方案来解决现有草害问题。针对当前水直播除草难的问题,刘教授特别推荐了清原自主创制的全新一代HPPD抑制剂类水稻田除草剂——氟砜草胺,它有如下创新优势:一是对水稻安全性高,保障水稻苗期健康生长;二是除草高效彻底,全新HPPD抑制剂与当前常用除草剂无交互抗性;三是杀草谱突破性拓展,性价比高;四是施药灵活,混用简单,除草更放心。与其他HPPD抑制剂对比,氟砜草胺在长江流域取得了非常好的应用成效。
刘教授指出,行业应该在提升研发能力、创造新化合物上下大力气,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提供一些全新的杂草解决方案。
中国农业大学吴学民教授作“水稻等作物田除草剂省力化制剂的开发与应用”报告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3000多万公顷。随着劳动力结构和成本的改变,水稻田病虫草害防治成本逐年增加。因此,水田省力化制剂开发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具有更重要意义。
从农药制剂发展角度来看,在国际上,日本是农药省力化技术发展最快的国家。由于耕地面积小而分散,日本曾一直把水稻田省力化的施药技术作为研究目标,先后出现过水面扩展剂、大粒剂等剂型,有效减少了人工和机械的能量消耗并取得了惊人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中国农业大学吴学民教授在作“水稻等作物田除草剂省力化制剂的开发与应用”报告时指出,近十年来,农药省力化制剂在我国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相关剂型的开发和技术在水稻田为代表的作物上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当前的新型水田省力化剂型有可乳化展膜油剂、直接漂浮型漂浮颗粒剂、先沉后浮型漂浮颗粒剂等。我国近年来省力化制剂登记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截至目前,颗粒剂登记产品938个,展膜油剂登记产品10个,泡腾片/粒登记产品47个,大粒剂登记产品24个,水面扩散剂登记产品1个。
农药剂型加工技术的创新对推动新剂型的开发和应用具有重要作用,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我国在水稻田用药上将会有更多新型省力剂型产品出现,届时将让更多稻农在施药方式上轻松又受益。
住友化学(上海)有限公司市场经理张纬庆作“稻田除草剂丙嗪嘧磺隆的开发与应用”报告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杂草危害造成的水稻产量损失约1000万吨,平均损失率在15%左右,发生严重时甚至减产50%。目前我国水稻田稗属杂草、千金子、马唐、雨久花、野慈姑、异型莎草、耳叶水苋、眼子菜、节节菜、萤蔺等多种杂草对二氯喹啉酸、五氟磺草胺、氰氟草酯、噁唑酰草胺、苄嘧磺隆、吡嘧磺隆、双草醚等多种常用除草剂产生了抗药性。其中,传统磺酰脲类除草剂被广泛应用于稻田,稻田杂草对这类药剂的抗药性出现比较早,相关报道也非常多。
住友化学多年来对已商业化的磺酰脲类除草剂表现出抗性的杂草(以下简称SU抗性杂草)持续关注,并对各种水稻田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抗性杂草和其除草活性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住友化学开发的水稻除草剂“新一代的磺酰脲除草剂”丙嗪嘧磺隆,对莎草、阔叶杂草以及部分难防杂草活性更好,对其他磺酰脲类除草剂产生抗性的稗草也具有很好的效果。同时,其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对水稻十分安全。此外,丙嗪嘧磺隆还具有对有益生物低毒,与其他传统的水稻用磺酰脲除草剂相比杀草谱更宽,可以控制磺酰脲抗性杂草(生物型相关)等优点。
在丙嗪嘧磺隆实际应用中,张纬庆经理强调,水层管理很重要,推荐与氰氟草酯混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袁会珠作“植保无人机在农作物杂草防除中的技术进展及趋势”报告
无人机作为现代农业技术的重要应用,近年来在中国快速发展,其技术优势和实际成效已在多个地区得到验证。尤其是无人机飞防化学除草已呈燎原之势,大量的田间试验也研究明确了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重要农作物飞防除草技术优势。我国植保无人机保有量20多万架和防治面积26.7亿亩次,均居世界首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袁会珠表示,在除草剂市场,目前甚至面临不用植保无人机,除草剂就卖不出去的窘境。
但是伴随着植保无人机的迅猛发展,当下的很多除草剂产品标签却不能适应无人机飞防化学除草要求,飞防除草参数常常出现空缺,农户迫切需要无人机飞防除草技术指导,这些已经成为阻碍植保无人机推广使用的难题。
与传统除草模式相比,植保无人机除草方式具有作业效率高、防治效果好、喷洒作业安全系数较高等优点。近年来,农业无人机农田化学除草发展迅速。目前,小麦飞防除草已成为基层重要技术手段。一线的应用场景超越了除草剂登记管理、飞防除草药剂研发、技术标准等。目前植保无人机在除草剂飞防方面看似野蛮生长,实则给除草剂研发应用提出了迫切要求。
袁会珠老师提到,在无人机除草飞防应用中,缺失无人机飞防除草技术参数,农户迫切需要无人机飞防除草技术指导与目前除草剂标签中无人机飞防除草参数空缺的矛盾,需要尽快得到解决。此外,无人机喷施除草剂雾滴飘移风险也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如使用不当的情况下,植保无人飞机喷施玉米田除草剂易造成邻近马铃薯药害。基于此,袁会珠老师团队进行了大量无人机飞防施药雾滴飘移风险研究,并提出“一加两提”的飞防施药技术。
未来,除草剂飞防应用方面还需加强除草剂飞防技术研究示范,如飞防助剂+除草剂、腐植酸肥+除草剂、1公斤/亩飞防除草剂颗粒剂研发、除草剂飞防呲溜法(暂定名)研发、除草剂飞防洒滴法研发、AI用于除草剂飞防方案制定等。
袁会珠老师表示,农业无人机飞防除草应用已是势不可挡,唯有拥抱。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沈国辉作“近几年我国水稻田杂草防除面临的难题及解决方案”报告
水稻是我国也是世界的主要粮食作物,全球种植面积约1.6亿公顷,成为植保产品重大的用武之地。目前,水稻用农药市场约占全球作物用农药市场的10%,除草剂占据首位。其中,氰氟草酯、五氟磺草胺在全球被广泛使用。
近年来,由于杂草的危害,直播稻的面积在减少。稻田杂草危害为什么如此猖獗?水稻田杂草种类繁多,加之除草剂的长期、大量使用,杂草群落演替、抗性/多抗性杂草蔓延,尤其是稗属杂草、千金子的抗性发展日趋严重,成为困扰稻农、影响水稻生长的重要因素。总之,杂草已经成为当前水稻植保的主要矛盾。
如何科学、绿色防控水稻田杂草?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沈国辉表示,要牢固树立“三要三不要”防控理念,一要坚持综合防控,不要过度依赖化学除草剂。二要坚持早期防控,不要过度依赖茎叶处理剂。三要坚持减量防控,不要过度依赖提高用药量。
沈老师强调,杂草一定要早期防控。此外,封闭除草是目前最有效最经济的除草方式,没有之一;还要始终坚持“土壤处理为主、茎叶处理为辅”的原则;目前登记在水稻田使用的除草剂很多,对于化学药剂如何选择和使用,沈老师也给出有针对性的技术方案。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高兴祥研究员作“小麦田杂草防除现状及解决方案”报告
小麦是我国的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小麦的种植过程中,杂草危害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每年因草害引起的小麦减产高达400万吨。
近年来,由于轻简化麦田栽培技术推广、机械跨区作业携带以及种子携带传播等、除草剂不合理使用或过度依赖除草剂、缺乏科学精准防控技术等原因,导致小麦田杂草种群结构日趋复杂,恶性杂草发生密度逐年增加,抗药性水平持续上升,对我国夏粮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小麦田杂草群落发展现状:杂草发生密度或危害度在提高;杂草群落明显演替,由阔叶杂草为主,演替为禾本科杂草与阔叶杂草混合发生;恶性杂草(节节麦、雀麦、猪殃殃、婆婆纳、多花黑麦草、大穗看麦娘等)发生区域持续扩大;杂草抗性发展越来越快、越来越严重。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高兴祥研究员表示,小麦种植新形势下,明确杂草群落发展趋势、紧抓除草剂发展方向,识杂草,选好药,用好药愈发关键。目前登记用于小麦田的化学药剂也很多,高老师对于药剂的选择和使用也给出了指导意见。
经过多年研究实践,高兴祥研究员提出小麦田杂草科学精准防控技术:两个监测是基础,防控要早草要小,分清杂草选对药,农艺化学要合作,封闭茎叶相结合,专业技术多培训,精准技术贯始终。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刘小民研究员作“近几年我国玉米田杂草防除面临的难题及解决方案”报告
玉米,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玉米田杂草的防除也备受关注。而玉米田杂草因地域、播种季节和轮作方式的不同,采用的化除策略和除草剂品种有一定差异。
杂草,已成为制约玉米单产提升的关键生物胁迫因子。据《中国杂草志》中记载的田园杂草种类为1454种,玉米田有100多种。其中多年生杂草传播加速,防治越加困难。
化学除草是当前玉米田杂草防除的主要方式。根据中国农药信息网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玉米田登记的除草剂2234个,单剂1137个、混剂1097个。登记数量最多的剂型主要有可分散油悬浮剂893个、乳油359个、悬乳剂246个、水分散粒剂 115个、可湿性粉剂115个,除了一些经常使用的老品种外,一些次新品种也不断得到推广应用。针对玉米田杂草防控,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刘小民研究员给出解决方案:一是加强杂草发生危害的监测,二是研发新型除草剂及混剂,三是推广科学的施药技术。
刘小民研究员还指出,玉米药害现象普遍,且有加重趋势。除草剂创新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使用技术落后,生产上只能通过提高使用剂量来保证药效,进一步加重了作物药害。
目前玉米田对草甘膦产生抗性的常见杂草有:长芒苋、牛筋草、田旋花、刺儿菜、鸭跖草、马齿苋、问荆等。对于转基因玉米田抗性杂草治理,刘小民研究员表示,一是培育和推广耐受作用机理不同的多种除草剂的多基因聚合转基因作物品种,每隔4~5 年,轮换使用作用机理不同的目标除草剂,减低除草剂选择压。二是对单基因耐除草剂作物品种,每隔4~5年,轮换种植另一类耐不同作用机理除草剂的转化体,配套相应的目标除草剂,进行可持续杂草防控。
未来或许可通过纳米除草剂、RNAi技术、AI智能机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来帮助玉米田杂草的防控。同时,他建议发展化学除草替代技术,因地制宜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黄兆峰研究员作“大豆田杂草防控难题及解决方案”报告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油作物,年种植面积约1.5亿亩,总产量约2000万吨,进口量高达近亿吨,自给率不足18%,对外依存度畸高严重影响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我国大豆产能不足除耕地面积有限之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大豆单产比低,严重小于世界平均水平,2024年我国大豆平均亩产133.3kg(美国230kg)。提高我国大豆单产和自给率事关国家粮油安全。
大豆生产过程中,病虫草害是制约大豆单产提升的重要因素,其中,杂草危害已经越来越上升为主要影响因素。传统的人工除草费工费力,而除草剂的应用推进了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黄兆峰研究员介绍,目前我国登记用于大豆的除草剂有1430个,涉及53种有效成分。单剂有1135个,登记数量排在前10位的有效成分是精喹禾灵、氟磺胺草醚、乙草胺、烯草酮、高效氟吡甲禾灵、灭草松、异噁草松、咪唑乙烟酸、乙羧氟草醚和噻吩磺隆,占单剂总数约80%;复配剂有295个。登记数量排在前10位的有效成分组合依次是松·喹·氟磺胺、精喹·氟磺胺、氟醚·灭草松、乙·嗪·滴辛酯、嗪酮·乙草胺、氟·松·烯草酮、氟胺·烯禾啶、异松·乙草胺、灭·喹·氟磺胺和扑·乙,占复配剂总数约60%。
杂草的有效治理是保障大豆单产提升的重要途径。针对大豆田难治杂草种群上升、杂草抗性频发、药害突出等问题,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农田杂草监测与防控创新团队通过检测恶性杂草种群动态、检测监测杂草抗性水平,筛选高效低风险除草剂及配方,明确最佳用药时期,研发、集成了大豆田杂草精准防控技术,并在大豆田杂草抗药性新机制、大豆田杂草抗药性监测预警、大豆田抗药性杂草治理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为大豆的杂草防控、大豆的丰产带来了保障。
专业律师给出除草剂电商用药指导
山东通德律师事务所李德均律师作“除草剂电商用药指导义务履行风险与防范”报告
电商平台销售除草剂好处很多,比如价格透明,选择多样;购买便捷,送货上门;信息全面,渠道丰富等。但同时电商平台销售除草剂也存在相关问题和挑战:一是用药指导服务不足。 一些平台缺乏专业的农技人员,难以提供准确的用药指导。二是物流配送成本高。除草剂属于危险化学品,对物流配送有特殊要求,成本较高。三是监管体系有待完善。除草剂电商的监管体系尚不完善,存在一定的监管漏洞。
其中,用药指导不当可能导致环境污染问题,销售者可能面临刑事责任追究和环境损害赔偿责任。如果因销售者提供的用药指导不当(与标签和说明书不一致),导致消费者使用农药后出现药害、药效不足、减产等问题,销售者可能面临法律纠纷和赔偿责任。
针对除草剂电商用药指导风险,山东通德律师事务所律师建议采取如下防范措施:一是加强产品审核。建立严格的产品审核机制,选择信誉良好的供应商,并对产品标签和说明书进行仔细审核。二是提升专业能力。聘请专业农技人员或与第三方农技服务机构合作,为消费者提供专业的用药指导。三是完善销售过程。建立完善的销售记录制度,记录消费者购买农药的品种、数量、用途等信息,以便追溯责任。尤其注意线上聊天的精准性、合法性。四是加强风险提示。在销售农药时,在产品详情页面向消费者明确告知农药的使用风险,通过聊天或平台推送消息等方式提供安全用药指导,绝不能夸大宣传。
除草剂行业在技术创新、政策规范和全球化竞争的多重驱动下,正迈向高效、绿色的新阶段。第五届除草剂发展与应用交流会的成功举办,为行业搭建了信息
沟通的桥梁,促进了除草剂领域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与会代表纷纷表示,此次会议收获颇丰,对今后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届交流会的召开,共同在研发投入、环保合规及国际合作中持续发力,为除草剂产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有奖问答环节颁奖仪式
本次会议每场报告依然安排了答疑环节,现场互动氛围热烈
作者为《农药市场信息》传媒纸媒部负责人
本期编辑:程贝贝
本期审核:顾倩倩
本期监制:顾旭东
◆茚虫威原药等证件资源转让,另有西南某中型农药制剂企业寻求投融资并购整合.....
◆业绩狂飙!新和成2024年净利润预估60亿!
◆经营超过农药质量保证期及标签不符合规定的农药!涉事企业被吊销农药经营许可证!
◆事关农药产品登记!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发布重要通知
◆净利润超3亿,IPO通过注册!
免责声明
农信传媒法律顾问:李德均律师
想你所想
七 星
级
服
务
来源:农药市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