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在中国深圳,2021年,一位65岁的老年男性被确诊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的案例,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这位患者的经历不仅是个体的健康悲剧,更揭示了当前老年人群面临的艾滋病风险及防控盲区。
老年人群艾滋病感染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近年来我国50岁以上人群新报告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例比例逐年上升,从2010年的14.3%升至2020年的43.7%,增幅显著。
张先生的感染经历这位65岁的深圳男子,姓张,退休前是一家国企的中层管理人员。张先生在妻子去世后独居,子女工作繁忙,很少回家探望。生活孤独的他开始频繁出入一些娱乐场所,寻求心理慰藉。
张先生起初出现了持续低烧、体重减轻、盗汗等症状,他以为是普通感冒或年龄增长导致的健康问题,仅在社区医院简单就诊并服用感冒药。
症状持续加重后,张先生才到三甲医院就诊,经过全面检查,确诊为HIV感染,且已发展为艾滋病。
追踪感染源头发现,张先生在妻子去世后曾有多次高危性行为,且从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他坦言自己根本没想过"老年人也会感染艾滋病",认为这是年轻人的疾病,严重忽视了自身防护。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主任李太生教授指出:"老年人HIV感染后,疾病进展速度往往快于年轻人,免疫功能恢复也较慢,并发症风险更高。"
这主要因为老年人本身免疫系统功能已有所下降,加上其他基础疾病的影响,使病情复杂化。
中国艾滋病临床治疗专家组组长张福杰教授在《中国艾滋病老年患者治疗进展》一文中指出,老年艾滋病患者的治疗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疾病诊断常被延误:老年人出现相关症状时,医生和患者本人往往首先考虑其他老年常见疾病,而非HIV感染
2. 共病管理复杂:老年患者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药物相互作用风险增加
3. 免疫重建能力弱:即使接受规范抗病毒治疗,免疫功能恢复程度也不如年轻患者
艾滋病的基本知识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这种病毒会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CD4+T淋巴细胞,导致免疫功能持续下降,最终使患者易感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
1. 性传播:包括异性间和同性间的不安全性行为
2. 血液传播:如共用注射器、使用未经检测的血液制品等
3. 母婴传播:指HIV阳性母亲在妊娠、分娩或哺乳过程中将病毒传染给婴儿
中国疾控中心艾防中心韩孟杰主任研究员强调:"目前医学界明确的是,HIV不会通过握手、拥抱、共用餐具、蚊虫叮咬等日常接触方式传播。"
正确认识传播途径,有助于消除社会歧视,同时做好个人防护。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科刘晓宇主任分析,老年人群HIV感染呈上升趋势,主要源于以下因素:
生理因素:女性绝经后阴道壁变薄,易出现微小损伤;男性前列腺增生可能导致尿道感染,都增加了感染风险。
心理因素:失去配偶后的寂寞感,加上现代社会对老年人性需求认识不足,使部分老年人可能通过不安全途径寻求慰藉。
知识缺乏:2023年中国疾控中心一项涉及1200名60岁以上老人的调查显示,仅23.7%的受访老人能正确识别全部HIV传播途径,而认为"老年人不会感染艾滋病"的错误观念普遍存在。
预防意识薄弱:同一调查显示,超过85%的老年受访者从未主动使用过安全套进行防护,其中不少人认为安全套"只是避孕工具"。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王福生教授提醒,老年HIV感染者的早期症状常被误认为是其他老年疾病或正常衰老现象:
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
反复低烧或夜间盗汗
持续性腹泻
皮肤出现不明原因的紫癜或皮疹
口腔反复出现鹅口疮
"老年人出现上述症状,特别是有高危行为史的老年人,应考虑进行HIV筛查,以便及早发现、及早治疗。"王教授在《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版)》编写工作中特别强调。
张先生确诊后,立即开始了抗病毒治疗。目前艾滋病治疗采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通常需要联合使用3种以上抗HIV药物。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杨子峰教授指出:"虽然艾滋病目前无法彻底治愈,但规范治疗可使病毒得到有效控制,患者可以维持较长时间的正常生活质量。"
老年艾滋病患者的治疗要点:
1. 早发现、早治疗:老年患者免疫系统恢复能力有限,越早开始治疗,预后越好
2. 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老年患者代谢功能下降,药物不良反应风险增加
3. 综合管理共存疾病:注意抗HIV药物与其他慢性病用药的相互作用
4. 关注心理健康:提供心理支持,减轻疾病带来的心理负担
预防措施与建议针对老年人群艾滋病预防,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健康教育:社区、养老机构应定期组织老年人参加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消除"老年人不会感染艾滋病"的错误认识。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任何年龄段人群在发生性行为时都应采取安全措施,特别是高龄丧偶者重建情感关系时。
定期检测:有高危行为的老年人应定期进行HIV抗体检测,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社会支持网络建设: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减少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医务人员警惕性提高:对老年人不明原因的发热、消瘦等症状,医生应考虑HIV感染可能,必要时建议进行筛查。
面对艾滋病,科学防治、不歧视、早检测、早治疗是关键。希望每位读者都能从张先生的经历中汲取教训,关爱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艾滋病防治进展报告》. 2022.
2. 张福杰等. 《中国艾滋病老年患者治疗进展》.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21, 39(5): 257-261.
3.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 《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版)》.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21, 39(12): 705-754.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人初无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