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永亮:五一种畜场开拓者的丰碑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4 21:02 4

摘要:历史长河滔滔,总有一些故事,闪耀着至善至美的光辉,穿透岁月的重重帷幕,深深震撼我们的心灵。五一种畜场,这颗镶嵌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东南部的璀璨明珠,从往昔的荒芜之地蜕变成为如今的繁荣家园,其历程堪称一部由无数热血开拓者用青春、汗水与不屈灵魂共同谱写的壮丽史

五一种畜场开拓者的丰碑

文/乔永亮|图/谢黎明

历史长河滔滔,总有一些故事,闪耀着至善至美的光辉,穿透岁月的重重帷幕,深深震撼我们的心灵。五一种畜场,这颗镶嵌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东南部的璀璨明珠,从往昔的荒芜之地蜕变成为如今的繁荣家园,其历程堪称一部由无数热血开拓者用青春、汗水与不屈灵魂共同谱写的壮丽史诗,更是一曲值得我们永远深情歌颂的激昂赞歌。

一、时代召唤,奔赴荒原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国家急切需要发展农牧业、建设边疆,为未来的繁荣奠定基石。1953年5月1日,这个被永远铭刻在五一种畜场发展史上的特殊日子,内蒙古五一种畜场应时代之需,在内蒙古商业部种畜场管理处的统辖下应运而生,承载着国家的殷切期望与民族的伟大梦想,就此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征程。

时代的号角一经吹响,来自全国各地7个民族20余个省(区),107个县(市)的有志青年,满怀着热忱与抱负,积极响应这一伟大召唤。转业军人身姿笔挺,步伐坚定有力,带着部队里锤炼出的坚毅与纪律;知识分子眼眸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怀揣着知识的力量,为这片荒原的未来精心谋划,描绘着美好的蓝图;能工巧匠们凭借着精湛绝伦的技艺,双手仿佛被赋予了神奇魔力,准备为建设新家园添砖加瓦。他们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告别了熟悉的家乡和亲人温暖的怀抱,毅然决然地背上行囊,奔赴这片位于金帘川草原闪电河畔的希望之地。尽管彼此素不相识,口音南腔北调,但他们心中都燃烧着同一个炽热的梦想——建设一个美丽富饶的新家园,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随后的悠悠岁月里,五一种畜场的归属虽历经多次变迁:1956年归属察哈尔盟农牧部,1960年改称正蓝旗五一牧场,1965年4月收归盟直属,复名锡盟五一种畜场,划归内蒙古畜牧局;1969年下划正蓝旗管理,1977年4月上划内蒙古畜牧厅直属,由内蒙古农牧渔业厅管辖;1998年4月,划归锡盟行署,移交正蓝旗实施属地管理。然而,无论经历多少风雨变幻,开拓者们建设家园的热情从未减退,他们始终如一地坚守在这片土地上,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深情诠释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忠诚。

二、初临草原,无畏困境

开拓者们初临这片土地,眼前的景象宛如一幅绝美的画卷,壮美而又充满未知的挑战。五一种畜场总面积达96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70万亩。闪电河蜿蜒曲折地流过,似一条灵动的银色丝带,河水潺潺流淌,诉说着这片土地古老而神秘的过往;瓦达河沉稳相伴,共同滋养着这片广袤且肥沃的大地,孕育着生机与希望。落马湖宛如一颗巨大的翡翠,镶嵌在草原的温暖怀抱中,湖面平静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和远处的大敖包山。大敖包山静静矗立在牧场中部,漫山遍野的野山杏树在春日里繁花似锦,那粉嫩娇艳的花朵,如同天边的绚丽云霞,为这片粗犷豪迈的草原增添了一抹温柔迷人的色彩。这里不仅分布着沙柳、山榆、山杨、白桦等多样的植物,更是2000多种野生动物的温馨家园,还有330余种野生药用植物,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态系统,宛如大自然精心雕琢的珍贵宝藏。

然而,美丽的背后,隐藏着重重艰难险阻。草原的气候变幻莫测,白天,烈日高悬,炽热的阳光炙烤着大地,仿佛要将一切都融化;夜晚,却寒风凛冽,刺骨的寒冷让人难以入眠。没有遮风挡雨的房屋,他们就用简陋的帐篷勉强栖身,狂风时常呼啸而过,将帐篷吹得摇摇欲坠,仿佛随时都会被这狂风无情地卷走。面对建设材料的极度匮乏,开拓者们把坚定的目光投向了明德庙北部的石头山,那里将是他们建设家园的希望之源。

三、艰苦创业,铸就根基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五一种畜场开启了艰苦卓绝的建设征程。开拓者们深知,每一分经费都来之不易,那是国家和人民沉甸甸的期望,所以他们精打细算,勤俭建场,立志要用最少的资源,创造出最大的价值。

建房所需石材取自明德庙北的石头山。开拓者们背负简陋工具,徒步前往。山上的石头坚硬无比,深深扎根于山体,仿佛在考验着他们的意志。开拓者们抡起沉重的铁锤,一下又一下地砸向石头,每一下都用尽全身力气。铁锤与石头碰撞,溅起的火花照亮了他们坚毅的脸庞,那是对困难的无畏,对梦想的执着。手臂酸痛难忍,汗水湿透了衣衫,滴落在脚下的土地,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有的开拓者不小心被飞起的石屑划伤了脸颊,鲜血直流,但他们只是简单地擦拭一下,便又立刻投入到工作中。

开采下来的石块还需进行精细加工和修整,使其符合建筑要求。没有先进工具,他们就用简陋的凿子和锤子,一点一点地雕琢。粗糙的工具磨破了他们的双手,鲜血染红了工具,但他们依然没有丝毫退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赋予了这些石头新的生命,让它们成为建设家园的坚实基石。

将采好的石头从山上运下来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没有运输工具,他们就用自己的肩膀扛、用双手抬。几个人一组,喊着响亮的号子,一步一步地将石头搬运下山。遇到陡峭的山坡,石头随时可能滑落,他们只能小心翼翼,全神贯注,稍有不慎就会受伤。除了这些开拓者们的努力,工程队也加入到建设中来,他们带来了更专业的技术和经验,与开拓者们并肩作战。

农牧工利用五花犁垦荒,面对广袤且杂草丛生、树根盘绕的土地,他们毫不退缩。天刚蒙蒙亮,就已在田地里劳作,随着五花犁的翻动,沉睡的土地被一点点唤醒,黑色的泥土散发着质朴的气息。日复一日,他们在这片土地上重复着开垦的动作,双手磨出血泡,血泡破裂后结成厚茧,粗糙干裂的双手满是岁月与艰辛的印记,但他们的眼神愈发坚定,因为他们深知,唯有开垦出这片土地,播下希望的种子,未来才会有丰收的可能,才能收获未来的幸福繁荣。

四、科研突破,培育良种

在培育家畜种畜的关键征程中,国家为推动畜牧业迈向新高度,将目光投向国外发达国家,精心挑选并引进优质种公畜,与本地的蒙古马、牛、羊母畜开展杂交培育。五一种畜场的畜牧师们成为这场科研攻坚战的核心力量。他们怀揣着对畜牧事业的无限热忱与专业知识,肩负起探索家畜培育新路径的重任。

从引进种公畜的那一刻起,畜牧师们便全身心投入其中。他们深入研究国外种公畜与本地母畜的基因特性,反复比对、分析,详细记录每一次配种的情况,建立起完整且细致的家畜畜牧谱系,为后续的培育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面对杂交后代性状不稳定这一棘手难题,畜牧师们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不断调整配种策略,尝试不同的技术手段。

为了优化内蒙古细毛羊的培育,畜牧师们不辞辛劳,奔赴上海和新疆开展试验。在上海,他们借助当地先进的科研设备和技术,对细毛羊的羊毛品质进行深入研究;在新疆,他们结合当地相似的草原环境,观察细毛羊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生长适应性。无数次,希望在失败的阴影中熄灭,可他们心中的信念之火从未黯淡。他们不断调整配种方案,尝试不同的组合,记录下每一组数据。饲料研究的道路同样布满荆棘,不同生长阶段的家畜对营养需求各异,他们便一次次地调配、试验,观察家畜食用后的反应。

兽医师们同样功不可没,他们是家畜健康的忠诚守护者。在培育过程中,当杂交家畜面临疾病威胁时,兽医师们迅速响应。凭借精湛的医术,准确诊断病情,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他们时刻关注家畜的健康状况,定期进行检查,提前做好疫病防控工作,为畜牧师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健康保障,确保每一头参与培育的家畜都能在良好的身体状态下进行繁殖与生长。

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无数次的实践,他们终于成功培育出内蒙古细毛羊、草原红牛、锡林郭勒马三大优良家畜品种。这些新品种集合了国外优质种公畜和本地母畜的优势,不仅完美适应了本地的气候与环境,产肉、产奶、产毛性能也大幅提升,为全国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种源保障。

五、多元发展,繁荣兴盛

开拓者们深知人才对于种畜场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即便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仍优先建设了简陋的教室。他们依照上级教育部门的教程,积极开办中小学。没有桌椅,就用木板和石块简单拼凑;没有教具,老师们就自己动手制作。这些风华正茂的开拓者,有的拿起书本兼任教师,将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孩子们;有的四处奔走,为学校的建设和教学资源的筹备而忙碌,为培育种畜场需要的各类建设人才,为这片土地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实现牧场的全面发展,他们积极拓展多元产业。最初组建的羊队、牛队、马队、小农队等,经过不断发展整合,逐渐形成了八个分场和若干个牧业小组,成为推动牧场农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开办加工厂,从设备的安装调试到生产流程的摸索,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组建修配厂,面对各种复杂的机械故障,能工巧匠们绞尽脑汁,反复拆解组装,只为保障生产工具和设备的正常运行;成立大车队,在崎岖的道路上奔波,运输物资,常常面临着恶劣天气和道路艰险的考验;成立林水队,植树造林,修建五一水库,在风沙中植树,在烈日下挖渠,为农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工程队也在各项建设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多年来,五一种畜场人才辈出,涌现出两名全国劳动模范,十二名受省部级奖励的知识分子,还有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者。此外,有四十多名先进工作者受到盟、旗、场的奖励。从牧场走出的中高级知识分子、科处级干部共228人。五一牧场在农牧业发展、文化建设等多方面成果显著,不完全统计,至少有数十项来自国家部委、自治区和盟的奖励,彰显了其在各领域的突出贡献。

随着时代的发展,五一种畜场在教育、文化与旅游等领域不断探索创新,实现了多元发展与文化繁荣。诗词协会的成立,让牧场诗人和文学爱好者们有了汇聚之所,他们用文字记录着牧场的变迁、生活的感悟,以及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正蓝旗草原艺术公社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和文化爱好者,与多个艺术院校和艺术协会签订采风写生创作基地协议,艺术与草原文化相互交融,催生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农牧业资源,五一种畜场大力发展旅游业。影视城的建成,吸引了众多影视剧组前来取景拍摄,声名远扬。游客们可以漫步在广袤的草原上,感受微风拂面的惬意,欣赏蓝天白云下的成群牛羊,体验原汁原味的草原生活;参观现代化的养殖基地,了解先进的养殖技术和家畜种畜的培育过程,感受农牧业与科技的完美结合;走进艺术公社,与艺术家们交流互动,欣赏精美的艺术作品,领略艺术的魅力;在元上都博物馆,穿越历史的长河,领略岁月的沉淀;在影视城,体验影视拍摄的奇妙世界。春日里,大敖包山的杏花盛开,游客们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那淡淡的花香,弥漫在空气中,让人陶醉不已。

为了给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五一种畜场配套建设了一系列完善的旅游设施,舒适的民宿、特色的餐厅、便捷的交通一应俱全。同时,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民俗节庆,如草原那达慕大会、民俗文化节等,让游客深入体验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为牧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促进了当地就业,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协同发展,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六、精神传承,砥砺前行

新一代牧场人传承着开拓者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奋勇前行。他们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和养殖技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自2011年起将全场76万亩草场纳入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范围,种植黄柳,围封保护红柳,管护公益林、人工林,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让这片草原始终保持着绿水青山的美丽容颜,为构筑京津生态屏障作出贡献。

在文化传承方面,加强对牧场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传承,将开拓者的精神融入到新一代的教育和生活中,让牧场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他们用自己的行动,续写着这片土地的辉煌篇章,让开拓者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五一种畜场的开拓史,是一部用汗水和热血铸就的奋斗传奇,是一曲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的激昂赞歌。开拓者们用他们的智慧、勇气和毅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们的精神,如同一座丰碑,永远矗立在这片草原上,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拼搏,让这股精神力量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传承、熠熠生辉。让我们向这些伟大的开拓者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他们的功绩,将永载史册,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来源:豆豆推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