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评价分析中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制作方法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5 00:01 2

摘要:在环境评价中,土地利用现状图是重要的基础图件,用于分析项目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格局及其生态环境特征。以下是制作土地利用现状图的详细步骤和方法:

在环境评价中,土地利用现状图是重要的基础图件,用于分析项目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格局及其生态环境特征。以下是制作土地利用现状图的详细步骤和方法:

一、前期准备工作

确定制图范围和比例尺

根据评价范围确定制图区域边界

常用比例尺:1:5000(小范围)、1:10000(中等范围)、1:50000(大范围)

收集基础资料

遥感影像数据(如Landsat、Sentinel、高分系列等)

地形图、行政区划图等基础地理数据

历史土地利用数据(如有)

实地调查资料(照片、GPS样点等)

二、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建立

选择分类标准

国家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17)

常用二级分类体系(8个一级类,46个二级类)

确定分类方案

根据评价需求调整分类级别

示例分类:

1 耕地 → 11水田,12旱地 2 园地 → 21果园,22茶园... 3 林地 → 31有林地,32灌木林... 4 草地 5 建设用地 → 51城镇用地,52农村居民点... 6 水域 7 未利用地


三、遥感解译与制图

遥感影像处理

辐射校正、大气校正

影像融合(提高分辨率)

影像裁剪(按评价范围)

解译方法选择

建立解译标志库

基于GIS软件手动勾绘

监督分类(最大似然法、支持向量机等)

非监督分类(ISODATA、K-means等)

计算机自动分类(适用于大范围)

人工目视解译(精度高,适用于重点区域)

解译流程

波段组合选择(如543组合适用于植被识别)

初步分类

精度验证(混淆矩阵,Kappa系数>0.7)

分类后处理(聚类、过滤、小图斑合并)

四、实地核查与验证

野外调查

布设验证样点(均匀分布,每类≥30个)

使用GPS设备记录样点坐标和实际地类

拍摄典型地类照片

精度评价

制作混淆矩阵

计算总体精度、Kappa系数

修正解译错误(误差>15%需重新解译)

五、图件制作与输出

地图整饰

添加图例(按分类系统着色)

比例尺、指北针

图名、制图单位、日期等信息

坐标网格(采用国家2000坐标系)

专题内容

土地利用类型分布

主要地类面积统计表

重要生态敏感区标注(如基本农田、保护区等)

输出格式

矢量格式(.shp,便于GIS分析)

图片格式(.tif/.jpg,300dpi以上)

PDF格式(用于报告附图)

六、常用软件工具

遥感处理

ENVI(专业遥感解译)

ERDAS Imagine


GIS

ArcGIS(制图与分析)

QGIS(开源替代)

SuperMap(国产软件)

辅助工具

Global Mapper(数据转换)

Photoshop(后期美化)

七、注意事项

确保分类系统与后续评价模型兼容

注意时相一致性(最好使用同一季节影像)

城市地区需区分建设用地亚类(工业、居住、商业等)

保留数据处理中间成果以备核查

标注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满足可追溯性)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制作出符合环境评价要求的专业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后续的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影响预测和评价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土地利用现状图》共享方法如下:

(1)人员,限定为关注小编的用户。

(2)各类项目(包括各类科研项目)申请本数据扔享受免费政策,但需向本号捐赠一定数量的硬盘才能获取。

(3)捐赠硬盘可免留言获取数据。


来源:地理遥感生态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