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18日晚间,小米集团公布了2024年全年业绩公告,其中与专利许可费有关的项目也进行了列支。其中“已售存货成本及许可费”2024年是267亿元,相较于2023年这一项目的192.8亿元,大幅上涨了约74亿元。
2025年3月18日晚间,小米集团公布了2024年全年业绩公告,其中与专利许可费有关的项目也进行了列支。其中“已售存货成本及许可费”2024年是267亿元,相较于2023年这一项目的192.8亿元,大幅上涨了约74亿元。
2024年年报
显然,“已售存货成本及许可费”上百亿元的列支并不是小米对外支付专利许可费的真实量级,因为夹杂了“已售存货成本”这个选项,使得公众和投资者对于小米到底真实对外支付了多少专利许可费是茫然的,但是专利费显然还达不到上百亿的规模。
但是留给公众的疑问会是,在这个项目相较去年上涨了74亿元的增幅中,到底专利费支出有没有增长,增长幅度到底是多少?
如果了解小米历年年报的对这一部分的发展历史,或许就能更清晰的定位小米所要支付专利许可费的量级和大致区间。
因为自2021年起,小米就不再单独列支“许可费”项目,而是将“许可费”与“已售存货成本”两项合并计算。
因此,回顾小米2018-2020年的真实“许可费”支出,对于估测小米2024年的许可费支出也有借鉴意义。
根据小米公司年报显示:
2018年年报中,小米给出的“许可费”约是42.6亿元(人民币,下同),这比2017年的34.5亿元多出了约8亿元。而“已售存货成本”2018年为138.2亿元,相较于2018年的89.5亿元增长了约49亿元。
2018年年报
2019年年报中,小米给出的“许可费”约是50.4亿元,这比2018年的42.6亿元多出了约8亿元。而“已售存货成本”2019年为157.9亿元,相较于2018年的138.2亿元增长了约20亿元。
2019年年报
同样,2020年年报中,小米给出的“许可费”约是66.9亿元,这比2019年的50.4亿元多出了约16.5亿元。而“已售存货成本”2020年为185.8亿元,相较于2019年的157.9亿元增长了约28亿元。
2020年年报
由此可以看到,小米的许可费在2017-2020年之间,前两年每年增长8亿元,到了2020年直接增长了16亿元,总体是增长的。
但是“已售存货成本”虽然也是增长的,但是总最初的增长49亿元,到20亿元和28亿元,增长是极为不规律的,因此这个项目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能够对小米后来合并这两个项目之后,“隐藏”真实专利许可费支出的。
所以,以下再来连续看一下小米2021-2023年年报中披露的两者合并后的数值:
2021年是251.5亿元。
2021年年报
2022年是208.1亿元。
2022年年报
2023年是192.8亿元。
2023年年报
对于小米2017年之前的许可费数据,英国知识产权媒体IAM曾有一篇报道介绍了小米在2015-2017年之间许可费超过10亿美元的情况。其中列出了小米2015年支付了2.52亿美元,2016年支付2.93亿美元。到了2017年就是5.33亿美元,这与小米财报中披露的2017年34.5亿元的许可费支出大体相当。
所以基本可以确定的是,2017年开始比2016年出现大幅增长,主要是小米那时与一些主要权利人如Via、诺基亚等签署了许可协议。
因此可以确定的是,随着小米近年来逐渐签署越来越多的专利许可协议,小米对外支出的年度许可费应该是要大于2020年最后一次明确公布的66.9亿元的,也就相当于小米目前每年要支付至少约10亿美元的专利许可费,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支付给了海外专利权人。
小米最近两年主要诉讼的包括日本松下等,该案件在2024年底双方达成和解,曾有海外SEP专家Eric Stasik专门发表了一篇计算小米和松下之间可能的许可费情况的博客,其中就曾预测松下可能向小米的要价是0.5美元/部手机,这要按照小米从2011年到2024年期间销售了11.5亿部智能手机来计算,可能就要有数亿美元的许可费。
当然,显然这一估算并非是双方最后的实际成交价格。不过按照最少来测算,小米估计每年向松下支付的许可费可能也要有千万美元的级别,加上过往未缴的部分,小米仅在去年针对松下一家支付的专利费就是一个不菲的数目。
如果再加上过去两年小米和华为达成了许可协议,按照华为的SEP专利数量位居第一来看,以及华为报价的2.5美元/部手机来看,即使与小米数万件专利中的一部分专利进行交叉许可或抵消,小米可能也要给华为付出至少千万级别以上的许可费支出。
因此,小米的专利许可费近年来增长,是必然的。
一般来看的话题,专利许可费用占小米营收的2-3%左右属于合理区间,如果按照IAM对2015-2017年的数据估测是4%的,就相对较高了。
因此,如果按照小米2024年全年总营收3659亿元来计算的话,按照2%就是73亿元,按照3%就是110亿元,按照4%就是146亿元。
来源:企业专利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