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艺大师 | 薛生金:漆艺匠心传续千年文脉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3 00:29 4

摘要:暮春时节,在平遥古城娃留村的一处静谧院落里,八旬老人薛生金俯身漆案,手持发簪般纤细的画笔,在漆胎上勾勒出牡丹花瓣的层层褶皱。漆液在晨光中泛着温润光泽,空气中浮动着大漆特有的醇厚气息,这一刻,时光仿佛倒流至1953年——当16岁的少年第一次触摸到温热的漆液,命运

暮春时节,在平遥古城娃留村的一处静谧院落里,八旬老人薛生金俯身漆案,手持发簪般纤细的画笔,在漆胎上勾勒出牡丹花瓣的层层褶皱。漆液在晨光中泛着温润光泽,空气中浮动着大漆特有的醇厚气息,这一刻,时光仿佛倒流至1953年——当16岁的少年第一次触摸到温热的漆液,命运的齿轮便与这门千年技艺紧紧咬合。

走进薛氏漆艺工作室,漆艺元素无处不在:漆画挂历、漆木家具、漆艺茶具……但最引人注目的,是书案上那本密密麻麻的笔记,记录着他构思中的“中华漆艺基因库”——将散落民间的漆艺技法系统归档。

20世纪50年代的平遥推光漆器厂,是这座晋商古城最后的漆艺堡垒。彼时行业凋零、匠人星散,仅有几位老师傅守着几方漆案。1958年,少年薛生金拜入漆艺大师乔泉玉门下,面对的不仅是技艺的空白,更是整个行业的寒冬。“学漆艺,得先学会‘熬’”——师父的告诫在他耳边回响60年。寒冬腊月里,他用冻裂的双手一遍遍推光漆面;酷暑时节,漆疮爬满双臂,他裹着纱布继续描金;为掌握“三金三彩”绝技,他连续3年睡在漆坊,夜半起身观察漆液凝结状态。

“大漆是有生命的。”轻抚着南宋漆碗的残片,老人眼神温柔,“它教我们懂得等待,学会包容。漆面划痕可以修复,漆层剥落能够补缀,这种‘重生’的智慧,不正是文明传承的真谛吗?”

“漆层堆叠要如远山含黛、近峰叠翠,须得层层递进。”薛生金手持漆刮,凝视着案头半成作品如是说。在这位八旬老匠人眼中,平遥推光漆器的制作恰似绘制立体山水——木胎作骨,灰胎筑基,漆工赋形,画工传神,镶嵌点睛,五道主工序环环相扣,每个环节又暗藏玄机。从选料阴干到推光出彩,三十余道工序构成精密的手工体系,每一步都凝结着千年漆艺的智慧密码。彩绘工序对匠人的技艺要求堪称苛刻。一名合格的漆画艺人需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在熟稔工笔花鸟技法的基础上,方能运用矿物颜料进行勾线填色。尤其在推光漆器的制作中,画工必须历经4年的沉淀,通过反复临摹古画、调制色漆、控制运笔力度等专项训练,才能掌握在漆层上“描金堆彩”的绝技。

薛生金正在凝神创作 ■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年近九旬,薛生金正以笔为刃与时间赛跑。这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将全部心血倾注于漆艺创作,在推光漆器的天地里耕耘不辍。他深知每一件作品都是漆艺传承的生命载体,除了悉心指导二十余位徒弟,更亲自操刀完成多件扛鼎之作。三载精雕细琢的《百猫戏春图》堪称一绝,五百余只灵猫在朱红漆底上嬉戏追逐,毛发根根分明,神态活灵活现。而创作于古稀之年的《满园芳菲》,更是将他60年人物画功底展现得淋漓尽致。画面中百位佳丽身着十二章纹华服,或执团扇踏春寻芳,或执钓竿静候涟漪,或执棋子对弈品茗,衣袂线条如吴道子笔下般行云流水,人物神态似周昉仕女般顾盼生姿。在《太行风光》的创作中,他将传统漆艺与现代审美完美融合。历时两年,用螺钿镶嵌出山峦的巍峨、以朱砂描绘出晚霞的绚烂,漆层厚度达0.3毫米,通过36道打磨工序,让每一道皴法都渗透着太行精神的雄浑气魄。这些凝结着匠人心血的作品,不仅是漆艺技法的集大成者,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情礼赞。

清末年间,平遥古城内经营推光漆器的店铺仅有14家。而到今天,相关从业人员已达5600余人。2022年,薛生金成为“中国非遗年度人物”30位提名候选人之一。“现在,平遥从事漆器工作的人基本上都是我的徒子徒孙。”薛生金自1962年起,先后培养了两百多名徒弟。其中,大徒弟梁中秀已成为继他之后的山西省第二位国家工艺美术大师。

值得欣慰的是,薛生金先生的两个儿子——薛晓东与薛晓钢毅然接过传承重担,为平遥推光漆器这一非遗技艺注入了时代活力。大儿子薛晓东毕业于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次子薛晓钢深造于太原工业大学美术系,兄弟二人自幼浸润于漆艺世家,成年后更全职投身家传技艺,在父亲亲授下系统研习传统推光技法。尤为难得的是,他们在坚守传统工艺精髓的同时,积极探索现代艺术语言,将学院派美学素养与民间工艺智慧相融合,成功突破传统漆画的表现边界,其作品多次斩获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展奖项。薛生金孙女薛梦瑶目前在高校教授美术设计课程。通过三代人的接力传承,平遥推光漆器正以创新姿态续写着这门千年技艺的当代传奇。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