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臭志》:“臭”是五味之外堂堂一味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5 05:03 3

摘要:对自身饮食的口味,国人常概述为“五味”:酸甜苦辣咸。实则在五味之外,还有其他典型的中国味道:诸如糟、醉、霉、硝,以及更小众的馊、骚、腥、膻。这些味道可能突破了许多人对美味的认知,但喜爱的人群自知其味。此外,还有一种有着“臭名”的味道——臭,其历史更为悠久、传播

对自身饮食的口味,国人常概述为“五味”:酸甜苦辣咸。实则在五味之外,还有其他典型的中国味道:诸如糟、醉、霉、硝,以及更小众的馊、骚、腥、膻。这些味道可能突破了许多人对美味的认知,但喜爱的人群自知其味。此外,还有一种有着“臭名”的味道——臭,其历史更为悠久、传播更为广阔。要云先生为此写了《食臭志》一书。

书名中的“食臭”,即“食用臭食”的简称。所谓“臭食”,指气味发臭的食物。食物在发酵的过程中,所含蛋白质被分解活化,形成多种鲜味,由于过分浓烈,显现出类似臭的气味。全世界范围内,都有食臭的习俗,西欧的臭奶酪、北欧的臭鲱鱼、日本的臭纳豆、韩国的臭鱼片等等皆是,但这些臭食多是单独存在,于食俗中仅属特例或孤例。唯独在中国,臭食可谓洋洋大观:各地都有独具自身特色的臭食,其中不乏美食精品,如浙江的宁波三臭、绍兴蒸双臭,湖南的臭豆腐,安徽的臭鳜鱼,广西的臭酸笋,贵州的臭酸,山东的臭鱼,北京的臭腐乳,东北的臭大酱,沿海地区的臭虾酱。臭食之俗不但存在于汉族之中,也存在于很多少数民族之中,如广西壮族的臭笋、云南傣族的臭豆豉、四川藏族的臭猪肉、海南黎族的鱼茶——总之是东南西北,沿海内陆,品类繁多,花样百出。由此形成了成系统的食臭文化:中国饮食中的食物之臭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天然带有臭味的可食之物,有植物,也有动物;一类是人工发酵制成的食物,这类食物涵盖范围很广——蔬菜、豆类、肉类、鱼虾、藤草、笋果,以及再加工的食材,如豆腐、豆干、千张等等。细分起来,大致可分为“鲜臭、腌臭、泡臭、腐臭、霉臭”等七个类型。一个臭味,尚能如此细分,正是中国食臭文化的精妙之处。

臭食的共同特点是“闻着臭,吃着香”。这其中涉及到臭味的转换。我们知道,中国人对味道的追求,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现象:北方人追求“香”,南方人追求“鲜”。但二者对于香和鲜的概念,理解大有不同。以鲜为例,广东人喜爱生鲜,江浙人则喜爱咸鲜、霉鲜乃至臭鲜,宁波的红膏炝蟹、绍兴的霉干菜、徽州的臭鳜鱼便是其代表。也就是说,“臭”能够与“香”和“鲜”联系起来,并演化出多种风格,喜鲜者得鲜,喜香者得香,实现由臭味向鲜味、香味的转换。闻着臭,吃着香”,是从实践得出的理智判断和终端结论。如果闻着臭,吃着还臭,是没有人会吃的。所以中国人饮食中所有臭食,入口都是香的。这就是中国人饮食中香与臭的辩证关系。这背后也有科学的解释:人的嗅觉是由两个感觉系统——嗅神经系统和鼻三叉神经系统共同参与的一种感觉,是通过长距离感受化学刺激的远感。而味觉的感受器官是分布在口腔及咽部、舌头表面的味蕾,味蕾与食物密切接触,因而是一种近感。嗅觉神经系统和味觉神经系统对食物的感知,是分而知之的,远感与近感,各有其知,并非一体。

书中将中国人的臭食习俗表现为两种形态:常食型,偶食型。常食型指历史上相当长时间里,几乎每日要出现在餐桌上的。山如宁波三臭,西灵丘臭酸菜,东北的臭大酱等,一吃就要吃半年;偶食型,均非日常饮馔,是生活之点缀,如长沙臭豆腐、安徽臭鳜鱼、徐州臭豆子、北京臭腐乳等。作者根据“常食型”和“偶食型”的分类绘制了一幅中国臭食地图:中国臭食文化的中心,是浙江甬绍地区(即宁波、绍兴)和贵州黔南地区。宁波、绍兴人家,家家都有臭卤甏,每天的饮食菜蔬,多数是臭卤甏中之物,苋秆、冬瓜、芋艿蕻、豆干,都要臭过才吃;黔南都匀、独山、荔波人家,也是家家都不止一个酸坛。盐酸、虾酸、臭酸都出自这些酸坛,一勺虾酸一锅汤,是多数黔南人的日常饮食当然,这幅中国臭食地图,是由常食型占优的中心区向偶食型区域渐变的晕染图。

考诸历史,中国人食臭食的历史可谓久远。人类早在茹毛饮血的年月,就开始接触臭食。打猎打鱼归来,如若是夏天,吃剩下的肉或鱼虾是没有保鲜手段的,腐败发臭了,舍不得丢掉,仍然要吃,竟然发现别有味道,于是吃了下去,终成一种食俗。由此可以推断,人类吃臭食,最初的动因不是别的,就是食物的贫乏。当人类告别蒙昧,进入文明,仍然延续了臭食习俗,其因何在?作者根据大量研究和田野调查发现,认为中国人臭食传统形成和传承的原因主要有三: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这些因素不是单一存在,而是交错在一起共同作用的。

作者也注意到食臭现象的古今之别:历史上,无论各地,臭食基本上都是在家庭食用,不登大雅之堂,不入酒店宴席。这种状况在近几十年也发生变化。随着家庭自制的萎缩,各地餐馆以当地臭食为招揽,出现了臭食进餐厅的风潮;借助现代信息流的发达和交通物流的便捷,很多臭食已经走出本地,向全国扩散,使接受臭食的人群急剧扩大,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状况……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了一个问题:今天的臭食,已经与贫困、节俭脱钩,而与美食、保健、怀旧甚至猎奇挂钩。这个转变,在中国几千年饮食史上前所未有,也使过去曾经让很多人不屑的臭食真正成为中华美食一大类别,五味之外堂堂一味。

编辑:郑文丰

编审:汤欣健

来源:慧哥可真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