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以91%的"非常幸福"或"相当幸福"民众比例,在全球幸福指数调查中拔得头筹,大幅领先于沙特阿拉伯、荷兰等国家。美国与日本在此项排名中表现相对落后,分别以76%和60%的得票率位列第14和第29位。
央视财经消息显示,益普索集团最新发布的《2023年度全球幸福感》调查报告引发关注。该报告由这家法国知名民调机构在近期完成。
中国以91%的"非常幸福"或"相当幸福"民众比例,在全球幸福指数调查中拔得头筹,大幅领先于沙特阿拉伯、荷兰等国家。美国与日本在此项排名中表现相对落后,分别以76%和60%的得票率位列第14和第29位。
益普索集团于2022年12月22日至2023年1月6日期间,在全球32个国家展开了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民众对家庭关系和朋友同事等人际交往普遍持积极态度,而主要的不满则集中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等领域。
总部设在巴黎的国际调研公司益普索在2022年底至2023年初,利用其全球顾问在线平台,对32个国家的22508名成年受访者展开了一项调查,调查时间跨度为2022年12月22日至2023年1月6日。
根据益普索年度幸福指数调查数据显示,中国首次登上全球最幸福国家榜首。此前,该国在该排行榜中长期保持前三的优异位次。
【网友们的反应】
该机构的调查报告发布后,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争议。大量中国网民对报告内容持怀疑态度,甚至表现出强烈不满。相关话题迅速在社交平台传播,成为热议焦点,讨论热度持续攀升。
益索普公司开展的全球调研共采集了22508份有效数据,其中中国地区样本量为1000份。由于采用在线调查方式,批评人士指出,受访者主要集中在城市白领阶层,而低收入人群和农村居民基本未被纳入调查范围。
这份"全球幸福指数调查"一经发布,立即在中国网民中引发广泛质疑。评论区充斥着诸如"谁在享受这份幸福"、"谁替我体验了幸福"等尖锐提问。显然,该调查的结论与大众的切身体验形成了强烈反差。
评论区中,一位用户质疑益索普的统计方法,询问为何中国能在福利保障领先的荷兰之前获得更高排名。另一位网友调侃道,由于荷兰已迈入高福利社会,当地居民可能失去了奋斗带来的成就感。
中国为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创造了良好的就业环境。政府不仅为年轻一代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还将60岁以上的老年人视为宝贵的劳动力资源,积极支持他们重返工作岗位。这种全民奋进的社会氛围,正是我们获得幸福的重要基础。
一位网民在文章中感叹,国人似乎成了金钱的傀儡。无论男女,生活的重心似乎都围绕着赚钱展开。他们深知,购房、购车、成家立业、抚养子女等人生大事,无一不需要巨额资金支撑。
历经数十年改革开放,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确实实现了显著提升。然而,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实施后,这些率先富裕的群体并未有效带动其他民众共同发展,反而利用其掌握的资源,不断挤压他人的生存机会。
数年前,央视记者在专访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时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提问:"您觉得自己幸福吗?"面对这个问题,莫言陷入了短暂的沉思,最终给出了"无法确定"的答复。
面对记者的一再追问,莫言坦言:"真正的幸福在于心无挂碍、身心舒畅。如今我承受着巨大压力,忧心忡忡,何谈幸福?可若直言不幸福,恐怕又会被人说成故作姿态——刚获诺奖岂能不满?"
作为中国顶尖的文学大师,莫言的版税收入远超常人一生所得。即便是他这样的社会精英也坦言承受着巨大压力,难以获得幸福感。由此可见,普通民众的生活状况更是不言而喻。
当前中国确实存在一批富裕阶层,他们居住在每平米售价高达数万甚至数十万元的豪宅中,驾驶着价值几十万至上百万元的豪华座驾,日常餐饮消费就相当于普通民众一年的收入。当这类掌握着社会话语权的群体成为调查对象时,所得到的结论必然指向其生活富足美满。
有观点指出,当今中国社会的突出问题并非贫富分化,而是阶层流动性几近停滞,处于社会底层的群体即便付出巨大努力,也难以突破原有阶层的束缚,实现向上流动。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认为自己过得不幸福】
遗憾的是,部分媒体和专家持续散布关于我国形势大好、民众生活富足、幸福指数爆表的乐观论调,将国人的不幸福感简单归咎于个人缺乏奋斗精神或选择"躺平"的生活方式。
正如一位专业人士所言,当收入有限时,应当积极寻求增收途径。将空置房产出租,或利用业余时间通过网约车平台接单,都是提升经济来源的有效方式。
面对这类专家,我除了想啐他一脸,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应对方式。这简直就是"何不食肉糜"的现代版。请问这位专家,您可曾见过多少普通百姓家里有空置房产?又有多少底层民众买得起私家车?
近年来,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持续下滑,其报道内容与现实生活日益脱节,难以获得大众认同。这一现象已引发广泛关注。
尽管财富状况并非衡量幸福的核心标准,且理论上个人奋斗能够扭转困境,为何仍有大量人群深陷不幸福感的困扰?究其根源,改变现状的努力途径已然被重重阻隔。
尽管中华民族以勤奋著称于世,然而当前社会却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即便个人兢兢业业地工作,仍面临婚姻、住房和育儿等基本生活需求的巨大经济压力。
全国范围内,约6亿民众的月收入未达千元,同时超过70%的劳动者薪资在5000元以下。面对数百万的房产价格、昂贵的婚嫁彩礼以及子女课外辅导的高额支出,这些收入显得捉襟见肘。
面对这种处境,人们仅剩两条路可走:要么全力以赴工作或从事副业增加收入,要么选择维持现状、完全放弃努力。然而,不论是拼命赚钱还是彻底放弃,都无法带来真正的幸福感。
《新周刊》此前开展的一项针对"80后"群体的生活状况调研揭示,这一代年轻人面临着沉重的经济压力。调研结果指出,每十位80后中,就有四人背负房贷,三人承担车贷,另有三人依赖父母经济支持。值得注意的是,仅有不到1%的受访者表示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感到满意。这一系列数据深刻反映了当代青年面临的现实困境。
在参与调查时,一位年轻人坦言,他在私企就职,每日工作时长达到12小时,月薪仅为3000元。他既不饮酒也不吸烟,衣着朴素,生病也不敢就医,小病全靠硬撑,大病则听天由命。对于他而言,幸福究竟意味着什么?
【幸福的标准是什么】
3月20日,联合国《全球幸福报告》如期而至。这份年度调查显示,芬兰第六次蝉联全球最幸福国家,而中国则排在第64位。与益普索集团此前发布的研究结果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差异在中国社交媒体上掀起了新一轮讨论热潮。
联合国发布的《全球幸福报告》全面评估了各国居民的生活质量,涵盖预期寿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社会保障体系、腐败水平、个人自由度以及社会关系等多个维度,体现了极高的客观性。
芬兰凭借7.8的高分再次夺冠,这已是该国第六次荣登榜首。紧随其后的国家包括丹麦、冰岛、以色列、荷兰、瑞典、挪威、瑞士、卢森堡和新西兰。在此次排名中,中国获得了5.8分,排在第64位。
在全球评估体系中,中国的整体排名偏低,主要受制于四个关键领域表现未达国际平均水平:环境质量、治理效能、经济韧性和收入分配公平性。
在幸福指数排行榜的前十名中,绝大多数席位被欧美发达国家占据。新加坡作为亚洲表现最佳的代表,其排名定格在第25位。
然而,部分人持有不同观点,他们认为幸福的定义具有多样性。对某些人而言,优越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地位才是幸福的关键;另一些人则觉得,财富的多寡与幸福并无直接关联,诸如在公园遛狗、陪伴孩子嬉戏、陪同长辈购物等日常小事,同样能体现幸福。
支持这一论点的人指出,中国社会普遍存在重面子、爱攀比的现象。从孩子降生起,家长们就开始比拼学业表现,成年后又将竞争延伸到职业、薪资、房产和财富等领域。在这种无休止的攀比中,许多原本可以享受平凡生活的普通人逐渐迷失了方向。
幸福感并非源自比较。我们往往只注意到生活优于自己的群体,却忽视了更多处境不如我们的人群。
【中国人一定会幸福的】
"人类奋斗的终极目标就是追求幸福",这是罗伯特·欧文的名言。如今,中国政府已将提升国民幸福感纳入重要议程,并开始采取相应措施。
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专家杰弗里·赛克斯指出:"幸福水平与国民生产总值并无直接关联。数据显示,尽管美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自1960年以来已翻了三番,但民众幸福感却未见提升。与此同时,社会信任感持续减弱,社区归属感逐渐消失,普遍焦虑情绪正在蔓延。"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我们的现代化进程起步较晚,发展历程相对短暂。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始终带着偏见审视我们,担忧我们的快速崛起。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如今富裕的国家,其发展根基无不建立在过去几个世纪对全球资源的掠夺之上。
站在民族复兴的重要历史时刻,这一代人肩负着艰巨使命。在党和政府的引领下,通过全国人民的团结奋斗,我们必将为子孙后代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凭借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优良传统,实现超越西方国家的宏伟目标指日可待,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缔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东方财富网发布最新调研结果:在全球幸福指数排名中,中国位居榜首,韩国和日本分别位列倒数第二和第四。
《解读中国民众的幸福密码》由腾讯新闻发布,深入探讨了中国人幸福感的构成。文章通过生活化的视角,剖析了中国社会特有的幸福观。
来源:金融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