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几年,“爱国”似乎成了一些自媒体人的流量密码。从炮制极端言论到煽动群体对立,某些争议人物一边高喊口号,一边悄然构建起庞大的商业帝国。这种将民族情感与资本运作捆绑的模式,究竟是真情怀还是生意经?
最近几年,“爱国”似乎成了一些自媒体人的流量密码。从炮制极端言论到煽动群体对立,某些争议人物一边高喊口号,一边悄然构建起庞大的商业帝国。这种将民族情感与资本运作捆绑的模式,究竟是真情怀还是生意经?
以某知名“爱国大V”为例,其团队运作模式堪比专业MCN机构。内容团队负责策划“反美”“批日”等刺激性话题,运营组则通过数百个关联账号同步转发,形成舆论轰炸效应。据业内人士透露,这类账号的月均流量分成可达六位数,而付费社群、直播打赏等隐性收入更是难以估量。更讽刺的是,某些人一边痛斥“崇洋媚外”,一边在美国购置房产、安排子女留学,这种双面人生早已不是秘密。
真正的爱国不应成为谋取私利的工具。 部分“爱国大V”的暴利链条背后,隐藏着精心设计的情绪操纵逻辑:先通过极端言论吸引眼球,再以“知识付费”名义向粉丝售卖高价课程,甚至向企业收取“舆情保护费”。一位曾参与此类项目的前员工透露:“选题会上的核心议题从来不是如何传递正能量,而是‘本周哪个话题能引爆骂战’。”
值得警惕的是,这类商业模式正在透支公众的信任。2024年某“爱国大V”因税务问题被调查,其社群成员纷纷质疑:“口口声声说为民发声,结果连基本的社会责任都不愿承担?”当爱国沦为生意,流量变成镰刀,最终伤害的是整个社会的共识基础。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反思:为什么某些人越是高调标榜爱国,越让人感觉违和?或许正如一位网友的评论:“爱国是底线,不是表演道具。靠煽动情绪收割流量的人,迟早会被流量反噬。”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爱国生意”的现象吗?你认为公众人物应如何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责任?
来源:热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