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万元的手术:真有效还是割韭菜?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5 09:29 3

摘要:“手术后第一天母亲的情绪改善特别多,眼睛是发亮的,还能不停说话。”家住武汉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家属卢某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的母亲在2024年12月,花费2.8万元做了一种名为“颈深部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英文缩写为LVA)”的手术。

21万元的手术:真有效还是割韭菜?

“手术后第一天母亲的情绪改善特别多,眼睛是发亮的,还能不停说话。”家住武汉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家属卢某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的母亲在2024年12月,花费2.8万元做了一种名为“颈深部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英文缩写为LVA)”的手术。

公开资料显示,LVA是由浙江省人民医院手外科原主任、杭州求是医院院长谢庆平首创的一种淋巴显微外科术式。该手术最初用于治疗淋巴水肿,2018年起,谢庆平将其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

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牵头编撰的《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统计,2021年,我国现有的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患病人数为1699万例。当前,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LVA已在国内上百家医院开展,但这一国内首创的手术仍有许多问题悬而未决:什么条件的患者适合做?什么资质的医生能开展手术?手术真的有效吗?

中晚期患者的新方案?

2016年,西安患者蔡某的父亲因记忆力衰退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随后虽服用多奈哌齐等常规药物,但病情持续恶化,至2022年出现暴躁、行动障碍等症状,最终被送入养老院。2023年病情加重后,蔡珍选择尝试淋巴静脉吻合术(LVA),该手术通过引流脑内致病蛋白(如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来缓解症状。术后2—4天,患者情绪、认知能力显著改善,但长期效果仍需观察。

另一例武汉患者术后1个月虽有短期改善,但认知与自理能力仍持续退化,显示个体差异较大。专家指出,早期患者可通过仑卡奈单抗等药物延缓病程,但中晚期患者缺乏有效疗法,LVA若经证实有效或为新选择。目前该手术效果尚不稳定,需进一步研究验证其普适性与长期疗效。

多家医院收费开展

近年来,淋巴静脉吻合术(LVA)被部分医院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但该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缺乏充分临床证据,且收费混乱,引发业内质疑。

临床证据不足,手术推广存疑

国内知名神经内科专家王亮指出,LVA作为新疗法,需通过动物实验和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验证,但目前公开数据有限。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仅显示12项相关试验,而多家医院却已将LVA作为常规收费手术开展,未经过规范的临床试验阶段。例如,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等明确表示,其LVA手术属于常规治疗,非临床试验;而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则称其为“收费的临床试验”,但按规定临床试验不应收费。

收费高昂,标准混乱

LVA手术费用差异悬殊,普遍在1万—5万元,而杭州求是医院收费高达21万元,医保报销极少。该院解释称,高价是因“院长亲自主刀,需设门槛”。此外,部分医院如济南市章丘区中医医院,早期以临床试验名义免费开展,后转为收费手术,缺乏透明过渡。

监管缺位,伦理审查存漏洞

根据国家《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新技术的临床应用需经医院内部审核,但部分医院可能绕过伦理委员会,降低审查标准。专家指出,LVA本为治疗淋巴水肿的成熟术式,但用于阿尔茨海默病属“适应症变更”,需严格伦理审查和临床研究。上海交通大学肖世富教授强调,此类跨领域应用必须基于充分证据。

手术效果评估缺乏统一标准

LVA手术适应症宽泛,轻、中、重度患者均有涉及。谢庆平团队以患者家属意愿、自然生存期等主观因素为主要评估标准,术后以MMSE或MoCA量表评分提升30%为“显著效果”,宣称有效率约60%。然而,这种评价方式缺乏长期随访和客观指标支持,难以证明疗效持久性。

专家呼吁规范管理

业内专家认为,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LVA手术应优先通过伦理审查和临床研究,而非直接作为“新技术”推广。当前国内对“创新性治疗”缺乏明确规范,亟需完善监管体系,避免患者承担不必要的风险和费用。

是否真的有效?

淋巴管-静脉吻合术(LVA)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医学原理仍存在争议。2015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团队在《自然》发表研究,首次证实小鼠中枢神经系统存在淋巴系统,并提出脑膜淋巴管功能失调可能与神经免疫疾病相关。这一发现启发了中国医生谢庆平,结合30年淋巴显微外科经验,开创了LVA治疗AD的新方法。

近年来,国际学界对人脑淋巴系统的探索逐步展开。2024年10月,美国俄勒冈团队通过增强MRI发现,脑脊液可能通过血管周围间隙进入脑实质,间接支持人脑存在"类淋巴通路"的假说。但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栾萍教授指出,动物实验结果不能直接推及人体,目前尚无确凿证据证明人脑存在淋巴管。她强调手术关键难点在于精准定位颈深淋巴管,其团队正通过50例晚期AD患者手术,试图在淋巴组织中检测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以验证治疗机制。

临床观察显示,部分患者术后出现病情波动。广东省人民医院廖一夫医生分析,可能因蛋白清除速度不及聚集速度,或清除过程触发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导致神经炎症。匿名神经内科专家表示,现有AD靶向药物仅对早期患者有效,这可能是LVA疗效不稳定的原因之一。苏州大学刘春风教授则认为,AD病因复杂涉及多因素,单一改善淋巴引流难以全面干预病程。

目前该技术尚未成为主流疗法。美国加州大学武成彪教授透露,美国同行未开展相关临床试验。中国神经内科排名前十的医院多数未常规开展LVA手术,反映出学界谨慎态度。南方某三甲医院康浩霖主任指出,大医院因伦理审查严格且缺乏明确疗效证据,技术推广受限。但近期动态显示转变迹象: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已成立周围神经亚专业筹备开展LVA;2024年6月起,谢庆平团队将与北京天坛医院启动全球最大规模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这两家医院均属国内神经内科顶尖机构,其参与可能为技术验证带来新突破。

该领域仍面临核心科学问题待解:人脑淋巴系统的确切解剖结构、LVA清除毒性蛋白的具体机制、手术适应症与疗效评价标准等。正如北大第一医院孙永安教授所言,新技术需要时间沉淀验证,当前既不应盲目排斥,也需保持科学审慎。未来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或将为此项创新疗法提供更明确的循证依据。

谁在推动手术?

当前,社交平台上出现淋巴静脉吻合术(LVA)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过度宣传现象。《中国新闻周刊》调查发现,部分医院在完成首例手术后即以"攻克阿尔茨海默病"为噱头进行推广。值得注意的是,该技术尚处试验阶段,全国缺乏统一操作规范,各医院在患者筛选、手术细节、主刀医生资质等方面存在差异,可能导致疗效参差不齐。

国内开展LVA临床试验的医生专业背景复杂。2024年底,郑州中心医院和杭州华宫医院相继举办LVA专题培训班,面向显微外科、手外科等非神经内科医生招生,培训费从2000元至5000元不等。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指出,部分外科医生可能连阿尔茨海默病的鉴别诊断都难以完成,存在"为手术而手术"的风险。该医生透露,不少术后效果不佳的患者最终仍需转诊至专科就诊。

专家分析,科室绩效压力可能是推动手术泛滥的原因之一。华山医院神经内科王亮教授表示,即使未来证实LVA有效,也需神经内科与外科医生协同开展。手术技术层面存在挑战,淋巴管直径仅0.5毫米,需高端显微镜和荧光显像设备支持吻合操作。值得注意的是,医疗器械厂商可能也在助推该技术的商业化应用。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孙永安强调,阿尔茨海默病防治重点仍应放在早期筛查和药物治疗上。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刘春风教授提醒,LVA可能引发脑血管病患者术后中风等并发症。多位专家一致认为,该技术疗效需更多样本和长期随访验证。

目前,国家卫健委或将出台管理措施规范LVA临床应用。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未经充分论证的新技术可能被列入禁止类目录。医学伦理专家指出,新技术在积累初步案例后应尽快转为规范临床试验,避免长期处于监管灰色地带。

来源:重症医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