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城市建设杂志社和中国城市建设网同期发布了2024年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榜单,哈尔滨以第四名的成绩打破了很多人的刻板印象,引发关注。这座以“冰城”著称的北方城市,在“经济活力”“环境可持续”“城市治理”“文化教育”四大维度综合得分中表现亮眼,打破了“宜居必属江
文|聂诩
近日,城市建设杂志社和中国城市建设网同期发布了2024年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榜单,哈尔滨以第四名的成绩打破了很多人的刻板印象,引发关注。这座以“冰城”著称的北方城市,在“经济活力”“环境可持续”“城市治理”“文化教育”四大维度综合得分中表现亮眼,打破了“宜居必属江南”的传统认知。
“冷资源”催生“热经济”,重塑城市竞争力
哈尔滨的突围,首先得益于对气候资源的创新转化。近年来,当地以冰雪经济为核心,构建“冰雪旅游+装备制造+文化创意”全产业链:冰雪大世界年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带动周边酒店、餐饮收入增长23%;寒地试车产业占据全国80%市场份额,吸引特斯拉、比亚迪等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冰雪雕塑、俄式风情等文化IP通过短视频传播,推动城市形象年轻化。2023年,冰雪产业对哈尔滨GDP贡献率升至12%,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在生态建设方面,城市实施“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策略:松花江沿岸建成126公里生态廊道,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1%;利用夏季22℃平均气温发展避暑经济,形成“冬冰夏凉”的旅游互补格局。这种“把劣势变特色”的发展逻辑,使哈尔滨在环境可持续性指标上超越多个南方城市。
治理精细化破解“宜居痛点”
高纬度城市的宜居性历来面临挑战,哈尔滨通过精准治理实现突破。
针对冬季民生痛点,哈尔滨建立“智慧供热”系统,室温达标率提升至98%;推进“15分钟生活圈”建设,社区食堂、老年活动站覆盖率东北领先。
交通网络优化方面,哈尔滨地铁3号线贯通后,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突破80万人次,冰雪季重点景区公交接驳率达100%。
历史文脉活化方面,中央大街等138处历史建筑实施“修旧如旧”改造,引入文创市集、数字展览等新业态,使老城区焕发消费活力。
这些举措推动哈尔滨在“城市治理与稳定”维度位列全国第五,印证了“宜居城市”建设需直面民生细节的治理逻辑。
“性价比优势”重构人才吸引力
相较于一线城市的高生活成本,哈尔滨展现出独特的“性价比竞争力”:房价收入比仅为6.2(深圳为32.5),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质量却位居东北首位。这种优势正在改变人才流动格局——近三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生留省就业率从19%升至27%,冰雪装备、生物经济等领域引入高层次人才超3000人。
当然,哈尔滨的人口外流压力虽缓解,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8.5%)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此,哈尔滨正布局“新冰雪经济”,建设国家级冰雪科技实验室,推动人工智能、低温材料等1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落地。
启示:从“资源依赖”到“系统创新”
哈尔滨的跃升,为中国城市转型提供了三点启示:
首先,差异化定位是关键,避开与一线城市的同质化竞争,将地域特征转化为核心竞争力;
其次,治理需对接民生温度,供暖、交通等“小事”累积形成居民获得感;第三,产业升级要“破圈”,传统资源型城市需通过“冰雪+科技”“文化+数字”实现价值链攀升。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哈尔滨的实践表明,只要立足本土优势、创新系统治理,气候、区位等“先天条件”未必是发展桎梏,反而可能成为破局跳板。这种“非典型路径”,或将为更多城市打开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来源:龙江C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