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蜱虫咬伤导致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4~10月份为该病流行期,5~7月为发病高峰期。当下正是进入高峰期时段,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如何做好防护,避免被蜱虫咬伤。
近年来,蜱虫咬伤导致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4~10月份为该病流行期,5~7月为发病高峰期。当下正是进入高峰期时段,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如何做好防护,避免被蜱虫咬伤。
传播途径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可感染牛、羊、狗、猫、鸡等脊椎动物,家畜病毒感染率高,是疾病传播中的储存宿主。那么,它到底是怎样传播给人的呢?
1.蜱叮咬动物后可携带病毒,携带病毒的蜱叮咬人后把病毒传染给人,导致人发病;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蜱叮咬史。
2.本病也可以在宠物与人之间传播,人未戴手套给动物抓蜱虫也是危险因素。
3.本病也可发生人与人之间传播,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可导致传播;人群对该病普遍易感。
在丘陵、山地、森林、果园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此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莱阳也是本病高发区。
临床表现
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5-14天。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体温多在38.0℃左右,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伴有乏力、全身酸痛、头痛及食欲缺乏,以及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多脏器功能损伤、抽搐、昏迷、休克,甚至导致死亡。
有田间劳作、公园游玩、外出旅游的朋友,若不明原因出现以上症状,应及时检查有无被蜱虫咬伤或到医院就诊。
怎样预防蜱虫咬伤呢?
尽量避免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回家第一时间冲澡,检查有无携带蜱虫;暴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等;穿着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服,不穿凉鞋;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
被蜱虫咬伤怎样处理?
一旦发现有蜱叮咬皮肤,可以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如果在医院也可以用利多卡因涂在蜱身上;也可以用烟头或香头烫蜱暴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退出,若效果不佳,尽快去医院取出。
生活中如若发生蜱咬伤,请及时到医院就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利于病情恢复。建议大家外出旅游、野外作业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好防护,预防疾病的发生。
来源:莱阳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