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AI 进入下半场,谁能笑到 AI 时代终章?看阿里如何放大招?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5 11:34 2

摘要: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提出了新的要求。2024年的“人工智能+”行动强调技术与行业的化学反应,而2025年的报告更聚焦于“大模型+垂直场景”的具体应用,如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装备等。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提出了新的要求。2024年的“人工智能+”行动强调技术与行业的化学反应,而2025年的报告更聚焦于“大模型+垂直场景”的具体应用,如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装备等。

在当今时代,人工智能无疑是最受瞩目的焦点之一。我们常常会思考,人工智能的真正实现到底离我们还有多远呢?判断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别看它有多聪明,关键得看它有没有用。

就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AI又被单独拎出来强调,不过这次重点不再是技术突破,而是直接点明产业落地才是关键所在。那么,为何国家突然对AI如此重视呢?实际上,现在的AI发展面临的困境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艰难。

在过去的一两年间,全球对于AI的态度发生了显著的转变。大模型的军备竞赛愈发激烈,以GPT-4为代表,早就突破了千亿级的参数,甚至迈入了万亿级参数的阶段。从技术层面来看,似乎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但是,这背后的代价却大得惊人。2024年,全球为了训练这些大模型,花费了数十亿美元。

更严峻的是,AI行业的两大“灰犀牛”已经近在眼前。一方面,训练成本疯狂上涨。马斯克早就指出,用于AI训练的数据接近耗尽,未来若想获取更好的数据,只能不断投入资金。就拿GPT-5来说,一次的训练成本已经飙升至5亿美元。我们来对比一组数据,去年OpenAI通过卖会员挣了40亿美元,可即便如此,仍然亏损了50亿美元。这不得不让人深思,如此高昂的训练成本,长此以往,企业如何能够承受?

另一方面,应用落地的进展却十分缓慢。西方的AI目前还主要依靠收取会员费维持运营,连自身的生存都难以保障。结果是,AI还没来得及取代人类工作,却先因为糟糕的财务报表陷入了困境。如果AI不能尽快接地气,实现应用落地,那么其结局很可能就会像波士顿动力那样,在八年之内卖身三次。

不仅如此,资本的耐心也逐渐消磨殆尽。2023年,全球AI投资已经连续两年下滑,就连2024年连续给OpenAI砸了130亿美元的微软,都已经开始自己研发模型。今年开年,AI圈更是直接迎来了第一波倒闭潮。这一系列现象都表明,AI产业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单纯的技术竞赛已经难以为继,必须要寻求新的发展方向。

再看国内,过去两年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百模大战。仅仅在2024年上半年,AI企业的注册数量就超过了23.7万家,但与此同时,又有8万家企业消失不见。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的AI产业正在迅速调整方向。

官方明确支持AI与实体经济相结合,大力推动AI产业落地。这一转变从国内大模型的竞争格局变化中就能清晰地看出来。过去,国内企业比拼的是谁的模型更聪明,而现在,比拼的是谁能让AI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可以说,中式AI想要证明自身价值,关键就在于能否深入到产业的各个角落,融入产业的毛细血管之中。

阿里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在过去两个月里,阿里的股价几乎翻倍,市值超过2万亿。这一惊人的变化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现在的阿里到底价值几何?如果仅仅把阿里看作是一家电商公司,那么其股价80或许还能理解。但倘若将其视为一家科技公司,现在140的股价似乎也不算高。

那么,资本是否会认可阿里的科技公司身份呢?这首先要看实力。去年春晚,阿里云独自承担了AI算力直播,实现了8K超高清画面以及360度子弹时间特效,在全国观众面前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感。巴黎奥运会AI云转播的幕后主导者同样也是阿里,这充分展示了阿里在AI技术方面的强大实力。

接着看布局,如今阿里的AI已经广泛深入到体育、医疗、气象、文化等多个应用场景。气象AI大模型、AI癌症早筛系统都已经成功落地。最新开源的通义千问QwQ-32B更是冲进全球前5,衍生模型数量突破10万个,超过Meta的Llama成为全球第一开源模型。

但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本月10日,阿里迈出了更为关键的一步,通义千问QwQ-32B正式接入国家互联网超算平台,成为国家认证的基础设施。这意味着阿里的AI就如同当年阿里云应对12306春运流量一样,已经具备了支撑国家关键业务的能力。

最后看投入,阿里现任CEO吴泳铭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3800亿,这个数字比过去十年的总投入还要多。这不仅仅是阿里自身在积极布局,加大投入,长远来看,很可能会带动腾讯、京东等大厂跟进扩容。

总结阿里的这一系列动作,主要包括技术落地、AI积电和长期投入三件事。其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再次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在AI技术的下半场,比拼的不再是参数的多少,也不是谁更能烧钱,而是谁能够紧密地与产业链结合,真正将AI转化为生产力。显然,中国的这种发展路径更具想象空间。

AI产业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产业落地成为决定其未来发展的核心要素。西方AI在技术竞赛与应用落地的矛盾中陷入困境,而中国AI通过积极调整方向,大力推动与实体经济结合,已经展现出了独特的发展潜力。

以阿里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在技术实力、产业布局和资金投入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且有效的探索,为中国AI产业的发展树立了榜样。相信在未来,随着更多企业的积极参与和国家政策的持续支持,中国的AI产业必将在产业落地的道路上取得更为辉煌的成就,真正让AI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来源:彤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