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皖北陈庄,每天清晨五点半,73岁的王玉兰都会准时出现在村东头的石碾旁。她佝偻着腰将玉米粒倒进碾槽的动作,和三十年前送儿子去县城读高中那天清晨如出一辙。不同的是,当年碾的是送行饺子用的白面,现在碾的是喂鸡的粗粮。
村口那棵百年老槐树记得,三十年前枝桠上挂满红绸是为金榜题名,而今枝头垂落的,是200位老人望穿秋水的目光。
一、被遗忘的”守岁人”
在皖北陈庄,每天清晨五点半,73岁的王玉兰都会准时出现在村东头的石碾旁。她佝偻着腰将玉米粒倒进碾槽的动作,和三十年前送儿子去县城读高中那天清晨如出一辙。不同的是,当年碾的是送行饺子用的白面,现在碾的是喂鸡的粗粮。
“现在村里最年轻的也有58岁。”村支书陈建国翻着泛黄的花名册,手指在”空巢家庭”那栏反复摩挲。这个户籍人口1200人的村庄,实际常住者不足200,且全部是白发人。他们像散落在田垄间的稻草人,守着子女在城里购置的”鸽子笼”永远锁着的大门。
二、视频电话里的”电子孝子”
周五傍晚六点,李桂香早早换上女儿买的红外套。智能手机支架是她用输液瓶改造的,镜头要刚好框住堂屋正中的”五好家庭”奖状——那是女儿在县城当科员时得的。当视频接通刹那,老人迅速把哮喘喷雾塞进枕头底下。
“妈,给您转了五百块钱”“爸,我给您买了进口钙片”……这样的对话在23户有WIFI的人家每周重复。78岁的赵大爷展示着他收藏的268个快递盒,盒盖内侧密密麻麻记着:“二小子寄的,2020年中秋”“大闺女寄的,2022年腊八”。
三、正在消失的孝道仪式
村西头的关帝庙里,原本供奉”二十四孝”浮雕的墙面,如今贴着某直播平台的二维码。91岁的剪纸艺人张秀英,去年终于把传了五代的《老莱子彩衣娱亲》花样剪成了带货直播的背景板。
寒食节的炊烟再不会在坟前升起,取而代之的是快递员送来冷藏的青团。当扫墓App推出”代哭”服务,当重阳节被简化为朋友圈九宫格,那些曾让孝道具象化的仪式,正在被现代文明解构成数字符号。
四、老槐树的新年愿望
今年除夕,二十个年轻人破天荒留在村里。他们用无人机拍下老槐树虬结的枝干,发现那些被误认为枯枝的褶皱里,藏着用红绳系住的身份证复印件——是老人怕突然走了,给孩子留个寻人的念想。
38岁的陈志刚在同学群里发起了”借爹借娘”计划:每个归乡游子多认领一位空巢老人。现在,老槐树下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城里回来的姑娘挽着三个”妈妈”散步,北京回来的码农同时给五位”老爹”修房顶。
当我们把孝心换算成转账金额,用智能设备丈量亲情温度,或许该听听鲁南那座”老年大学”课堂传来的读书声——二十位戴着老花镜的农民,正跟着志愿者朗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来源:农人马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