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该村原来的撂荒地,如今变为果蔬种植园地;原来长着树枝茅草的“石花地”,如今变成枝繁叶茂的果园,特别是在春和景明的季节,园中处处鲜花怒放,成为石灰岩山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原来荒无人烟的山坡,如今成为车水马龙的古道驿站……这是“百千万工程”的成果,也是梅子山村发展
自开展“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来,韶关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石角塘梅子山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如今旧貌换新颜。
该村原来的撂荒地,如今变为果蔬种植园地;原来长着树枝茅草的“石花地”,如今变成枝繁叶茂的果园,特别是在春和景明的季节,园中处处鲜花怒放,成为石灰岩山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原来荒无人烟的山坡,如今成为车水马龙的古道驿站……这是“百千万工程”的成果,也是梅子山村发展的真实写照。
3月上旬,笔者来到地处石灰岩山区的梅子山村,看见了新面貌:一片片梯田里,开满了芳香四溢的油菜花,微风轻拂,卷起千层花浪;一棵棵桃树上,绽放着鲜艳的花朵,放眼望去如花的海洋;一块块波光粼粼的水田,鱼群跳跃、鹅鸭成群,一派美好景象在山旮旯里活灵活现。
撂荒地蝶变果园地
在这里经营的林桥平讲述,在2021年初来到该村走访朋友时,看到连片的水田丢荒,长着一至二米高的茅草芒杆,感到十分可惜。为了不让水田荒废,与村民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第一期流转水田100多亩,当年复垦耕种,水稻喜获丰收,亩产量近1000斤。丰收的果实,增强了流转撂荒地的信心和决心。近年来,特别是2022年全省“百千万工程”铺开以来,先后流转水田200亩,旱地山地130亩,至2025年流转的土地近500亩。对这些土地分类实施、精耕细作、精心管理,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土质水源、基础条件等实际,做到宜稻种稻、宜鱼养鱼、宜果栽果等,或采用稻鱼种养、果鸡种养或轮作耕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目前,300多亩水田,其中一部分是稻菜结合,另一部分是稻鱼结合。稻菜结合是收完水稻后种植油菜、蔬菜;稻鱼结合是既种水稻,又放养禾花鱼。另外100多亩旱地坡地种植了桃树,已进入了初产期,总产量约8万斤。经过近年来的耕种,从原来的撂荒地蝶变成了种植水稻、果树、蔬菜、养殖禾花鱼、鸡鸭鹅的园地。谈到这些,林桥平激情谈着:“我的‘百千万工程’就是耕好田种好地、栽好果养好鱼,让撂荒地不再荒芜,成为园地,成为乡亲乐园,要成为‘聚宝盆’。”
农民变“工人”
在该村走访时,70岁的阿婆陈塘丽笑哈哈地说:“真没想到,当了差不多一辈子的农民,如今70多岁了当了工人,每天到田地间劳作,既锻炼了身体,又可领取工钱,党的政策真是好!”
据林桥平介绍,这片土地流转后,无论是备耕备种,还是播种育苗,或是收割采摘等都需要大量的工人去完成。于是聘用了15名村民,固定在园地中劳作。遇上农忙季节,如秋收时节、摘果时节,还要聘请50人左右。这些村民聘用后,每人每月可领到近5000元的工钱,对提高村民的收入发挥了直接的作用,这也是流转土地的结果。
山坡变驿站
土地流转后,由于耕作方式发生了变化,除了务工的人员外,前来看花、摘果、摘菜、抓鱼、买鸡买鸭等的人群络绎不绝。遇上路途远的,连个招呼的地方都没有。为化解这一难题,在一块山坡地上,临时设立了梅子山金亮鲜果驿站,面积约500平方米,并配备了厨具、餐具、音响等设备。驿站设立后,县内县外人员纷至沓来。特别是周末或节假日,车辆川流不息,游客熙熙攘攘。
来访人员各有所需,买米、买青菜、买果,或品尝柴火饭菜、炸糍粑、炸豆腐,或体验摘菜、挖薯、抓鱼等农耕文化。有些喜欢音乐或跳舞的,可在驿站内轻歌曼舞,体验荒山野岭中的“歌舞厅”。林桥平说:“驿站从2024年7月启用至2025年3月,来这里的人超过一万人。其实来这里的人,除了体验农耕文化外,还可体验古道文化。现在的驿站设在2000多年历史悠久的西京古道梯云岭路段,距西京道梯云岭原古驿站旧址不足100米,此地原来也是繁华之地,来南往北的行人源源不断。如今的驿站,可供行人游览西京古道,了解历史渊源,并激活了农文旅相互深度融合的活水。”
在谈到未来发展时,林桥平坚定地说:“写好复垦耕种撂荒地这篇大文章,让更多的石花地变成鲜花地,让‘百千万工程’在石灰岩上开花结果!”
南方+记者 潘俊宇
通讯员 雨微音 赖向荣
【作者】 潘俊宇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