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经的我,是冷暴力的“狂热”爱好者。明明希望老公爱我、在乎我、照顾我的感受。却偏偏不说。等他一旦没有满足我的需求,我就会立即情绪爆发。接着,用冷战“攻击”他。等着他主动服软,满足我的需求,给我期待的爱。我一度极其享受这种控制感。直到我们的心变得越来越远,整个家
曾经的我,是冷暴力的“狂热”爱好者。 明明希望老公爱我、在乎我、照顾我的感受。 却偏偏不说。 等他一旦没有满足我的需求,我就会立即情绪爆发。 接着,用冷战“攻击”他。 等着他主动服软,满足我的需求,给我期待的爱。 我一度极其享受这种控制感。 直到我们的心变得越来越远,整个家开始摇摇欲坠。 我才终于意识到: 攻击换不来被爱。 这场对彼此灵魂的“实质性谋杀”,该结束了。 如果你也渴望被爱,却又总在与相爱的TA互相伤害,那么请耐心看完这篇文章。 希望我的故事,可以给你带来一点启发和帮助。
从我们谈恋爱开始,我就是一个很“被动”的人。 不会主动说出自己的需求,却又期待着他能理解我,懂我。 然后拉着他,不断地在“生闷气→争吵→冷战”中极限拉扯。 一开始,每次吵完架,他都会哄我,服软认错。 但那时候,我会冷着他,不给一句回应。 那是一种很微妙,成功报复了对方的快感。 似乎只有这样,才显得我是更被爱的那方。 可随着争吵的一次次爆发,他哄我的次数越来越少,对我的态度也越发冷漠。 而他越是不哄我,我的内心越愤怒,对他越怨恨。 甚至“恨”到有想把他撕碎的冲动。 随着“恨意”的积累,争吵一次比一次激烈,说出来的话也越来越伤人。 争吵过后的冷战,也越来越漫长。 半年前,我与老公又一次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这次争吵过后,我们整整一个月都没有说话。 就像一个屋檐下没有任何交集的,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我的认知里,似乎只要我让他难受了,他就会理解我,就会给我爱。 然后,把“冷战”当成惩罚,直至他认错。 可这样的惩罚,没有一个赢家。 反倒把我们之间的感情一点点地消磨殆尽。 而我,也在反复发生的冷战里,濒临崩溃。 虽然我是每场冷战的“始作俑者”,但我的内心,远比老公煎熬。 特别是这次长达一个月的“战争”。 我每夜每夜地睡不好,频繁地做噩梦。 噩梦里,不是老公不再理我呼唤,决绝离开的背影;就是他领着新欢,对我冷嘲热讽的场景…… 噩梦里绝望无助的情绪,还会延续到清醒后的每时每刻。 我希望睁开眼他还在我身边,又害怕在我身边的他,把我当成空气一样忽略,更害怕他会提出“离婚”二字。 脑海里也总会不断回忆起过往的甜蜜时光。 过往越是甜蜜,现在就越发痛苦和愧疚。 我清楚地知道,我很爱他。 可每当我想主动去求和时, “凭什么”“认错就是认输了”“要让他知道,你没有他也能活得很好” 的想法又扯着我,让我无法动弹半分。 我的心里好像心里住着一个不受控制的孩子,在拼命拉扯自己。
一方面可怜又无助,期待着别人的靠近,给予我一丝理解和温暖; 一方面当别人靠近我时,又会变成一个刺猬,随时准备攻击别人,或是压抑自己的愤怒,用沉默和疏远来惩罚对方。
我感觉自己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困境中,完全不知道怎么应对现在的状况。 想告诉父母,又怕他们担心;跟朋友倾诉,又下意识地隐藏自己的“过错”,最终得不到有用的建议。 当时,我浏览了很多求助的帖子。 也因此看到了一些网友也有类似问题,然后去求助心理咨询后发生改变的故事。 我想,也许求助专业人士,会是一个更快,更有效改变的方法。 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我预约了一位擅长婚姻议题的咨询师。 
第一次咨询时,我很紧张,明明脑子想好了要说的,却突然一片空白,什么都想不起来。 咨询师很温柔地看着我,轻柔地跟我介绍心理咨询的设置、安全性和保密性。 我的情绪不知不觉发生了变化,她立刻察觉出来,问: “你现在感觉怎么样呢?” 我的眼泪瞬间涌了出来。 抽噎着跟咨询师倾吐自己那些不知道能跟谁诉说的无助、悲伤与愤怒。 一边控诉着老公的不再迁就,一边担忧着婚姻的动荡不安。 我的心像被绳子从各个方向扯着,紧绷得无法动弹。 随着在咨询室里的倾诉,才终于松下来一些。 在这个过程里,咨询师一直专注而沉静地倾听着,随后问我: “你希望用冷战来让对方能够意识到,并回应你的所有需求,事实上做到了吗?” 答案显而易见。 冷战并没有让他变成我所希望的能百分百回应我需求的人,反而让我们的感情逐渐降温。 我忍不住问出一句, “你说,他是不是没有那么爱我了?” 咨询师温柔地看着我,徐徐地说, “我们一起来换位思考一下,你可以回应老公的所有需求吗?” 这个问题像是给我敲了一闷棒,我沉默了。 我自己也做不到回应老公所有的需求,为什么还会这样去要求他呢? 没办法回应对方的所有需求,这是人之常情,并非能简单定义的不爱。 在此之前,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个点。 反而在需求未被满足时,用愤怒掩饰恐惧,用冷漠隔离受伤,尽力地营造出 “我才不在乎你” 的姿态。 这种方式,似乎是我与生俱来的习惯。 咨询师轻轻摇头,告诉我:
“这其实与我们早年与父母的关系有关。当我们还是小婴儿,仍需要妈妈的母乳喂养时,如果妈妈没有及时喂养,我们通过哭泣来表达需求。 如果那时妈妈还是没有喂养,我们会愤怒、会恨,这种需求没有被及时、完美满足的感觉一直伴随着我们。我们就会不断使用这种‘通过哭泣得到回应’的模式。 但现在长大了,除了哭泣,我们还可以通过语言来表达。 ” 似乎生理上我已经成人了,但心理上的那个小孩,还没长大,且还在霸占着我的大脑。 所以我有了情绪还是不会表达,而是希望老公能猜到,并准确无误地满足我的需求。 如果没有,我就会用冷战来惩罚他。 随着咨询师一步一步的引导,我开始真正地平静下来,认真审视自己的错误。 在婚姻飘摇的背后,是我未曾疗愈过的内在小孩在“呼唤”。
紧接着,我们一点点地挖掘童年,找到我“冷战”这个行为模式的根源。 原来,在很早的时候,我就开始在与父母相处的时候使用“冷战”了。 那是6岁左右,我看中了一件粉色的棉衣,但妈妈因为才给我买了一件新衣服,就拒绝了我的要求。 我就哭着闹着不肯走,在地上撒泼打滚,却依旧得不到满足。 愤怒之下,我两天都不搭理妈妈,并且拒绝吃饭。 直到妈妈给我买回了那件棉衣,还带我去游乐场、买洋娃娃,哄了好些时间,我才停止了“冷战”。 类似这样的经历,让我习得了“冷战”可以让对方屈服的经验。 久而久之,我就用成了习惯。 探索到这里时,我还在担心,咨询师会不会觉得我很过分,这么小的时候就用这样的行为去达到目的了。 可是咨询师并没有任何评判,而是引导着我继续去探索: “我们试着一起回想下那个时候跟妈妈冷战的你,你能感觉到什么情绪或感受吗?” 直到那时,认真地跟内在小孩进行链接,我才意识到,深藏在“冷战”这个行为下的恐惧: 我害怕现在得到的关爱,会在我“原谅”他们之后就消失掉。 所以,我经常性地“冷战”,企图在他们这里,再索取多一点的疼爱。 可哪怕是父母,也没办法全心全意地满足我,更何况是老公呢。 比起把满足自己,让自己被爱的需求放到他人身上,不如自己满足自己,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后来的几次咨询,咨询师带着我回到童年,去照看那个哭泣的、孤独的小女孩,给她足够的支持、关注和爱。 一次次地给她拥抱,坚定地告诉她, “我现在长大了,可以保护你。” 而今,她终于长大了,强大到足以成为一个好妻子、好妈妈。
每每回想起咨询的这几个月,都觉得收获颇丰。 咨询师就像照亮前路的一盏灯,一直指引着我前进。 比如第一次咨询结束后,我就在她的建议下,专门挑了一个时间跟老公聊。 先通过简单但明确的话讲出自己的感受,告诉他我喜欢冷战的原因,以及我在冷战时,比他还煎熬、还难受。 然后“示弱”,向他寻求帮助,告诉他我很需要他的理解和支撑。 聊开之后,老公心疼地抱着我,说: “以后有什么你可以直接跟我说。你不说话的时候,我觉得你特别冷漠。” 从那以后,虽然我们偶尔还是会吵架,也会冷战,但是一会就结束了。 他会主动跟我说话,关心我的感受,我也会回答他。 有时候,我也会是主动沟通的那一方,也能得到他的回应。 就在这些微小的改变中,我们的感情日渐稳定。
而后来进行的几次咨询,一点点地疗愈内在小孩后,我也为自己搭好了牢固的地基,面对生活中的狂风暴雨,也能保持内心的自如。 感谢心理咨询,让我修复了自己的婚姻,也疗愈了内在的小孩。 我在心理咨询中学会了探索自我,也学会了换位思考,看到更全面、客观的事实。 来源:左右图史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