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云南省麻栗县猛硐乡,群山环绕,层峦叠嶂。这片看似宁静的土地下,却埋藏着无数致命的地雷。整个乡的雷场面积达到14平方公里,波及2万亩农田。这些散布在田间地头的"定时炸弹",不仅让当地村民失去了耕作的土地,更夺去了太多无辜的生命。统计数据显示,当地已有上千名群众因
云南省麻栗县猛硐乡,群山环绕,层峦叠嶂。这片看似宁静的土地下,却埋藏着无数致命的地雷。整个乡的雷场面积达到14平方公里,波及2万亩农田。这些散布在田间地头的"定时炸弹",不仅让当地村民失去了耕作的土地,更夺去了太多无辜的生命。统计数据显示,当地已有上千名群众因地雷而受伤,许多家庭因此陷入困境。
2015年,为了解决这片"雷海"的困扰,南部战区组建了一支专业的扫雷排爆队伍。当时在边防部队服役的杜富国,听闻组建扫雷队的消息后,立即递交了请战书。这份请战书上,他写道:"我想成为一名真正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战士。"简单的话语中,透露出一个24岁军人的赤诚之心。
摆在杜富国面前的,是世界上难度最大的雷区之一。这里山高坡陡,地形复杂,很多现代化的扫雷设备都无法使用。战士们只能靠着简单的探雷器,甚至徒手去排除这些随时可能爆炸的"地下杀手"。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一次踏入雷场都是与死神的博弈。
但杜富国却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勇气和专注。每次执行任务,他都要背着几十公斤重的器材和炸药,穿梭在崎岖的山路上。有时一个任务要持续几天,他就和战友们在山上露营,靠着干粮和矿泉水坚持。即便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从未向家人提起过工作的危险,只是在每次通电话时轻描淡写地说:"一切都好。"
三年多的时间里,杜富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他成功排除了2400多枚地雷和爆炸物,出入雷场超过1000次。
2018年10月11日,云南省麻栗县的天空突然被一声巨响撕裂。爆炸声在山谷间回荡,惊飞了林间的鸟群。当时正在附近执勤的战士们听到爆炸声后,立即向声源处奔去。眼前的场景让所有人都惊呆了:杜富国倒在血泊中,他的扫雷防护服已经被炸成碎片,头盔的防护镜被炸裂,面部血迹斑斑。
事发前的几分钟,杜富国带领战友们正在进行常规的排雷任务。他们发现了一枚暴露在地表的可疑弹体,按照程序向指挥部报告了情况。作为小组长的杜富国让战友们退到安全距离外,自己则上前查看弹体状况。就在他依照规程准备进一步确认时,意外发生了。
爆炸的瞬间,杜富国几乎是本能地用身体挡在了战友前面。这个在战场上养成的条件反射,让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双臂被炸断,双目失明。但正是这一刻的挺身而出,保护了身后战友的安全。当救援人员赶到现场时,发现杜富国虽然伤势严重,但意识还算清醒。
被送往医院后,杜富国经历了长达数小时的紧急手术。医生们尽最大努力挽救他的生命,但无法挽回他失去的双臂和视力。当杜富国从昏迷中醒来,立刻察觉到了身体的异样。尽管战友们试图委婉地告诉他情况,但他已经意识到了现实的残酷。
让所有人意外的是,面对这样的打击,杜富国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镇定。当心理专家来做心理疏导时,发现他的心理状态异常稳定。后来杜富国告诉大家,从选择成为扫雷战士的那一天起,他就已经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他只是请求战友们给他一些时间,让他能够适应这个新的自己。
康复训练是一场漫长而艰苦的战斗。对于一个突然失去双臂和视力的人来说,最基本的生活动作都需要重新学习。每一次训练都像是一次次提醒,提醒着他失去的一切。但杜富国依然保持着军人的作风,每天准时起床,坚持完成康复训练。
医院里的护士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没有了双手的杜富国,用残肢努力地叠着床单;看不见的双眼虽然无法确认成果,但他仍坚持把每一个动作做到最标准。他说,这是一个军人的基本素养,不能因为受伤就放弃。渐渐地,医护人员和家属从最初的心疼,转变为由衷的敬佩。
2022年,经过近四年的康复治疗,杜富国终于重返军营。虽然已经不能亲自执行扫雷任务,但他成为南部战区陆军的一名播音员。
为了能更好地服务部队,杜富国主动提出要进入贵州大学深造。从最基础的盲文开始学起,他用脚趾和残肢一点点摸索着新知识。校园里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名战士推着轮椅,杜富国坐在上面认真听课,偶尔用特制的录音笔记录重点。他的坚持和努力,感动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2022年7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之际,杜富国获得了军人最高荣誉"八一勋章"。在授勋仪式上,杜富国说,这份荣誉属于每一个奋斗在雷场的战友。
最让杜富国感动的时刻,是2023年夏天重返故地。当他走进曾经的雷场时,眼前的场景已经完全改变。虽然看不见,但他能感受到空气中果园的芬芳,听到农机的轰鸣。昔日的"死亡之地",如今已变成了百姓致富的沃土。当地村民特意准备了自家种植的水果,要送给这位"恩人"。
2023年底,当第22批赴黎维和部队即将出征时,杜富国特地来到现场送行。队伍中有专门负责扫雷排爆的战士,还有当年和他一起入伍的老战友。看到这些即将奔赴异国战场的年轻面孔,杜富国的心情格外激动。
2024年初,根据杜富国事迹改编的舞剧在全国巡演。台上的演员用舞姿诠释着那个凛然的瞬间,台下的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回顾杜富国的军衔晋升历程,可以说是一段特殊的军旅奇迹。2010年12月入伍时,19岁的他还是一名普通士兵。经过两年义务兵役后转为志愿兵,随后用三年时间从二等兵晋升为下士,又用三年时间升至中士。2018年10月,当那场改变命运的爆炸发生时,他还是一名中士军衔的扫雷队员。
在负伤后的短短一年内,杜富国的军衔晋升速度明显加快。2019年2月,他在《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上已经佩戴了二级上士军衔。更令人惊讶的是,仅仅几个月后,他就跨越了常规晋升期限,在2019年底佩戴上了一级上士的肩章。这种晋升速度,在和平年代的军队历史上极为罕见。
目前,34岁的杜富国距离最高军衔一级军士长仅有一步之遥。如果按照常规要求,他需要在二级军士长岗位上服役4年才能晋升。但从他过去的晋升轨迹来看,这个时间可能会缩短。如果真能提前晋升为一级军士长,他很可能会创造我军最年轻"兵王"的记录。
杜富国的特殊晋升之路,不仅是对他个人英雄事迹的肯定,更体现了军队对"八一勋章"获得者的特殊关怀。虽然他失去了继续扫雷的能力,但通过军衔的快速晋升,军队用另一种方式褒奖了这位英雄的付出。这种关怀不仅体现在军衔上,还包括对他身体康复的关心、对家庭困难的帮扶,以及在军营中为他创造新的发展空间。
来源:何以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