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鸣发家史:一场认知之战!输家至今没看懂游戏规则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5 15:59 3

摘要:其实我在直播中曾经讲过这个观点,但是这次大概是它出现的时机很适合我,所以我被深深震撼到了。

专注做小红书陪跑、个人IP孵化、自媒体阅读写作培训

大家好,我是Tina。

我今天刷了一个短视频,里面讲到一个观点,给我震撼极大。

其实我在直播中曾经讲过这个观点,但是这次大概是它出现的时机很适合我,所以我被深深震撼到了。

人生战略的笃定感,源于你对这件事的深刻认知。

比如,

你做小红书,总是发个几条就放弃,那是你内心没有笃定认为,小红书就是你改命的机会;

如果你写文章,写不了一周就断更,那同样是你因为,你不认为写作这件事真正重要。

如果它重要到,不做得死,那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作家。

那个视频里讲了张一鸣的三次“认知碾压”,看完,真的是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张一鸣绝对是高手中的高手!

如果你问一个创业者:“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答案可能是技术、资金、人脉……

但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的回答却出人意料:“远超他人的认知,才是唯一重要的竞争力。”

这个答案看似抽象,但回顾字节跳动的发展史,你会发现:张一鸣的每一次关键决策,都像“开天眼”一样精准。

他总能在别人犹豫时All in,在别人放弃时死磕,最终用“大力出奇迹”改写行业格局。

而他为什么能如此笃定?

因为,这是他心目中那个“一”,是必须要干的事儿。

面对必须要干的事儿,就无法犹豫、退缩、内耗,只能遇山开山、遇水架桥。

而我们普通人,往往缺的就是这种笃定的韧劲。

2012年,张一鸣带着团队在北京的民居里开发出了今日头条。

当时的头条只是一个新闻聚合工具,用户需要手动选择兴趣标签。

但张一鸣发现:用户真正需要的不是“分类”,而是“推荐”。

他提出一个疯狂的想法:开发个性化推荐引擎。

这在当时简直是天方夜谭。

团队炸锅了:“我们连办公楼都没有,几十号人凭什么挑战推荐引擎?”

要知道,推荐引擎是谷歌、亚马逊这类巨头的“专利”,需要海量数据和顶尖算法。

但张一鸣的逻辑很简单:“不会就学,必须做!”

他翻遍全网资料,甚至想找《推荐系统实践》的作者要电子版,结果被拒绝。

最后,他硬是凭想象写出了第一版推荐引擎——这就是后来今日头条的核心技术。

一个30岁的年轻人,用“认知差”撕开了行业的口子。

认知差的本质是“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未来”;小公司也能干大事,前提是“想得足够深”。

二、第二次认知碾压:2016年,他押注短视频,连做三款APP“赛马”

2016年,国内短视频领域已是红海:

快手占据下沉市场,腾讯微视半途而废。

但张一鸣却在这时决定All in短视频,甚至一口气推出西瓜、抖音、火山三款APP。

这个决定让内部一片哗然。

当时的字节跳动年收入仅60亿,而短视频赛道需要烧钱、挖人、砸流量,风险极高。

但张一鸣的认知远超同行:“数据10倍速变化时,就是上帝在给你打电话!”

他观察到,2015-2016年,短视频用户时长、内容生产量、消费频次全部呈指数级增长。

这意味着:短视频不是补充,而是下一代内容消费的核心形态。

更绝的是,他提出“三箭齐发”的赛马机制:

西瓜视频对标YouTube(长视频);火山小视频模仿快手(下沉市场);抖音另辟蹊径,瞄准年轻人(潮流音乐+创意剪辑)。

前9个月,三款APP数据惨淡,团队信心动摇。

但张一鸣坚信:“逻辑正确的事,数据差只是因为我们没做好。”

你看,这样的认知,真的是99%的普通人都做不到。

然后他继续砸钱挖人,甚至把广告铺到春运列车和春节档影院。

2018年春节,抖音DAU从3000万暴涨至7000万,最终逆袭成为国民级应用。

风口不是等来的,而是用认知预判的。

我看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内心真的很受震撼,一个人要对未来有着怎样的认真,才能有这种百折不挠的笃定!

我们大部分人做自媒体,只可能当炮灰,因为90%的人甚至忍受不了最开始发的内容没有流量。

连张一鸣这种大佬,做那么大项目,开始时都巨惨淡,我们只是简单发几条内容,没有流量,这就哭天抢地,内耗焦虑了。

原来普通人和大佬的真正差距,在这。

三、第三次认知碾压:2017年,他花10亿美金“买下美国”,扎克伯格气到拍桌

2017年,字节跳动年收入仅160亿,张一鸣却干了一件震惊全球的事:

花10亿美元收购美国短视频平台musical.ly(后改名TikTok)。

当时,musical.ly在美国青少年中火遍全网,但国内巨头都觉得“海外市场难啃”。

张一鸣的认知却截然不同:“互联网生来就是全球化的,未来的竞争没有国界。”

为了拿下这笔收购,他三顾茅庐找创始人,甚至答应对方三个“离谱”条件:

改名TikTok,弱化“青少年”标签;植入字节的推荐算法;再砸10亿美元买流量。

结果,TikTok用3年做到10亿用户(微信用了6年,Facebook用了12年),成为全球现象级产品。

更让扎克伯格懊恼的是:Facebook曾拒绝收购musical.ly,后来却成了TikTok最大的流量“助攻”。

你看,顶级战略家都敢为认知买单,哪怕代价高昂。

我特别喜欢张一鸣身上的一个点是他的拆解思维。

为什么张一鸣总能预判趋势?他的合伙人透露过一个细节:“他用数学模型推演未来,甚至准确预测了4年后公司的收入。”

2017年,字节跳动收入160亿,张一鸣却对musical.ly创始人说:“4年后我们会做到2000亿。”

结果2021年,收入2300亿,误差不到15%。

这种“神预言”的背后,是他独特的思维方式:

把复杂问题拆解为可计算的变量;用数据验证逻辑,而非依赖经验;在算力范围内追求最优解,拒绝“模糊正确”。

正如他所说:“所谓的模糊,只是因为算力不够。”

而我们对一件事只要认知模糊,战略就会不够笃定,行为就容易左右摇摆。

那我们普通人如何修炼“认知碾压力”?

张一鸣的故事看似传奇,但普通人也能从中提炼出方法论:

1、深耕领域,找到“10倍速变化”的信号

警惕惯性思维,定期追问:“哪些数据正在指数级增长?”

2、用逻辑对抗焦虑,用行动验证认知

张一鸣在抖音数据低迷时说:“逻辑正确的事,坚持到底。”

3、敢于为认知买单,哪怕孤注一掷

普通人往往败在“想太多,做太少”,而高手赢在“想透彻,做坚决”。

张一鸣的三次All in,表面看是豪赌,实是“认知碾压”的必然结果。

他教会我们:真正的战略笃定感,来自对本质的深刻理解。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容易获取,但认知需要深耕。

当你对一件事的理解远超他人时,资源、机会、甚至运气都会向你倾斜。

所以,不妨问问自己:在你的领域,你的认知能“碾压”多少人?

我是Tina,全网70万粉丝,3000+学员,热爱心理学,有专门的心理学读书营;热爱写作、热爱分享,带着学员阅读写作、做自媒体。

文末送福利!

福利来啦!

福利来啦!

福利来啦!

如果你也有意向打造超级个体,在互联网上寻得破局,可以私信链接我本人,我会送你两份资料:

①小红书运营模式地图(帮助你公域快速起号)②知识付费sop流程图(汇总我从0到7位数的步骤和打法)

记得私信:链接Tina本人。

来源:Tina心理

相关推荐